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宾科普:探索僰人制作蒟酱的历史之谜。

 君子养源 2022-10-27 发布于云南

蒟酱到底是个啥?

引子

宜宾最早的先民叫“僰人”,他们建立了一个小国家叫“故侯僰国”。大神司马迁认为“僰国”与春秋时期的中原各国有着一样悠久的历史。

那时,老实巴交的僰人常被隔壁的蜀国人按在地上摩擦,没办法只好认怂归附了蜀国。后来,秦国的军队喊着“大风大风”用箭雨射翻了蜀国,建立蜀郡。郡守李冰修了个都江堰治了治岷江水,顺便设立了“僰道”来管辖当时的宜宾地区。再后来,到了汉朝,而僰人和他们的文化也已慢慢融入蜀中地区为华夏之大一统。

自汉朝开始,有一种叫做蒟jǔ酱的东西,就从蜀中(今四川)流经牂牁江(今贵州)贩卖至番禺(今广州),甚至风靡全中国,后来又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鲜为人知。

而僰人,则被认为可能是最早种植蒟,并制作蒟酱的族群。这一观点,被引入了2015年出版的《宜宾史话》中。可是,“蒟酱究竟为何物?”该书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因为一直以来,“蒟酱”这个词就只存在有相关史料的文字记载,并无出土实物与图片参考,至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Image

○僰人岩画| 网络图源

 “蒟”与“蒟酱”

蒟酱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

汉武帝初年,王恢大平了东越的乱事,他派唐蒙去晓谕南越。南越人款待唐蒙,送他吃的东西里有蒟酱,滋味鲜美。唐蒙问,此物从何而来?他们答到:从牂柯江来。牂柯江可以直到番禺(今广州)的城下。唐蒙到了长安把这事告给蜀商,商人道:蒟酱只有蜀中才有,蜀人常常偷运出来卖给夜郎(今贵州),蜀物已推销到了南越(今广东)。

出产于蜀地的蒟酱,竟被雄踞于岭南的南越国作为款待中原使者的宫廷珍食,而且当时的蜀商要想将蒟酱中弄到夜郎,也只能采取“偷运”的办法,可见蒟酱在当时是何等珍贵,是地方官员进贡朝廷的“奇味”。

Image

○《史记》司马迁| 网络图源

从现代词义的角度来看,“蒟”肯定是一种植物,而“蒟酱”都应该是一种以蒟为原料制成的酱,是一种食物佐料、调料、调味品。宋人就曾说过,蒟是一种南方人称为浮留的植物,“和以为酱,五味告宜”。孝宗曾问大臣:“昔汉武感蒟酱而开南越,想其味极美,朕欲问蜀中士大夫,其味如何?”宰相周必大对曰:“想不过如今之酱耳。”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们也常常用“蒟酱”一词指称该种植物。如唐代苏恭说:“蒟酱生巴蜀。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实似桑堪,皮黑肉白。交州、爱州人云,蒟酱人家多种,蔓生,子长大。”宋代乐史说:“蒟酱,如今之大笔拨。”罗愿《尔雅翼》自序:“蒟酱者,广、蜀皆有之,实草类也。”

众多药典,以及今天“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的百度百科也将“蒟酱”视为一种中药,是一种植物,而不是调味料。

那么,蒟酱到底是制成品,还是就单单指该种植物?

其实,蒟是一类植物的通名,是遍布我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的胡椒科胡椒属,其品类高达10多种,然而并不是每一种蒟都可以用来制作蒟酱。

想必因为这种酱实在是太好吃,实在是太出名,古人为了在称呼上做到准确无误,把唯一能加工成蒟酱的这种蒟,直接用“蒟酱”称呼。所以说,“蒟酱”一词,既是植物名,也是加工后成品的名字。

是“枸”,还是“蒟”?是“酒”,还是“酱”?

蒟酱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然而司马迁在文中使用的是“枸酱”一词,而非“蒟酱”。“枸”与“蒟”一字之差,造成了后世诸多争议。

《说文解字》云:“枸,木也,可以为酱,出蜀。”司马贞《史记索隐》引东汉人刘德的话说:“枸树如桑,其堪长二三寸,味醉,取其实以为酱,美。”裴胭《史记集解》对“枸酱”一词,也引用南朝萧该(汉书音义》的话进行解释:“枸木似穀树,其叶似桑叶,用其叶作酱,醉美,蜀人以为珍味。”这一说的共通之处是,枸酱的原料是一种叶似桑叶的木本植物,味酸。

因此,今天也有学者认为“枸酱”,是由拐枣或枸杞制作的果酱,因为这两种果实味道酸甜,容易发酵变成果酒。贵州的酒商们也一度认为“枸酱”是果酒的前身,是贵州(茅台)酒的前身,以此来拔高当地酒类的历史悠久度。当然,宜宾也有学者以此为考证,来丰富宜宾的酿酒历史。

Image
Image

○枸杞与拐枣| 网络图源

其实不然。

首先,唐蒙在南越所食之蜀蒟酱,虽太史公写作“枸酱”,但据《说文解字》, 枸读作“句”, 蒟读作“竘”, 而“竘”读作“句”,所以今天的“枸”字与“蒟”字,字义虽不同,在汉朝的读音却相同,都读“ gǔ ”。而同音通假在古时是惯例,因此这里的“枸”未必就是枸木。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就批驳了刘德的说法:“枸者缘木而生,非树也。今蜀土家出枸,实不长二三寸,味辛似姜,不醉,刘说非也。”“川缘木而生”者,藤本也。

因此,太史公写“枸酱”,实为“蒟酱”。而“枸”字后来变成我们所熟悉的枸杞,那又是另外的故事啦。

另外,“酒”与“酱”在汉朝之前的文献中,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

比如“酒”字:

酒曰清酌。——《礼记·曲礼》

酒食者,所以令欢也。——《礼记·乐记》

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礼记·射义》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比如“酱”字:

酱用百有二十瓮。——《周礼·膳夫》

不得其酱。——《论语》

濡鸡醢酱,濡鱼卵酱。——《礼记·内则》

《说文解字》中,更是明确的指出,加了酒的肉才称为酱。所以,酒与酱早在汉朝之前就有明显的区别。到了汉朝,唐蒙不可能傻到分不清自己吃的到底是酒,还是酱。因此,把蒟酱认为是酒还是有些许牵强。

是“菜肴”,还“酱料”?

既然提到《说文解字》中,将“酱”字解释为加了酒的肉,那么会不会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南越人款待唐蒙的“蒟酱”其实是将蒟当成佐料而烹制的一盘荤菜呢?正如,我们今天的凉拌荤菜,或是加酒加辣的生拌肉呢?

我们要知道《史记》中记载,蒟酱只产于四川。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从四川到贵州,那就是长途运输了,如果说“蒟酱”是一盘菜肴,一盘凉拌的荤菜,想必早就已经变质了。

Image

○我国部分地区使用假蒌制作菜肴| 网络图源

如果是腊肉拌入了蒟,而被称为蒟酱呢?今天,我们也有用腊肉蘸辣椒面、花椒面的吃法。而且,腊肉是可以长期保存,长途运输的。

其实,腊肉在汉朝之前就被称之为“胙”,《史记》中“天子致胙”的意思就是周天子赏赐诸侯腊肉的意思。能够作为朝廷官吏出使南越的唐蒙,想必是能够分清什么是“酒”,什么“酱”,想必也能够分清什么是“胙”,什么是“酱”吧。

因此,蒟酱是一道荤菜的可能微乎其微,而是应当是一种由蒟加工而成的,便于保存与运输的,制作工艺相当成熟的酱料。

蒟酱的真身与历史

蒟酱既然是由一种蒟制成的酱料,那么这种蒟到底是什么植物?

蒟是一类植物的通名,如今广东就有胡椒科胡椒属的短蒟、腺脉蒟、光轴竺叶蒟、斜叶蒟、假蒟、山蒟、毛蒟、华山蒟、海南蒟、陵水蒟、大叶蒟等10多种,并不是每一种蒟都可以作蒟酱。

在中医药界,经李时珍考证后,现在基本趋向一致的看法是,蒟酱指胡椒科胡椒属的萎叶(学名:Piperbetle L.)。

蒌叶(学名:Piper betle L.)是胡椒科、胡椒属的攀援藤本植物。

据现代中药学研究,蒌叶的果穗具特殊的辛辣气味,以干燥不霉、味辣而浓者为佳,而其叶主要供提取蒸馏芳香油,用于抗菌、抗寄生虫。但研究表明,蒟酱油也可作调香原料;而且叶、果人药的功效也是差不多的,都有行气止痛效能,用于治疗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由此看来,篓叶的果穗和叶其实都是可以用来制造蒟酱的。

唐蒙在南越王府尝到的蒟酱,是商贩从蜀中运来的,可能是供南越王宫廷调味用,也可能是用于出口。

在古代蒌叶除了用于制作蒟酱,是一种上佳的调味品,还用于各种烹饪,甚至是用于酒曲调味,至今我国热带地区,乃至东南亚还有将蒌叶与槟榔合嚼的习惯。

Image

○蒌叶包裹槟榔| 网络图源

可惜,蒟酱的制作工艺,据说在明代已经失传,而明代以前的史籍记载也讲得很简略,明代以后对于蒟酱的风味和制作工艺大多只是猜测与艺术加工。

而蒟酱之所以走向隐没,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调味品市场上出现了新的竞争者。

Image

○蒌叶(学名:Piper betle L.),果穗细长下垂,可达5-7cm| 网络图源

Image

○荜拔(学名:Piper longum L),果穗粗短上扬,可达2-5cm| 网络图源

荜拔的出现

荜拔(学名:Piper longum L),也叫荜芨,与蒌叶一样,是胡椒科胡椒属的植物,外形与蒌叶也十分的相似。

大概源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原产自波斯的荜拨进入中国,因其香味远胜于蒌叶,中国原产的蒌叶在历史上就靠边站了。

中国缺少原生的香料植物,在后来的物种交换中,中国吸纳并融合了很多外来的农作物,我们餐桌上的食材才日臻丰富。

荜拔沿丝绸之路从遥远的西域而来。这种同为胡椒科胡椒属的植物从此代替蒌叶成为了中华香料,常与白芷、豆蔻、砂仁等香料配合,用来祛除动物性原料的异味,多用于烧、烤、烩等菜肴,亦为卤味、酱制香料之一。不止是广东卤水中会应用,川菜火锅,包括串串香,兰州牛肉拉面等美食中,荜拨都是不可或缺的香辛料之一。

Image

○晒干后的荜拔| 网络图源

我们不排除在荜拔进入中国后,四川人用荜拔代替蒌叶继续制作蒟酱的可能。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蒟酱,荜茇也。生于蕃国者大而紫,谓之草羞;生于番禺者小而青,谓之蒟焉。可以为食,故谓之酱焉。交趾、九真人家多种,蔓生。”所以,古人认为蒟酱是荜拔,想必也不是空穴来风。

辣椒的出现

“还有一种比胡椒更好的红辣椒,产量也很大,艾斯帕尼奥拉岛年产量可以装载50艘大船,他们不管吃任何东西都要把它当佐料一样放进去,不放他们就无法进食,他们说这种东西对身体非常好。”

1493年1月15日,星期二,哥伦布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正是因为哥伦布在美洲的这一发现,给予了蒌叶退出中华香料舞台的最后一击。

Image

○哥伦布发现美洲。| 网络图源

明朝中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这种长相喜庆,一开始被中国人当做观赏植物的物种,因为其强烈的辛辣味,果实饱满,产量巨大等特点,在明清时期席卷中国人的餐桌,并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以四川为例,首次提到辣椒的文字记录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大邑县志》卷三中,这距离哥伦布首次看到这种植物,已经过了两个半世纪。

明代万历年间的杭州人高濂,在1591年写作的《遵生八笺》中首次记载了辣椒,他写道“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中国目前是世界头号辣椒生产和消费国,有5亿人吃辣椒。有人这样总结:四川人不怕辣,江西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

Image

○红辣椒。| 网络图源

我国最早接触辣椒的省份和地区,如浙江,广东,台湾,京津至今都太吃辣,而比较后接触到辣椒的省份,湖南,四川,江西,贵州这些地区反而吃辣,为什么呢?

因为这地区一直都是蒟酱的主要消费地区。但是在辣椒传入以后,蒟酱这种本土美食基本在四川绝迹了。四川、贵州等地也一直把辣椒称作海椒,因为它是海上舶来品啊!

我们也许再也无缘品尝到用蒌叶加工而成的蒟酱的风味了,但是四川人依旧保留了僰人制作酱料的传统。今天的豆瓣酱,虽然主材料已经不是被称为蒟的蒌叶,而是来自海上的辣椒,但是拨开味觉历史的迷雾,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僰人的勤劳与智慧。

Image

○四川人家家做豆瓣酱,不管历史如何更迭,很多传统似乎一开始就已经植入了基因之中。| 网络图源

后记

从僰人到中国人,从蒌叶到辣椒,从蒟酱到辣酱,从宜宾到世界,经过民族的融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明都在不断演进。

今日,“一带一路”的倡议之下,宜宾人都将以一种更为开放与包容的姿态,带着僰人的精神披荆斩棘,探索更为古老的历史,并畅想遥远的未来。

参考资料:

中国农史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2007.1《蒟酱 (萎叶)的历史与开发》郭声波

《二个半世纪的传奇:辣椒是怎么从墨西哥跑到四川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7641934710938892&wfr=spider&for=pc

《你是否知道荜拔?》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033044954711641&wfr=spider&for=pc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史记》中华书局

⑥《宜宾史话》新华出版社201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