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瓜果(九十):刺梨

 二班毛豆 2022-03-24

刺梨花

小时候喜欢爬山,因为山上有各种野花,还能尝到很多野果。

似乎我总能分辨出哪些果子能吃,判断很简单,酸甜可口就可吃,苦的就不碰。大自然还是很恩赐的,居然这样被我蒙对好多年。

有一种野果酸涩味,虽不甜,但口感不坏。这种我也认为可食,直觉有时是很准的。

比如刺梨。

刺梨的花很像刺苔花,一大蓬,“一声批颊鸟,几树刺梨花”。单瓣多,粉白色,也有红色,淡淡清香。同属蔷薇科,茎上有刺是标配,然而刺苔只开花,刺梨却结出了果。

刺梨果外形很像石榴,却比石榴小,也不似石榴那般社牛,而是典型的社恐,浑身长刺,一幅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炸毛样,不想交流。

然而你一定要懂得,所有社恐都有一颗社牛心。刺梨熟了会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让人想尝。去掉果皮的刺,剥开果,果肉脆爽,酸酸涩涩,夹杂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甜。

野生刺梨

刺梨原产我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以云贵高原及四川西部高原分布较广。

刺梨根味甘、酸,性平,有健胃消食、止泻、涩精之功,用于胃痛、泄泻、痢疾、遗精、崩漏、带下、久咳等症。

《黔书》载:“刺梨野生,夏葩秋实,实如安石榴而较小,昧甘而微酸”。“食之可以解闷,亦可消滞,渍其汁煎之以蜜,可作膏”。

据科学家们研究,刺梨含有的丙种维生素十分丰富,许多蔬果望尘莫及。

刺梨春天开花,一开花满山红色白色,明媚烂漫。贵州布依族民歌唱:

“好花红嘞,好花红嘞,好花开在刺梨蓬。好花开在刺梨上,哪朵向阳哪朵红。”

明末清初诗人吴中蕃《刺花》曰:

“才沾无寸土,到处遂相牵。

不觉春将老,还凭态呈妍。

终嫌芒刺手,颇怕叶漫天。

蜂蝶狂争闹,宁知异蕙荃。”

刺花即刺梨花。吴中蕃赞刺梨花更优于香草佩兰。

顺治年间,著名历史学家、江阴人陈鼎少年随叔父宦居云南,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写下很多西南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著作。其《黔游记》中写道:

“刺梨野生,夏花秋实,干与果多芒刺,味甘酸,食之消闷。煎汁为膏,食同枯梨。四封皆产,移之它境则不生。每冬月苗女子采入市货人。”

说那时的苗女秋冬采摘刺梨,拿到城市卖。可见人们对刺梨的认可。

刺梨泡酒更是有特殊的效用。唐代《食疗本草》谓其能“通润血脉”。《东北药植志》称用其“果皮浸酒,治胃病及腹痛”。

《贵州民间方药集》载,刺梨“健胃,消食积饱胀,并滋补强壮。”刺梨有解毒、健胃、活血等功效,刺梨酒也是解毒抗炎的佳品。

清代文人吴嵩梁《还任黔西》曰:“新酿刺梨邀一醉,饱与香稻愧三年”。章永康《瑟庐计草》曰:“葵笋家家饷,刺梨处处酤。”

刺梨酒

相传三国时,孟获在云贵边界兴义、安顺一带起兵造反。诸葛亮出兵平乱。

那里常年气候潮湿,经常瘴气弥漫,瘟疫流行。蜀军到达安顺,正逢雨季,很多军士腹痛恶心,纷纷病倒。诸葛亮愁绪交加,也病了。

忽报有人求见,说有良策告知。来人自称“醉葫芦”,先族为刘邦军士,后因受伤被当地土人收留了下来。醉葫芦听说诸葛亮军士有难,遂前来献策。

问清军士病情,醉葫芦从怀中掏出个葫芦,拔开塞子喝了一口,一股奇香冲进大家鼻孔。他将葫芦献给诸葛亮,道此乃良药。亮喝了一口,只觉心旷神怡,病痛全消,大喜,问醉葫芦,大军病者如何处置。醉葫芦笑曰:请派人随我来。俄顷,马匹驮回十几只大坛子,都是幽香无比的好酒,病者每人一杯,众军士喝下酒后,病体痊愈。三军欢欣鼓舞,以为逢仙人搭救,士气大震。

诸葛亮问其故。醉葫芦道:“安顺一带瘴气弥漫,常有瘟疫,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云果(刺梨)治疗。”说完指向悬崖一丛小树。众人看时,悬崖上隐约有一排小树,红点片片。诸葛亮忙让军医记下,军士采集样品。刺梨遂成军中圣品。

十几年前去遵义,一家餐馆柜台上有刺梨泡酒,酒金黄色、浓香。

老板说,这是他们贵州的特产,酒与刺梨同食,能解乏、美容,还能提高性功能,云云。

当时以为老板王婆卖瓜,如今想起来,是走了宝。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篇推荐:人间瓜果(八十九):沙枣

视频推荐:穿越长江第一峡

跬步之行

昨日睡觉时间:12:5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