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白学伤寒|学真中医、提高临床疗效、入门《伤寒论》……目前这是最好的办法

 百麦阁主 2022-03-23
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辨证论治的方法,我认为当分两步走;第一步叫继承,首先要记住张仲景的原话,做到脱口而出,背诵如流。这种学习方法,虽然是按图索骥,照猫画虎,近于临摹,但毕竟迈进了仲景的辨证大门。”
——刘渡舟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做张仲景的学生
Chinese  Medicine

近期和朋友背诵《伤寒论》条文,同时也在反思,伤寒论究竟怎么学?尤其是年轻人,中医小白怎么学?我看了看,想了想,思量几次,我现在得出一个阶段性的结论:就是刚开始学《伤寒》,不要好高骛远,不妨试试“一知半解学《伤寒》”。

什么是一知半解?就是
暂时的“不学透,不学活,不学精”原原本本的背诵即可,尤其是条文的完整背诵。大家可能觉得很疑惑?这不就是不求甚解?这能行吗?我看这能行!这要是不行的话,张仲景也就不配叫“医圣”了。

我们简单梳理一下,一个初学者,想把《伤寒》学清楚怎么学?看课,看书,看注解,发散,深入,灵活加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最容易忽略什么?忽略《伤寒论》的原文,忽略《伤寒论》条文原本的完整表达,有时甚至沉迷于注解,长期纠结于背后的原理与模糊不清的理论争议,这其实很耽误入门的,也极其容易入错门,所以我有时候也说“注伤寒在一定程度上是杀伤寒”

近现代就不提了,哪怕是王叔和,成无己这些人,也都距离张仲景年代久远,在整理和注书过程中都参杂了许多个人的见解,这些见解很容易让初学者奉为圭皋,坚信不疑。但事实是,这
并不是张仲景的意思,张仲景对《伤寒论》并未有任何过多阐述,所以在某种程度来说,许多注解是作者基于自己的学识与实践进行的推断与臆想。就像是高考试卷的阅读题,作者本人来做甚至都拿不了高分,这里面已经杂糅了太多东西,完全超出了作者的预期。

所以,作为初学者,我们不妨
抛开历史对《伤寒》的层层包裹,直接去做张仲景的徒弟,而不是成无己、俞嘉言、张志聪……的徒弟,当然不是说上述的医家不好,而是太好了,太好了就容易让人盲从,就容易产生轻信,那么他们的错误就会成为我们的错误。即便是这样暂时不学医家们的注解,我们的《伤寒》也经过了王叔和的整理,赵开美刊刻的《伤寒论》,只是说现存的最接近原版的,还不是完完整整的原版,里面还有疏漏、错误、残缺。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学最原始的《伤寒》
Chinese  Medicine

前面说清了作为初学者,我不赞成大家立刻看注解、挖原理,纠结于背后理论的部分原因,接下来我们回到《伤寒论》本身,《伤寒》究竟是本什么书?为什么一本书把张仲景捧到了“医圣”的高度?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用赘述,就是三个字
“有疗效”。一如《四库书目提要》所言:“仲景之书,得其一知半解,皆可起死回生。”所以《伤寒论》其实就是一本临床医书,一本治病救人的实战书。

不阐述过多的理论,一定程度上也是《伤寒论》优于其它许多医书的原因,就像陆渊雷说的:
“仲景书意在治疗,不尚理论正是识见胜人处。”,能让初学者尽快入门,尽早临床,尽可能提高临床疗效,不再让中医玄玄妙妙,云里雾里。

不说理论,或者不自己解释,可能张仲景就故意不注解,不阐述的,这可能就是最好的。为什么?其实就是摆事实,其它多余的话都不说,初学者你就学他的事实,记清楚他的完整的事实,甚至照猫画虎,按图索骥就行了,不懂的时候先别瞎揣测,记住完整事实咱们就能看病,中医就能入门,就能救人,这就是最好的,就是
“实在”的。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伤寒》目前大家都热衷,反而我们常说的集大成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显得有点冷清,明明《内经》理论讲的最清楚,但是大家都先追着学《伤寒》?因为
中国人是最注重实用的《伤寒论》就是学中医的捷径,背《伤寒论》就是最快提升临床的方法,张仲景这么写,我们就这么背,我就说咱们就成为中医的下工了,就能看病了,就不用兜兜转转,揣测,说理,阴阳五行什么的掰扯不清楚,掰扯清楚了也看不了病。

当然,《内经》也是需要花大力气好好学习的,重要程度不次于《伤寒》。只是目前《伤寒论》能让人入门,什么是入门,就是能看病了,我能看临床上的许多病了,然后你还可以返回头,慢慢感悟,慢慢深挖。有了一些《伤寒》临床经验,前面我们说的一些注解也可以看,这个时候有临床实践作为支撑,就有点能力去分辨清楚哪些注解很好,哪些是扯淡了。初始的时候,我们连分辨一个注解什么好不好的能力都没有,就瞎看注解,那不很容易就走歪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