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者视角:应注重科研信息化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高校信息化 2022-03-23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就研究人员视角下的科研信息化对天津工业大学从事有机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究的研究员马小华进行了采访。

马小华研究员表示,不同的高校,科研的重心不同,所以科研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和方向也不同,各高校应注重科研信息化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如果全方位实现信息化,可能会提高跟产业化的信息相结合的程度,比如企业需求和实验室研发相结合。

马小华

天津工业大学研究员。

200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

2009年到2018年期间在沙特阿拉伯国王科技大学做博士后和研究员。主要从事有机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国内外科研信息化现状概览

Q:在您眼中,近些年来高校的科研信息化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马小华:近年来,高校的科研信息化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现在获取最新的前沿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方便和容易。另外,大数据也能帮助研究人员尽快检索到相关的研究领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提炼出所需的内容和相关知识。

科研信息化不仅发生在高校,还发生在校外。而且,个人感觉高校的变化比校外慢半拍。校外的数据库,比如谷歌学术、百度学术等,以及一些小的App,都能对相关领域的最新文献和知识进行最大程度地收录,节省了科研人员从大量文献中寻找有用信息的时间。

Q:您所了解的国内外的科研信息化目前是什么情况?

马小华:国外科研信息化的现状,就以沙特阿拉伯国王科技大学为例。在科研过程中,学者可以轻松访问到世界任何数据库,包括Elsevier(爱思唯尔)、wiley,美国化学学会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等。除此之外,还有谷歌学术、美国MIT公开课等。对科研来说,这些资源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在国内,由于版权问题,数据库访问受限,这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投入。对于一些必要数据,如Web of Science的数据,科研人员可以拿到有限的版权,能得到自己所需的部分信息,对于科研来讲,依旧局限性很大。

除此之外,国内一些App对科研的支持,为科研人员找寻信息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例如,从Web of Science或美国化学学会上查找ASAP的一些文献时,我时常会发现在一些App(纳米人、X-Mol等)上面,信息更新速度极快,能够及时找到所需的信息。

例如,一些做材料的圈子,有对应的材料人;一些做电子的圈子,有对应的电子人。而且,每个领域还会进一步细分,不仅会持续统计最新的学术动态,还会统计最新的行业动态。

信息技术助力高校科研

Q:您对信息技术加速了学科交叉以及很多海外科研人员都开始自主学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有什么感触和看法?

马小华:目前,高校的学科专业越分越细,科研人员大多只擅长于所研究领域的知识,对于其他领域知之甚少。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对除本领域外的研究会逐渐失去创造力。

比如,高分子专业的人才,可能不懂无机化学。但是,实际运用中,可能需要用高分子的方法做出无机材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科交叉显得尤为重要。

学科交叉有助于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能做到创新驱动,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加速这一过程,对于科学研究大有裨益。

因此,很多科研人员都开始自主学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目前,高校科研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而机器学习正好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

比如,某科研人员要做某一领域的研究,但在这一具体领域可能有成百上千篇论文,所以一时间很难有头绪。如果自己再去看一篇篇的论文,可能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机器学习能够批量统计论文的共性及特点,进而帮助科研人员找到其中蕴含的规律,获取有用信息。在未来的发展中,机器学习将非常必要,而且对科研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能使人们少走弯路。

未来高校科研信息化的定位与思考

Q:您对未来高校的科研信息化有哪些期许?

马小华:首先,我理解的科研信息化,它与教学、科研、社会和企业都有一定的关系。高校不同,学科不同,科研信息化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国内某些高校可能更注重基础科研,另外一些高校可能更需要跟产业化的信息相结合。所以,各高校应注重信息化的适用性。

其次,科研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多数教师更希望建立一些能及时获取最新资讯的实用性平台。通过平台,人们能够高效获取相关信息,满足信息需求,进而有效促进科研工作。当然,不同的学校,管理模式不同,还需视情况而定。

最后,未来高校的教师,不管是科研还是教学,都要遵循国家的导向——学有所用。

总之,高校要想实现科研信息化,学校不仅要提供最新的科研资讯,还要提供最新的产业资讯。简而言之,高校的科研和产业最好能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更具“实用性”。高校的教师既可以学以致用,又能够跟踪最前沿的信息,还能解决眼下国内遇到的实际问题。除此之外,不同的高校,在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校科研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其“适用性”。

责编:陈永杰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