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ykzdc 2022-03-23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原创2022-02-12 16:31·正史观察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刘晓庆

前言

1988年4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上,刘晓庆遇到了曾为国民党军统高层的沈醉。

一番寒暄后,沈醉笑呵呵地对刘晓庆说:“你母亲曾在我的暗杀名单上,如果当年我下手快,早点抓了刘慧华,今天就没你刘晓庆了。”

刘慧华是谁?她又和国民党军统的人有什么关系呢?

刘晓庆曾说过:“我的母亲,可以同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媲美。”

然而,无论是接待纷至沓来的新闻记者,还是与周围挚友倾心交谈,刘晓庆对于母亲的情况却很少谈及。即使在她尽倾肺腑、一抒怀抱的自传体长文《我的路》中,也不例外。

今天的正史观察,我们就来聊聊刘晓庆母亲的故事。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刘晓庆

刘晓庆不对任何人提及母亲的名字

1975年春天,刘晓庆因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毫无思想准备地闯入影坛。就在她即将登上飞机、第一次飞出生她育她的巴山蜀水的时候,前来机场送行的母亲突然对她说:“无论你将来怎么样,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不要提起我的名字。”

刘晓庆也许一时还来不及领悟这句话的深涵,但望着母亲深沉而固执的目光,她郑重地点了点头。母亲的要求对她成了不可稍纵的纪律,自此十多年间,刘晓庆始终没有对任何人谈起过母亲的姓名。

那是在1981年的夏天,刘晓庆正在拍《潜网》。那时,她的离婚风波刚刚划上了“句号”,北京已没有家,只能和外厂来京拍片的演员们一样,住在本厂招待所里。经济情况捉襟见肘还在其次,羸弱的身体承担着超负荷的任务,也尚能坚持,她几乎承受不住的,是心理上的重担。

当时,她的“个人问题”已成为马路新闻,各种不负责任的飞短流长掀起了“第一次浪潮”。她演着命运多舛的罗弦,感觉像是演自己,酸甜苦辣,百感交集。她怀疑自己的“承受力”了,甚至想过急流勇退,告别她曾视为生命的水银灯、摄影棚。

就在这个时候,她的母亲来了。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刘晓庆

老人敦实的个子,确实说不上高大。她脸上有充足的慈样,却没有很多的话语。但她是在女儿最觉孤独的时候来到女儿身边的。或许,她未必能够片言解烦,解决女儿在银幕内外的各种矛盾;然而,她冒着三伏酷暑,从几千里之外来到北京,和女儿共处斗室、对榻而眠,这就足够了。

虽然母亲才来了几天,但刘晓庆的精神状态却已大不同前。她振作了,脸色明亮了许多。她不再提“退出影坛”一类的话,反倒憧憬起下一个角色。最让人高兴的是,她对于曾令她辗转难眠、至今又方兴未艾的种种谣言已经能够藐视、漠视,甚至一笑置之了。

这位母亲到底是个什么人,能够给女儿如此的精神力量?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刘晓庆

刘晓庆的母亲第二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时,《无情的情人》摄制组正在组建,刘晓庆将向阿坝草原迈出前途未卜的一步。当时,有人好心劝阻,有人冷语讥嘲,还有人等着看热闹。由“明星”组建摄制组,确属闻所未闻。何况刘晓庆在表演上已经“功成名就”,更有自讨苦吃之嫌。

但是,母亲既未劝阻,也没有替女儿惶惶然一番。她相信女儿,即使女儿跌了跤,她也不急于抢上前去边搀边哄,再塞块糖。她会看着女儿自己爬起来,看着她重新起步。

第三次是在1986年的夏天,老人已经退休,到北京来和忙得成天不着家的大女儿团聚。

她听到的是好消息:“刘晓庆个人影展”在美国举行,获得成功。但她不是赶来分享刘晓庆的成功的。她关心的,是女儿还没有走的路。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刘晓庆

除去知道老人是位教育工作者,解放后始终耕耘在讲台上,退休前是成都省属某学院附属中学的副校长,人们只知道她喜好文学,也喜好艺术。但对于自己的过去,老人绝口不提,刘晓庆也从来不谈。

谁知,一个相当偶然的原因,却使我们窥见到了老人的青年时代,原来她们母女讳莫如深的,竟是一页光荣的历史。

一次偶然的会面,揭开一段红色历史

揭开这历史帷幕一角的,也是一个“历史”中的人物。

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沈醉先生,《军统内幕》、《我所认识的戴笠》、《我这三十年》和《魔窟生涯》等畅销书的作者。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的身份正如根据他的经历所拍摄的影片片名一样:《军统少将》。

他和刘晓庆的“知名度”几乎相当,但相识却很晚。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沈醉

1985年春节前夕,刘晓庆应邀参加首都戏曲界的一个茶话会,地点是民族文化宫。到会人士并不限于戏曲界,于是,几位“界”外人士很自然就凑到一张桌子上。

刘晓庆所坐的这一桌上,有王蒙等著名作家,还有一两位电影界的朋友。而坐在她旁边的一位高身材的老者,却为刘晓庆所不相识。

茶话会的节日气氛感染了大家,刘晓庆心情很好,便与老者随意攀谈起来。

待到主人铺纸磨墨,请老者留下“墨宝”时,刘晓庆才惊讶地注意到他的签名:沈醉。

“噢!”她恍然了,“我看过你的书!”

对方其实早已认出她来,也笑着说:“我看过你的电影——《垂帘听政》!”

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茶罢会散,谈兴犹浓,沈醉主动提出用自己的车送刘晓庆回家。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沈醉

这一年,刘晓庆在北影已经有了住房,虽是借住的周转房,家具也尚简单,但满可以招待客人了。

车近北影,沈醉从刘晓庆的口音问到她的籍贯,得知刘晓庆的母亲解放前曾居重庆,这时,他不禁沉吟了,回忆起他自己已经决绝的一幕历史……

回到家里,刘晓庆向母亲介绍了客人。谁知,母亲听后怔了许久,脸上渐渐泛出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原来,她和沈醉是打过交道的。说起来,这一段往事该是小说《红岩》里的篇章。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红岩》封面

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发行逾200万册的长篇小说《红岩》,是以中共重庆地下党与国民党军统特务的斗争为素材的。小说中的敌我双方重要人物各有所本,时任军统少将的沈醉显然就是书中“保密局西南特区副区长”严醉的原型。那时,他在军统机关历任要职,参加了对重庆我地下党的搜捕。

《红岩》是以甫志高叛变、破坏地下党为主要关目、领起全篇的。“甫志高”这个小说人物的生活原型就是叛徒刘国定。

刘国定被捕后立即叛变,出卖了他所知道的所有我地下党员。在他献出的黑名单上,除“江姐”、“成岗”等烈士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涪陵老刘。

“涪陵老刘”是从事地下工作多年的老干部,离休前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在当时,他先后担任过地下党的江北县委书记和涪陵中心县委书记。正巧,他到重庆汇报工作未走,又和刘国定见过面。刘国定叛变后就“咬”出了他,并打听到他的家眷同在城内,还带着孩子。于是,特务、军警即刻出动,直扑他的居所。

然而,迟到一步,人去楼空了。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沈醉

随后,封锁车站、码头、公路的“卡子”如同天罗地网,也竟一无所获。此人硬是像在空气中消失了一样,从他们密得不能再密的网眼中远走高飞了,连他的妻儿也从容脱险。

这是中统局不可原谅的疏漏。特务们互相埋怨,却一直未明所以。对这件事,身为过来人的沈醉记忆犹新。

事隔近40年,他早已站到人民的一边,不过,涪陵老刘奇迹般的脱险,从技术上讲,对他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其实,40年后的现在“谜底”就坐在他的面前,这就是刘晓庆的母亲,涪陵老刘的姐姐刘慧华。

刘慧华虽然没有参加党,但自1944年起即已投入党的地下工作,掩护过不少同志。

她属于当时还不多见的职业妇女,公开身份是重庆五区公路局的职员。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刘晓庆和母亲

刘国定叛变,“涪陵老刘”从内线得到消息较早,但也只比特务早一步。撤退出城已来不及,甚至连焚毁文件的时间也没有了。

听说特务要抓弟弟,姐姐刘慧华显出了惊人的沉着。她先是摘了自己胸前的“公路局”徽章,别到弟弟衣襟上,然后顺手转移了藏在那里的文件,让弟媳带上孩子,像是去逛大街、上公园的样子,“悠悠闲闲”地一去不复返。邻居们包括保甲长看到她随身无物,确像上街;又见人家行李不动,姐姐也在,也就不疑其它。至于捉拿刘某人的命令,还没有传达到这一级呢。

弟弟一家人仗着“公路局”的牌牌,很顺利就闯出了层层关卡。他们迅速返回川东,投入了迎接祖国解放的斗争中。

弟弟一家虎口脱险冲出罗网,党的文件也已安全转移,姐姐刘慧华也松了一口气。她的安排有条不紊,险中有准,细致稳妥,十分周到。可是,她唯独忘记了安排一件事:保全她自己。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刘晓庆和母亲

特务们当然并没有忘记这层,没有抓到共产党的书记,就抓书记的姐姐!他们闯到五区公路局,点名要抓“刘匪胞姊”,指她为“共党要犯”,立刻要把她押到敌重庆警备司令部。

五区公路局局长叫熊哲帆,是位民主人士。他出面挡住了特务问:“干什么?”

特务亮出通行证,熊局长看也不看,扬着脸问:“罪名是什么?”

“共产党!”

“她是共产党吗?”熊局长盯着特务头目。

特务头目含糊了:“她是共党分子的姐姐!”

熊局长沉下脸来:“既然本人不是共党,就还是我局职员。职员就要勤劳奉职,就要在局上班。你们不能带走!”

特务们想不到碰上这么个橡皮钉子,但又不敢翻脸。他们知道这位熊局长是四川辛亥老将熊克武的弟弟,官虽不大,却算个有背景的人,不能硬不买帐。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熊哲帆

于是敌重庆警备司令部出面,折衷改为交公路局警务室驻局特务监视软禁,给她规定了几条禁令:不准出局门一步;不准会客;来往信件一律检查。

除此以外,特务还三天两头把她叫到警务室过堂,追问“刘匪”去向。

然而,刘慧华的嘴就像一道永不开启的闸门,关得不露一丝缝隙。她知道自己的身后,是弟弟和党组织的安全。对无休止的盘问,她以“茫然”而对待,一问三不知。

刘慧华装出“懵懂”之态,在警务室监视之下,只是干活吃饭,不管其它。一来二去,警务室也就把对她的监视松了一扣。有时她上街买个针头线脑,也就不一定请假了。后来特务们连盯梢的也不常派了,因为她总是准时回局。

然而,一次照例的“上街”,她却不准时了。她看准了机会,一去不归。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刘晓庆

漏了网的鱼是大的!

她从特务们的眼皮子底下失踪,使特务暴跳如雷。特务们明查暗访,却又不敢声张,生怕“上峰”雷霆一怒,责以“失职”。

他们绝想不到,“漏网之鱼”并没有走远,刘大姐就在他们鼻子能够嗅到的地方——重庆郊区的北碚。她借住在一个小学校里,不露痕迹地度过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直到山城解放,

往事如烟、结局各异。

“人,总要朝前走。”

沈醉得知一切后良久无语,只是低头啜茶。

此时他的感情十分复杂。慨叹之中,也包含着由衷的自我否定:“幸亏!幸亏当时我不知道这一切。”他用苦涩的幽默语气说:“不然,只怕渣滓洞又多了一位烈士了!”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刘晓庆

刘晓庆用玩笑的口气调节气氛说:“别,妈妈牺牲也就不会有我,《垂帘听政》该不知是哪一位演了!”

妈妈笑得很爽朗,她用浓重的川音说:“啥子呦,哪有那么方便?不是出了个刘国定,他们谁也抓不到哦!”

一次意想不到的邂逅,竟引出了母亲这一段传奇般的故事。不知道,在刘晓庆最困难的时刻,母亲刘慧华是不是就用她自己走过的路来教育女儿、激励女儿?

但一切似乎又不是这样简单。因为,在沈醉先生来家做客之前,刘晓庆从未从母亲口中听到过这段“回忆录”。

之后,当记者采访刘晓庆,想更多地了解到其母刘慧华的红色历史时,刘晓庆却遗憾地摊开双手说:“沈先生走后,我也磨着妈妈多讲讲她早年的事,特别是地下党的事。她只是笑不开口。问急了,她就摆摆手说,摆那个龙门阵做什么?谁也不能光靠过去活着。人,总要一步一步朝前走啊?”

是啊!“人,总要朝前走。”这句话的含义,刘晓庆一定早已铭记在心。

88年刘晓庆去北京,偶遇前军统高层,沈醉:你母亲曾在我的名单上

刘晓庆

母亲光荣的过去,不能成为女儿骄傲的资本;女儿辉煌的现在,也不能成为母亲扬名的依据。

或许,这就是她们母女为人的信条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