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要反复研读,才会发现细节

 新用户9360S8y3 2022-03-23

昨天,遇秋在读金匮要略妇科杂病里的一个条文: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突然发现“导之”两个字,才发现自己之前一直搞错了。

按照伤寒论里蜜煎导、猪胆汁导,导是指灌肠,将药物灌入直肠。

猪膏发煎,第一次出现在黄疸病篇,是口服的。所以,遇秋就误以为治阴吹也是口服,之前也是叫病人口服。没想到,张仲景是“导之”,意思就是塞到直肠里,而不是口服。

真是粗心大意。

我于是马上查了一下名家的注解,发现大多数医家都是没注意到这个用法,比如胡希恕、曹颖甫等,都是讲口服的。即使是咬文嚼字的陈伯坛,也是讲口服。要么是读的书是错的,要么就是粗心读错了。

类似的,像大承气汤的大黄后下,也是被大多数人误解,说明读书不认真。

在古代,以及在解放前,买书不容易,经常还要借书来抄。那时候大多数人看书,肯定是反复研读,甚至整本背诵。看名老中医之路,很多名老中医都是背书很厉害,一个客观的原因,就是书太少,只能把现有的书搞熟。

而现在呢,中医书很容易购买到,而且多如牛毛。除了书,还有网络文章、视频,每天的空闲时间,不断地被碎化。

一天下来,忙个不停,感觉学到很多东西,仔细一想,却什么也没记住。想静心研读经典?发现坐不住。

遇秋认为,作为中医人,最好能定期温习一下中医经典,相信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袁遇秋,中医医师。多年来博览群书,衷中参西,精益求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