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的技术》讲书稿

 昵称65158185 2022-03-24

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学理工系毕业后,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麦肯锡公司日本分社社长、公司董事,国际著名企业顾问。1995年离开麦肯锡,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教授,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一新塾校长,现任创业者商学院院长。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东方的彼得·德鲁克。

关于本书

《思考的技术》是大前研一的代表作。在这本书里,他提出,在瞬息万变的新经济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思考方式,不被经验的藩篱所困,不被固有的立场所左右。要在掌握数据的基础上,大胆地假设,努力求证,导出结论,这也就是他提及的科学的思考方法。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介绍的书是大前研一的著作,叫《思考的技术》。乍一听这个书名你是不是觉得:思考还需要技术吗?难道我还不会思考?欸,别说,你还真不一定会思考。

我们讲个故事先。话说有一艘船,在大海上行驶,海上雾气弥漫,这时候,水手向船长报告,说不远处有灯光。船长马上向对方发出信号,“我们是一条大船,请转向20度!”对方回复说:“请你转向20度。”

船长心想,嘿,你是不是疯了。他马上说:“告诉你,我是上校,你马上转向20度!”

对方说,我是一个二等水兵,请你转向!

这回船长可怒了,他大发雷霆:“我是一艘巨舰!会撞沉你!”

对方慢悠悠地回答:我是灯塔,上校先生。

你觉得这是个笑谈,其实啊,我们的很多决策、决定,就跟这位船长似的,是基于自己的身份、经验和惯性思维来做出的。《思考的技术》就是要我们打破这种思维常规,发现事情的本质。这书的作者,是大前研一,我相信很多管理者或者熟悉管理学的人对他都不陌生,他被称为东方的彼得·德鲁克,也号称是东方唯一的管理学大师。这哥们早年在麦肯锡做咨询工作,后来自己创业,成为日本的学术界网红。

《思考的技术》就是他一堆著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本。为什么非常重要呢?因为这本书里有很多干货,看了之后,能有醍醐灌顶之效,因为他能让我们用一种不复杂的方式来提升思考力。

更重要的是,在这本书里大前研一老师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思考的技术、方式跟咱们的收入直接挂钩,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工作了20年之后,收入还是20万,而有的人已经年薪百万了。如果你想提高收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掌握思考的技术是关键。

那咱们看看大前研一是怎么说的吧。

其实这本书你只需要记住一点,然后烂熟于胸就可以,那就是要洞悉事物的本质,你觉得是一句废话对吧?其实不然,大前研一列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很多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以为自己抓住了本质,其实则是被外界的干预、固有的经验或者别人的劝说所误导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洞悉事物的本质,割除掉固有的观念呢?大前研一认为有三点:

第一点,经验有时候就是藩篱,甚至是一时的想法,必须抛弃经验,才能发现本质。

第二点,对事不对人,要忠于事实,而不能被人的立场所左右。

第三点,如果你掌握前两点,那么你就能预测未来。

怎么样,是不是很酷炫?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说。

第一部分

关于经验。我们总说经验很重要,但其实经验有时候会让我们陷入思维定式,甚至形成刻板印象。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身边有一些新疆朋友,我每次把他们介绍给别的朋友的时候,那些朋友几乎都会问一个问题,你们新疆人很会烤串吧?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新疆之所以烤肉多,是因为羊肉好吃,而不是烧烤技术高。而且烧烤本身就没啥技术含量啊,烧烤可能是人类最早、最原始、最简单的烹饪技巧了吧,甚至都算不上烹饪,把肉串上,放火上烤呗。而我们基于经验,也就是看到街边有很多新疆烧烤店做出的判断,但经验有时候是不准确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抛弃经验的藩篱呢?大前研一认为,需要逻辑思维,科学的思考方法。什么叫科学的思考方法呢?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有人告诉你,天空是蓝色的,你看了看说,是啊,好蓝啊,这是直线型的思考方法,而科学的思考方法则是,为什么天是蓝色的呢?是不是每一片天际都是蓝色的?

如果你再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天空从来不是蓝色的,那只是对流层形成的一种颜色而已。科学家发现,登上喜马拉雅山之后,看到的天空是黑色的。

当然,现实生活里咱们犯不上分析的那么精确,但我想说的是,要掌握这种思考的方式尤为重要。大前研一就告诫我们,总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就会让你线性思考问题,错把假设当成结论,因为经验就是假设的前提嘛。

好,我们再看一个案例,看看只凭经验,把假设当结论,为何会做出错误的决策。20多年前,有咨询公司出具了一组数据,这组数据说,日本人的和服消费在急剧缩减。这是不是说明和服这个传统行业走向了没落呢?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和服店是不是要关门大吉了?大前研一则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最终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他发现,虽然日本人现在不常穿和服,但日本人有看花火的习惯,就是大夏天的晚上,在河边放烟花,看花火的时候,一般要穿和服品类中的浴衣,特别是年轻人也对看花火充满兴趣。于是,他告诉很多和服店,如果想提高销量,应该多生产适合年轻人的浴衣。

事实上,果不其然,那些坚持做和服,而且还增加了浴衣的和服店业绩稳定增长,比如京都有家叫凛lǐn的和服店,不仅出售浴衣,而且还出租浴衣,在一年里销售额增长了30%。

通过这个案例,大前研一想告诉我们的是,数据本身没有意义,要用一套逻辑思维来分析数据,不能把现象当做结论,更不能把假设当做结论。

我们再来讲一个大前研一提及的案例,看看打破经验虽然艰难,但是一旦打破就会有特别的效力。

日产汽车在本世纪初的时候,遇到了经营困境,几乎要关门了。这时候,日产空降了一位新CEO,叫卡洛斯戈恩,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日产,很快日产就重获新生,还成为获利最高的汽车厂商之一。卡洛斯戈恩也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圣。他是用了什么锦囊妙计让日产起死回生的吗?

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一个是裁员,虽然这对很多日本公司来说是弥天大祸,但戈恩是一个外国人,他才不在乎那些传统的规矩,说裁就裁了。还有一个策略,戈恩发现,日产的很多供货商价格偏贵,但质量一般,于是他就责令采购部门迫使供货商下调价格,如果不调的话,就换新的供货商。

这也是很多日本企业不敢想象的。因为日本公司间的合作契机通常是互信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价格或者质量。但戈恩不管这套,只要你贵,或者质量不满意就统统撤换。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成本,让日产实现了复兴。当然,戈恩还做了其他事情,比如打破部门藩篱组成了9个团队,让不同部门的人给别的部门提解决方案。

所以,卡洛斯戈恩的成功,与其说是他经营手段有多么高超,不妨说这人比较愣,敢想敢干,敢于蔑视别人的经验。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思考才能突破经验的藩篱呢?大前研一的答案是,科学的思考。具体来说,就是不断地重复假设、验证、实验的过程。你看,这好像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方法论,但其实,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人呢?我们来看看大前研一是怎么做到的。大前研一原本是研究核能的,大学毕业之后就负责设计原子炉,后来,他进了麦肯锡工作,也是在麦肯锡,他积累了科学思考的方法,就是分析客户提供的数据、分析业内的数据,绘制成图表,然后你依据这些数据和图表,作出假设,接着搜集大量的证据来证明假设,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假设无法证明,没关系, 推到了,重来。

所以你看,这就是我们在前边提到的和服那个故事,和服那个案例里,就是把假设当成了结论,省去了去验证、搜集证据的阶段,所以得出的结论一般都不太靠谱儿。你明白了吗,思考的技术,其实就是“为了印证假设而不辞劳作的行动力,也可以说是为了获得绝对正确的答案,彻底动脑的深层思考力。”

那么,这种能力该如何培养呢?是不是都得跟麦肯锡似的做表格、收集数据、假设然后搜集证据去验证呢?当然也不是,大前研一有一套适用于大多数人的训练方法。这方法很简单,谁都能做到,就看你做不做。他在书中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每天都要坐电车上班,每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小时左右,他就利用这一个小时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怎么做呢,就是比如他看到电车里一个广告,就会想,如果这家广告公司的老板让我帮他提升业绩我该怎么做,我需要搜集什么数据、对比哪些成功的标杆企业,然后导出假设,再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是否合理。

很简单吧?其实思考的训练并不是真的要导出一个结论,主要是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这样就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

在这本书里,大前研一老师还深入浅出的出了练习题,非常简单的题目,我们可以来感受一下:

假设,我说的是假设啊,你是你自己公司的一个高管,那么,请你在纸上写下公司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然后思考一下,既然是这么大的问题,为什么不去改善它,你可以在这张纸上列出三条不去行动的原因。然后你把这张纸总结成一个1000字左右的报告,发给你的老板……

不过要记住是大前研一让你们发的啊,可不是我让你们发的。

其实他的意思就是,运用他提出的不断重复假设、验证、实验的过程这个方法来分析问题。另外,如果你能洞悉公司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你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你的个人业绩和收入肯定也会大幅增加,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工作多年赚钱很少,有人收入却蹭蹭的涨起来,就在于他们思考的技术不同。

好,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点,关于如何打破经验的藩篱,运用科学的思考技巧。那科学的思考方法是啥呢?就是要依据数据大胆假设,但不要把假设当做结论,而是要用大量事实来论证自己的假设,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发现假设不成立,没关系,重头再来。

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来说说第二点,对事不对人,这里的“事”是“事实”的意思。大前研一举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这个道理咱们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肯定都遇到过。

比如,你公司里的产品卖不出去,大家开会讨论为啥卖不出去。设计人员说,是销售渠道没做好,销售渠道说是广告不够猛,广告部说是产品设计不好看……反正就是互相推卸责任。

那应该怎么解决呢?大前研一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思考,积累事实,忠于事实。所以,对事不对人的意思就是,要忠于事实,而不能被人的立场所左右。比如,如果整体销量不是特别好,但是有一半以上的销售人员业绩不错,那就说明不是产品的问题,就需要销售部门反思自己,是不是销售技巧、销售渠道有问题。这事儿说来简单,但真正做到不容易。自己公司会不会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呢?如果你公司的老板是从制造部门晋升上来的,他多半就会偏向制造部门,因为制造部门有他管理过的痕迹啊,总不能否定自己吧。其实否定自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只要忠于事实就不会觉得丢人。

所以无论是你个普通职员,还是一位领导者,都要学会抛弃自己的立场和偏见,学会用事实说话。

好,我们再看一个大前研一提及的案例。2004年的时候,日本化妆品品牌嘉娜宝面临经营困境,当时有俩解决方案,一个是卖给花王,一个是接受日本企业再生机构的援助。这俩方案哪个更合理?哪个对嘉娜宝来说更有利呢?

先假设卖给花王。花王是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卫生用品制造商,其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渠道多元。大前研一测算了一下,如果嘉娜宝卖给花王,他们的运营、物流等等成本能削减30%,当时,嘉娜宝的利润是每年300亿日元左右,收购之后由于成本降低,利润能提升到600亿日元,利润翻倍。而当时花王给出的收购价格是4000亿日元,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

那如果接受援助的话会怎样呢?当时日本再生机构能为他们提供3600亿日元左右的援助基金。好像也不错哈,拿钱了,还不会成为别人的附庸。但再生机构只是资金和金融上的支援,在物流、渠道、制造方面都没啥可帮忙的。换句话说,嘉娜宝依然只能维持300亿日元的利润。当然,你可以说,嘉娜宝可以拿着这笔钱扩大生产和渠道啊,对,有这种可能性,但这样成本也会上升,能否扩大盈利还是个未知数吧?

所以哪个方法更靠谱儿呢?当然是接受花王的收购更有效。可结果呢,嘉娜宝接受了再生机构的援助。之后,他们的利润就一直下滑,苦苦支撑。

那么,为什么嘉娜宝没有接受花王的收购呢?是因为工会反对。工会原本不是企业的经营机构,但他们以维护员工利益为理由,给管理层施加压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因为工会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而管理者却没有勇气用事实说话。

大前研一老师进一步分析,日本企业有“同质化”的性格,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公司、一个分公司通常都长着一条舌头,人云亦云,看起来是为了自己所在的组织谋利益,实则影响了大局。

这就是不尊重事实造成的。

大前研一还举了一个特有趣的案例。在二战过程中,日本人看起来很狰狞,每天都在媒体上、大街上高喊:盟军都是畜生,弄死他们!结果二战失败后,美军准备占领日本。好多美国军官都被领导告知,说日本人特别残忍、特别可怕,大家看过钢锯岭吧,就那架势。军中还流传着,说你绝对不能背对日本人,因为他们会背后袭击你。

结果呢,美军一进入日本,就受到了热烈欢迎,日本人看见美军都会微笑、鞠躬,say hi。你看,这哪说理去啊?其实,这就是立场的问题,打仗的时候,日本民众受军部立场的左右,只能表现得很凶恶,等打败了,美军来了,立场也就变了。为啥立场变得这么快,这里面牵扯到日本文化的深层原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到每天听本书《菊与刀》这期了解下。

虽然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是笑话,但请仔细想想,我们在职场和工作中是不是经常会这样人云亦云呢?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点,要从事实出发,对事不对 人。不要被自己和他人的立场所左右,事实要比立场更重要,也更可靠。

第三部分

接下来,请深吸一口气,咱们说第三点,为啥要吸气呢?因为大前研一老师说了,如果你掌握了前面两点思考的技术,你就能预测未来!酷吧,所以跟我一起吸气,看看怎么能成为一个预测未来的智者。

未来能预测吗?那是法师、算命的、神婆的活儿吧?不,大前研一认为,只要你运用科学的方法,无论是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还是今天这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你都能预测未来。

你记不记得在十多年前,有一本托马斯弗里德曼写的畅销书,叫《世界是平的》,大致意思是由于互联网的推动,世界分工更加全球化,也让世界变成了一个村落。这书当年特别火,但其实,在这本书出版多年前,大前研一就写过一本书叫《无国界的世界》说的就是这回事儿。我觉着,可能因为出版时机、书名更有煽动性,所以弗里德曼那本书更火。

但不能否认的就是,大前研一确实预测了世界变化的趋势,比托马斯老师更早了几年。那么,大前研一到底如何预测未来呢,我们来看看他讲的一个案例,是关于房价的。

日本1990年左右,泡沫经济崩溃,房价一路下跌,有的甚至拦腰减半。1991年到1996年,这几年买房的人悔得肠子都青了,因为到了2000年左右,7000万日元左右的房子,已经贬值到了3000万日元了。

就在1991年,很多人看到房价跌了准备赶紧买入,但大前研一就预测了房价还会继续跌落,为啥呢?他提了几个依据:第一是,泡沫经济崩溃还没有彻底结束,东京都内有大量剩余土地;第二,泡沫经济的崩溃,让很多公司倒闭,或者撤离东京,好多员工也离开了东京,这就造成了住房多了起来;还有就是倒闭企业多了,银行的抵押物也跟着多了,而好多抵押物就是房产。这就是为什么东京当时的房价还会下跌。那为啥还有好多人买呢?大前研一说,当时的银行为了推动房地产,推出了好多贷款的优惠政策,老百姓脑袋一热就买了,其实这些所谓的优惠政策根本无法对抗房价下跌的损失。

这本书里,大前研一还提了一个案例,因为《思考的技术》这本书是2005年前后出版的,他当时在书中预测了移动电话,也就是手机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个论题如果你凭空想象,倒是也能有很多答案,没准能得出手机能当手雷的答案,但大前研一认为,那样的分析纯粹是没有逻辑的瞎琢磨。那他是如何预测的呢?他用的是分解法。

分解法的意思就是,把手机的功能进行分解,结合技术趋势,来预测他未来所承担的功能。比如,手机会取代钱包、手机会成为一台行走的电脑。现在来看,好像这都是事实,但是在遥远的十多年前,这个预测还是很有前瞻性的。当时大前研一就认为,手机支付功能会让你的身份信息、你的银行卡都不在频繁使用了;而手机的电脑功能,可以让相机、MP3都告别历史舞台。

除了分解法,大前研一还用了实地考察法,来洞悉一个预测的准确性。比如,他会长时间站在电车的轧yà机,看看大家的刷卡习惯;这哥们每次来中国,都喜欢去捏脚,每次捏脚,他都问技师,你用啥牌子手机啊,你们老家有多少人用手机啊这些问题。总之他就用这种分解法加上实地考察,来预测未来。

而大前研一认为,实地考察能洞悉人性,让你的预测更加准确,技术是手段,人性才是根本。比如说,大前研一在书里指出,在日本,80年代就有智能家电的概念,也就是说,你回家之前,可以把空调打开,把洗澡水热好,到家就能洗澡。这技术在日本宣扬了好几十年到今儿也没有普及,当然,咱中国现在也在玩这一套,也是吵吵了好久,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为啥呢?因为技术研究者在实验里推出了技术更新,而且商业化的过程中,没有了解人性。比如,你下班之前,就把洗澡水热上了,准备回家舒舒服服地沐浴一番,但万一要是突然加班咋办?万一领导让你陪他去喝酒咋办?那不是水和电都浪费了吗?而且,现在热水器很好使,一般三分钟以内就能出热水,犯不上提前控制吧?

大前研一还举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说是他之前有个学生,是个创业者,研发了自动补货系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O2O,送货员根据你的使用习惯,当你冰箱里的一些东西使用完了之后,能迅速的给你送来新的补充。

这好像是个不错的创意,但大前研一觉得愚不可及,为啥呢?因为家庭主妇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比如一个品牌的鸡蛋,吃完了之后,人家没准想换换别的,可是这个系统没有这个功能,默认你一辈子就只吃一个品牌的鸡蛋……后来这家公司也就没有后来了。

所以你看,预测未来在于对技术的认知、对人性的把握和了解,然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大前研一自己呢,就是运用分解的方法来对技术进行预测,当然,还有人性的洞察也不能忽视。大前研一运用了实地考察法,不断观察人的习惯,不断跟人沟通。其实都不是特别玄妙特别难的方法,对吧?

最近有本特别火的书 叫 《未来简史》,也是一本预测未来的书。他说人类凭借技术的发展和延展,攻克了瘟疫、饥荒和战争,而智能技术、大数据最后会让人沦为“无用的群体”,只有少数精英能成为“神人”,换句话说,人类将成为神人、大数据的奴隶。在这里,我不想去评判这个预测是否准确,我建议用大前研一的方法,思考的技术来分析一下,这个预测是否会变成现实。

总结

好了,以上就是对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的解读,我们来回顾一下。

要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首先,我们要抛弃过往的经验,经验不是万灵的,而且经验通 常是不合时宜的,有时候经验就是一时的想法;其次,对事不对人,要以事实说话,事实可以是你掌握的数据、你观察到的现象,总之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事实比一个人的立场重要,不要让你的立场、身份裹挟xié你的决策,更不要被别人的立场所左右;所以,思考的技术就要求我们抛弃经验和自己以及他人的立场,用事实说话,掌握数据,进行分析,导出假设,然后再用大量案例来验证你的假设,这个过程不是就一锤子买卖,要反复进行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而这种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对未来的预测,无论是对于技术趋势,还是自己的生活,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预测。

撰稿:陈药师

脑图:摩西

转述:徐溟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