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历了海南天气的“严寒”、三亚湾捉鱼的“不眠”、回京过程的“辗转”,但是我们一行三人相约出野的过程还是非常开心快乐的。树上隐匿羞涩的绿嘴地鹃、海边冲浪狂野的银汉鱼、朽木下朵颐黏菌的红萤、叶间拟态躲避的竹节虫,都为行程添上浓重的一笔。

进山前先补给一下 汪阗摄 出发之前,冬天的海南在我心里是温暖如春,海风就像“妈妈的手轻抚我的脸庞”。到了海南我才发现这里竟然寒冷似冬。和北京比起来,我竟然没有脱掉羽绒服甚至还加上了一件帽衫。在思考我为什么这么怕冷的同时,看到魁梧的汪老师默默穿上秋裤、高大的崔老师套上了毛衣。我们彼此对视了一眼,这一刻我平衡了,原来你们也冷啊!
阴天数日的海南 苏亮摄 不过最终这里的物种数量与种类还是帮我们战胜了身边寒冷,数十种个人加新的鸟类、许多从未见过的昆虫、色彩斑斓的海鱼。但!这些都不是我的“主菜”,我要寻找的是两栖类生物。海南这么大,何处寻两栖呢?我在水沟中、落叶下、碎石边仔细地翻找着竟然一无所获……就在近乎绝望之际,一坨”发泡胶”引起了我的注意。走近细看,原来是大树蛙 Zhangixalus dennysi 的卵泡,粘稠泡沫中零散绿色颗粒正是发育中的大树蛙卵。
这个环境好像很适合蛙类生活 苏亮摄 
附着在石头上的大树蛙卵泡 汪阗摄 前往尖峰岭的路上,坐在前排负责沿途找鸟的我,发现远处电线上站着一只大鸟,我们随即路边停车飞奔过去。一只褐耳鹰出现在望远镜中!可惜距离有点远,我们决定慢慢潜伏过去近距离观察与拍照。途中一片稻田吸引了我,此时猛禽已经被我抛在了脑后。稻田边听到阵阵蛙鸣,心中窃喜。一路寻声过去结果找了个“寂寞”,一只蛙的影子都没见到。些许沮丧地坐在田埂上,望着水稻秧苗发呆,水边竟然又发现了很多成团的泡沫,想必应该是斑腿泛树蛙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的卵了。
路边葱郁的水稻田 苏亮摄 
稻田边斑腿泛树蛙的卵泡 苏亮摄 几天时间只发现了两种蛙卵,对于寻找两栖类已经让我心灰意冷,感觉不会再有惊喜等着我了。与其在林子里面喂蚂蟥不如踏踏实实观观鸟、看看虫。没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尖峰岭住宿地夜探时,一道“寒光”划过我的眼前。什么东西!原来是一只被我扰动了休息的粗皮姬蛙 Microhyla heymonsi 从我眼前跳跃过去。终于看到会跳的了!满心欢喜,随后又有一只小弧斑姬蛙 Microhyla heymonsi 与我们相遇。
粗纹姬蛙 汪阗摄

小弧斑姬蛙 汪阗摄 我们在海南的这几天碰巧遇到了寒流,如此寒冷的温度确实不太适两栖类活动。此行仅见到屈指可数这几种,颇为遗憾。不过没关系,等天气暖和了抽时间“再战海南”。那时候估计海南就是遍地蛙鸣了,期待能和更多的小伙伴们一起探游海南。
“地球记忆工作室”创建于2014年7月。秉承“延续地球记忆,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与国内多家博物馆、学校及企业广泛开展自然博物教育。着重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的兴趣,启迪科学智慧。工作室常年系统收集各类标本万余件;以及几万幅动植物生态图片服务于典藏研究及教学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