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汽车需要“踩屎感”吗?丨Gossip

 hnwfc 2022-03-24

从鞋“技”到车“技”。

“踩屎感”一词诞生时间不长,几乎是伴随着Adidas的Boost技术而来,原因很简单,对于一双运动鞋而言,Boost技术几乎是颠覆性的,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缓震脚感。

Boost之前,各品牌都拥有自己的缓震科技,半掌气垫、全掌气垫、蜂窝缓震等等,但问题在于,类似气垫的中底技术始终被包裹在外底之内,为了保证球鞋的耐用性,外底材质强度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气垫对于脚感的影响。

早期鞋款AF1、AJ等鞋款都存在类似问题,即使搭载气垫却依然拥有如“钢板”一样的脚感,不仅缓震效果不理想,长时间使用的舒适度不佳,对于脚踝、膝盖都会存在安全隐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Boost科技一经发布便引起轩然大波。

“踩屎感”是对于Boost的最高评价,Boost其实是一种材料作用于鞋底,通过将普通TPU材料进行了发泡处理,发泡膨胀到原来体积的10倍,再将这些发泡颗粒聚集成型便成为运动鞋的Boost中底。

小颗粒再经过压缩后的空间能够提供比原始形态更好的减震,同时固体材质本身的韧性又使得小颗粒在受到外力作用出现形变后拥有极强的弹性。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中底科技的反馈,将上一步运动所释放的能量极限反馈回双脚,以减少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浪费。

与其他缓震科技相比,Boost中底能储存并释放更多动能,而且Boost的鞋底更加柔软舒适且回弹迅速。

随着Boost的成功,很多品牌纷纷跟上,匹克态极、安踏氮科技,都相继推出类似科技产品,一时间,“踩屎感”便成为了好鞋的代表。

很多人被这一时之软洗脑,“软萌踩屎感”、“棉花糖一般的触感”等形容词逐渐成为了运动鞋款的主要卖点,但随着人们对软底鞋舒适度的愈发迷恋,逐渐陷入了“越软越好”的误区,却忽略了Boost中底快速回弹的特性。缺少了支撑性的“软”不仅“累脚”,还存在崴脚受伤风险。

对汽车而言,所有的缓震功能都落于四条轮胎以及对应的悬架系统,我们的车是否也需要“踩屎感”?

家用车常用悬架结构形式包含了麦弗逊、多连杆、双叉臂、梁式悬架等。悬架系统主要包括弹性元件、导向机构以及减振器等部分。

悬架的软和硬,跟弹性元件的材质、结构有着直接关系,传统的弹性原件包含了钢板弹簧、空气弹簧、螺旋弹簧以及扭杆弹簧等形式。通常弹簧压缩、回弹的力度都可以根据车辆取向单独调校。

另一个决定悬架软硬的重要部件是减振器。当车辆遇到颠簸,弹簧收到冲击发生形变,从而达到缓征的作用,但弹簧的物理特性会导致其回弹后在一定行程内来回振动,也就是车评人口中的“二次振动”,影响乘坐舒适性。减振器的作用,即是为了抑制这种多余振动。

减振器通过活塞上下移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振动形成阻尼力,来抵消起伏带来的多余车身动作。如果你的爱车行驶过程中,面对颠簸有着不错的“踩屎感”,那减振器同样功不可没。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悬架形式被应用到新车之上,主动悬架更是可以通过驾驶环境以及驾驶者意图,来切换悬架的状态。它通过传感器,分别向微电脑传送车速、前轮制动压力、踏动油门踏板的速度、车身垂直方向的振幅及频率、转向盘角度及转向速度等数据。电脑不断接收这些数据并与预先设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选择相应的悬架状态。

一套优秀的悬架的自我修养,舒适取向的要软而弹,如化骨绵掌般化解车外世界的一切多余振动;而性能取向,更注重硬而韧,提供足够的侧向支撑力的同时,提供一定的压缩回弹余量,保证四条轮胎时刻贴服于地面,获得最佳的抓地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