分享

拜水龙门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拜水龙门 

 文\王䶮

儿时听秦腔戏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戏词是我对韩城的全部印象。

中学时学《鸿门宴》,知道了《史记》,知道了作者司马迁,知道了韩城是一座有历史的城市……

哪年开始了解陕西特产,大红袍花椒是韩城的又一个零碎的记忆,被誉为中国花椒之乡……

余秋雨先生曾说韩城是“一直想去而不敢去的地方”,因为它的文化太深沉,太博大了……

未来韩城之前,韩城于我而言,就和关中道上的所有县城没多大区别。戊戌仲夏,有幸一睹芳容,才明白余秋雨话的分量。最想看的是龙门黄河水,史圣司马迁祠庙。黄河孕育了这座城市,来到这里,先拜黄河水。

初到韩城,匆匆吃过午餐,忘却夏日骄阳的毒辣,驱车直奔禹门口,一睹这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之所在。龙门,扼黄河咽喉,断山绝壁,隔岸对峙,河水至此激流奔涌,直泻千仞。传说只有神龙才能飞跃悬崖之门,故称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又叫禹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秦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大战龙门山,晋君被俘,秦国奠定统一大业。午后太阳正晒,黄河岸边零散的几个游人,黄河水裹挟着泥沙静静地流淌,在秦晋众山之间穿梭而过。举目远眺,两岸山崖绝壁林立,山崖犹如人工开凿一般,禹王治水的传说犹在耳畔,正是这般开山疏导,才使得桀骜不驯的黄河变得温顺可亲,滋润了千里沃野。黄河不仅孕育了韩城,更孕育了华夏文明,千百年来被人们誉为母亲河。

遥想昔日禹门古渡商贾云集,百舸争流,一片繁荣。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铁路的开通,古渡口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现在只静静地守护着两岸的青山。禹门口是黄河最窄处,也是架桥的最佳位置,一桥连接秦晋。禹门口黄河铁路大桥将韩城和远方更亲密的连接起来,铁路桥侧有座限高限宽的公路桥,只能小型车辆和行人通过。走在桥上,近看河水,水流湍急,暗流涌动,“鲤鱼化龙”的传说仿佛就在眼前,太白诗曰:“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那纵身一跃,是需要多少的勇气和努力。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激流勇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才能跨越龙门。鲤鱼化龙的典故也激励着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直面人生,不懈奋斗。

远处列车轰隆轰隆的声音打断思绪,从黄河铁桥急驰而过,在桥的那一头钻进崇山峻岭里,追随列车的影子,信步走到秦晋交界,一步之遥,就步入山西。这里没有了当年的兵戈相见,没有了争夺河西之地的刀光剑影,马嘶人嚎。一桥连接秦晋,车流不断,如今不论秦晋,共饮黄河水……


(作者简介:王䶮,陕西临潼人,毕业于延安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专业。临潼教育系统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