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PO审核:绕不开的成本核算,又该如何攻破?

 万里潮涌 2022-03-23

回归到法规本身来说,以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规定为例,第七十一条规定发行人应披露成本核算方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发行人应披露报告期营业成本的分部信息、主要成本项目构成及变动原因;结合主要原材料、能源等采购对象的数量与价格变动,分析营业成本增减变化的影响因素。

从中不难看出,第一,招股说明书中一定要披露成本核算方法,目前还有很多发行人未披露,在首轮反馈问询要求补充,这真的是大忌,不该再犯这样的信披错误;其次,成本核查时,一定要注重勾稽关系,量化说明合理性,再次强调量化。

细聊成本可以深入的东西很多,想了很久从什么角度去聊这个问题,最终选择从勾稽关系,虽不具体,但确实最直观去全盘发掘问题,毕竟在有会计师专业支持的背景下,投行人首要做的就是识别异常。

1、成本能够从哪些勾稽关系予以核查呢?

常见的有:(1)原材料的对外采购、内部领用与产量、营业成本、存货余额的数量、金额匹配性。即关注各产品主要原料的单位耗用变化、采购和领用情况变化,对比BOM成本去分析与产量的匹配性。

(2)耗用能源与产量的数量及金额匹配性。耗用能源一般包括生产耗水、生产耗电、生产耗煤、设备开工时间等,尤其是水、电这样的数据,造假往往很难。

(3)生产人员数量及其变动与产能、产量的数量匹配性。

(4)生产人员平均工资与存货、营业成本的金额匹配性。

(5)采购周期、生产周期、验收周期与产量、存货及收入确认的时间匹配性。

(6)固定资产规模及变动、设计产能与实际产能、产量的匹配性。固定资产不仅仅只包括生产用机器设备,有时候生产/仓储用地面积也能成为一个突破点。

(7)供应商基本情况与采购量的匹配性。

(8)运费与采购量的匹配项。

.......

2、核查思路

说实话,一个投行人员去核查某一具体科目,怎么干都是不如会计师的。这里来说方法论,确实有点关公面前耍大刀。但凡事吧,至少要有个自己的套路,也欢迎各种批评指正,一起努力进步。

对于成本一般我的思路是:

(1)成本究竟是怎么核算出来的。

其中涉及的是实际成本法还是标准成本法,BOM成本怎么样,原材料/制造费用等分摊的标准是怎样,涉及到的系统有哪些,能够提供的原始单据有哪些。

如果连最起码的成本怎么算出来,有哪些东西支持都没理清,又从何分析及佐证异常呢?

(2)分析成本构成,寻找异常的突破点。

为什么一定要分析成本构成。简单举个例子,大多时候我们将成本构成分为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那么对应就会有不同部分的百分比,一方面,能看出究竟哪个部分最重要。如果是直接材料占比都60%以上了,那么原料采购、领用等就绝对是核查重点,如果是直接人工占比高,自然而然员工数量、员工薪酬、工作时长等就成了核查重点。找到核查重点,再结合前面所述的勾稽关系,去逐个突破,甚至是不断深入,以直接材料占比较高为例,发现不同期直接材料数量未发生较大波动,而是金额发生较大波动了,那么是采购价格发生变动吗?从而引申出:这个采购价格波动是由某些具体的供应商造成的吗?这些供应商有无关联关系,是否是报告期新增的,是否属于贸易类供应商等?价格波动与市场的平均价格波动是否相适应等等问题。

二是横向比较不同期的变化,如果不同期内部构成发生较大变化,就需要去看具体原因如何?如是产品发生升级、配方发生改变、生产环境发生改变、生产模式发生改变等等。

(3)与同行业比较。

此外,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对比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去研究成本构成的差异情况及原因。但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以成本核算模式基本一致为前提条件,很多时候我们抓住数据就开始一通分析,最后回归到确认计量方式来看,根本采用的是不同方式,那么这个可比性又有多少呢?所以再次敲黑板,同行业对比的第一步是在会计政策中看确认计量的核算方式。

(4)全盘勾稽关系整体考虑,特别是那些非财务数据的匹配性。

财务分析万万不能脱离的就是“业务与技术”章节,我们在“业务与技术”很容易为验证企业的优异而披露一些非财务数据信息,而这些往往最后都会成为质疑财务数据的致命一击。回归到成本这个问题,常见的就是与耗用能源,固定资产来进行匹配性分析,重点供应商的基础情况、资质和实力进行匹配性分析,所以时刻提醒自己,跳出财务数据的圈,更全盘地去分析考虑。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投行统筹整个IPO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拥有更宽广的视角和信息去整体分析。

直播预告:3.24晚8:00-9: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