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瓜果(三十七):拐枣

 二班毛豆 2022-03-24

写酸角时,心中想到拐枣,遂确定下一篇就是它了。

但其实这两种果子除颜色相同,无论形状还是味道都相去甚远,也不知什么原因,心里无端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拐枣是小时候的零食,几毛钱一把,于我来说如同野味,偶尔碰见特别开心,定是要买的。

家乡有句俗语,说那人长得像“拐枣”一样,即说人长得不够周正,不舒展,僵头拐脑的。

这形容真是十分贴切,拐枣似乎打定主意不与其它水果雷同,你们都往漂亮里长,我偏要剑走偏锋,拐弯抹角,不喜欢就此别过,愿意为我停留的,便不会让你失望。

拐枣心很细,别出心裁地将种子长在了外面,看起来叮铃咣啷、啰里啰唆,但吃起来非常方便,不用吐籽,一口下去全是果肉,多浆而无渣,一下甜到心里。

拐枣学名枳椇(zhǐ jǔ),鼠李科枳椇属植物,原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日本、朝鲜、俄罗斯也有生长。因果实形态七弯八拐,民间俗称很多,又名枳枸、拐枣、鸡爪子、金钩子、鸡爪梨、蜜爪爪等,其形状与万字符“卍”十分相似,民间又称为“万寿果”。

《本草纲目》载:“枳椇、枳枸,皆屈曲不伸之义。此树多枝而曲,其子亦卷曲,故以名之。”

拐枣喜阳,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既耐寒冷也耐干旱贫瘠,因而在我国分布很广。秋季是拐枣成熟的季节,经霜后很甜。

拐枣

拐枣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诗经·小雅·南山有台》曰: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枸,枳椇;楰,楸树;耇,老。说南山生枳椇,北山长楸树。君子很快乐,那能不长寿。

枳椇为解酒之药。三国吴学者陆玑《疏义》载:“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说有人用枳椇木建房,不小心落了一片进酒坛,结果酒化成了水。

苏东坡在《眉山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同乡揭颖臣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密的病,很多人说是“消渴”。揭颖臣听从了一些医生意见,服了治消渴的药,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苏东坡遂向他推荐了医生张肱。张肱诊后认为此病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辛热,病人喜饮水,饮水多,小便亦多,症状极似消渴。张肱为他治疗后,多年痼疾就此痊愈。张肱的药单中主药便是“枳椇子”。苏东坡记录了这个小医案,还常向友人推荐枳椇子为醒酒药。

《本草纲目》载:“枳椇,本草只言木能败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实,其功当亦同也。”

清代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有竹枝词《之溪棹歌》,诗云:

“尤物移人付酒杯,

荔枝滩上瘴烟开。

汉家枸酱知何物,

赚得唐蒙习部来。”

这里有个典故。

《史记》载,公元前135年,唐蒙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宴席上品尝到来自鳛(xí)地(今贵州仁怀)产的枸酱,感觉大好。后绕道经过鳛地,收取了一批枸酱,回去献给了汉武帝。武帝饮罢,赞其“甘美之”。

公元前130年,唐蒙奉旨再赴西南夜郎。他便沿赤水河而上,又去了鳛地取枸酱。

因此有了“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之说。


“枸酱”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歩,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

唐蒙归至长安,问蜀商枸酱从哪里来。蜀商说:“独蜀(今仁怀境属,当时蜀国东南境)出枸酱,多持窃出到夜郎国去卖”。”江广百余歩,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说明当时夜郎国很大,国人消费能力强。

枸酱起源于夜郎国,由拐枣酿造而成。古人酿造果酒无下胶精滤过程,因而酒体浓厚不清,故称为“枸酱”。

而枸酱,正是茅台酒的始祖。

仁怀境内的濮人后裔仡佬族至今酿酒仍沿袭古法,重阳采摘拐枣,掺以粮食醢以为酱,装坛密封,这就是当年令汉武帝“甘美之”的“枸酱”。

真没想到,貌丑如拐枣酿出的酒,竟然是茅台酒的始祖,居然也出自夜郎。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写酸角时,想到拐枣了。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总是在冥冥中有某种关联的。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在看”,让我知道。

上篇推荐:人间瓜果(三十六):酸角

视频推荐:国庆节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