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认为古今学者求学观念、态度和做法上有明显区别,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不同。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要求他人。”如何理解“为己”“为人”,自古就有争论。有人认为,“为己”就是修炼自己,“为人”就是要求他人。何晏《论语集解》引西汉孔安国注释:“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孔子所说的古人是指上古时代或者是夏、商、周三代的圣贤学者,他们学习圣贤之道的目的是“为己”,就是自己把所学的学问落实到行动之中,把圣贤之道变成自己待人、处事、接物的具体行为,通过修身推己及人而治理天下。而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只是把所学的学问挂在口头上,很难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往往只用来教育他人,特别是执政者急功近利,只注重学习治理之道来治理天下,不注重修养自身品德。 本章与上一章相通。古人通过增强自身的修为可以窥见天下大道,而具备经天纬地的道德操守和能力水平,即是“上达”;今人则将本可以达到最高境界的学习作为谋生的手段,多从学习和修身中去发现、积蓄谋生的技艺,甚至有将“仁”“德”等道德范畴当做使人服从自己统治的策略和治人的措施的明显趋势,即是“下达”。孔子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风气表达出无奈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