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见带您游山西:大同善化寺

 晋见人文 2022-03-24

善化寺,一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古刹,位于山西大同市大同古城南门内西侧,今天,尚保存有三座规模宏大的金代建筑及一座辽代建筑,是我国辽金建筑的宝库!

善化寺,据地方志书记载最早修建于唐玄宗时期,赐名开元寺。五代后晋时改名为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金宗翰攻占西京大同府,“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辽后屡遭烽烟,楼阁飞为埃(āi)坋(bèn),殿堂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寺院大部被毁。金天会六年(1128)至皇统三年(1143),高僧圆满大师及其弟子奉敕重建,历时十五年,基本恢复原貌。

今天所保存的殿宇,大雄宝殿建于辽代,天王殿、三圣殿及普贤阁建于金代。

山西大同善化寺全景图  郭静摄

善化寺在格局上保存了唐至辽金时期寺院形制,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且逐步抬升。大雄宝殿位于最后,两侧有垛殿,周围廊屋围护,后院东西两厢分别为文殊阁和普贤阁。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加文殊阁、普贤阁,符合伽蓝七堂的规制。

天王殿同时为山门,门前有一座漂亮的五龙壁,是20世纪80年代从兴国寺山门前迁移至此的。

山西大同善化寺五龙壁  郭静摄

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四架椽,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建于砖砌台基之上,前面有月台。天王殿前后当心间开门,南侧两次间开低矮的窗户,北侧没有窗户。

善化寺天王殿南侧  王狰摄

善化寺天王殿北侧  王狰摄

天王殿柱子分布规整,前后檐及殿中心分布有三排各六根柱子,共十八根柱子,将大殿分为前后两间,殿内两侧为四大天王像,为明代所塑。

善化寺天王殿明代  源自网络

天王殿斗拱为单杪单昂五铺作,重拱计心造,昂为假昂,当心间及次间均有两朵补间铺作,不是辽代作法,而《营造法式》中有此作法,显然是受到宋代的影响。转角铺作则各有三个栌斗。

外檐单杪单昂五铺作,重拱计心造   王狰摄

殿内双杪五铺作,重拱计心造   王狰摄

天王殿用材:24厘米*16厘米,合宋代7.5寸*5寸,正好为《营造法式》的三等材,三等材,殿五间、堂七间用之。

天王殿之后是三圣殿,三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同样建在台基之上,前面有广阔的月台。

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  郭静摄

三圣殿最特别的地方是内柱的布置。共用八根内柱——四根主柱,四根辅柱。当心间两根主柱在佛坛之后的扇面墙之内,是通常放后金柱的位置,两根主柱将大殿分割为前六椽栿,后乳栿。次间与稍间之间的主柱往前移一架槫,将大殿分割为前五椽栿,后三椽栿。四根辅柱,当心间两根在正常放前金柱的位置,次稍间的两根在扇面墙之内,也就是正常后金柱的位置。这是三圣殿最特别的地方。是《营造法式》中厅堂式建筑八架椽屋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的变形。

佛坛之上是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另外有两尊胁侍菩萨,均是金代所塑,但是经过后世的重妆,已失去原有的风韵。

善化寺三圣殿金代彩塑  源自网络

三圣殿的斗拱,有柱头铺作及补间铺作,大多斗拱为单杪双昂六铺作,重拱计心造。次间补间铺作出跳全是华拱没有昂,每跳均出斜拱,看起来繁琐笨重。转角铺作同样为三个栌斗,和天王殿相似。当心间为两朵补间铺作,其余均为一朵。当心间用两朵补间铺作,其余用一朵,与《营造法式》规定相符,同是受宋代建筑影响。包括柱头铺作的作法,用橑檐枋而不用山西常见的撩风槫,均与《营造法式》相符。

善化寺三圣殿斗拱  王狰摄

三圣殿的昂,柱头铺作为假昂,补间铺作为真昂,真假相间,也趣味十足!

柱头有阑额、普拍枋,而阑额之下又加由额一道,也是较为特别的。

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  王狰摄

三圣殿之后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台基、月台俱全。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十架椽,单檐四阿顶。当心间和两稍间设板门,次间和尽间砌墙,和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作法相似,是极为特别的作法。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  王狰摄

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  王狰摄

大雄宝殿斗拱有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补间铺作都只有一朵,柱头和铺作和补间铺作大多为双杪五铺作,重拱计心,简洁大气。只有前后当心间的补间铺作出斜拱,与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当心间的补间铺作极为相似。转角铺作也是三个栌斗,以附角斗,加铺作一缝。

善化寺大雄宝殿斗拱  王狰摄

大殿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内柱。东西尽间和稍间之间的柱缝用四根内柱,每两根柱子之间为两架椽。中间五间之间的四根柱缝,外槽减掉了前面四根老檐柱,内槽减掉后面的四根后金柱,中间四根柱缝只用了两根内柱,分割成前面两根四椽栿,后面一根乳栿。华严寺大雄宝殿也是减掉两排柱子,华严寺大雄宝殿还使用了移柱,和善化寺大雄宝殿布柱方式有所不同。

大雄宝殿用材,26厘米*17厘米,合宋代8寸*5.3寸,比《营造法式》的三等材要大,法式三等材,7.5寸*5寸,殿五间、堂七间用之。大雄宝殿为七间厅堂式建筑,较营造法式用材要大。辽代建筑保持了唐代建筑用材较大的特点。

大雄宝殿内的彩塑是中国辽代彩塑的代表,佛坛之上是五方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两侧佛坛上是二十四诸天,共计33尊。泥塑高大,与宏伟的大殿极为协调。

善化寺大雄宝殿辽代彩塑  源自网络

善化寺大雄宝殿辽代彩塑  源自网络

善化寺大雄宝殿辽代彩塑  源自网络

善化寺大雄宝殿辽代彩塑  源自网络

大雄宝殿庭院两侧东西分别是文殊殿和普贤殿,文殊殿民国时期失火被毁,现存的为2008年按照普贤阁重建,西侧的普贤阁是金代原物。

普贤阁也有台基及月台,为三间正方形楼阁,上层四周有平座,上下层均为中间辟门。上下层屋檐,以及二层平座之下都有斗拱,斗拱作法较多,也是颇有看点。普贤阁是一座精致的金代楼阁式建筑。也是复建华严寺、善化寺楼阁重要的参考。

2008年按照普贤阁重建的文殊阁  郭静摄

善化寺金代建筑普贤阁  王狰摄

善化寺金代建筑普贤阁  王狰摄

善化寺金代建筑普贤阁  王狰摄

善化寺,三座金代建筑,一座辽代建筑,且保存有珍贵的辽金泥塑,是一座古代艺术宝库,我们能看到善化寺最早的详细测绘资料是梁思成和刘敦桢两位古建筑前辈所撰写的《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了解华严寺、善化寺,甚至2008年复建大同古城及华严寺、善化寺,该文也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大同市为了感谢梁思成对大同重要的贡献,成立了梁思成纪念馆,在此,再次表达对这些前辈深深的致意,是你们,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中国早期的建筑,也是你们,奠定了中国古建筑保护与研究的事业,借此文,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梁思成手绘的大同善化寺全图

塑像:

共计42尊

天王殿:四大天王,4尊,明代

三圣殿:华严三圣及胁侍菩萨,5尊,金代,但后世重妆,风韵已失

大雄宝殿:五方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及二十四诸天,33尊,辽金彩塑精华

用材:

天王殿:24厘米*16厘米,合宋代7.5寸*5寸,正好为《营造法式》的三等材,三等材,殿五间、堂七间用之。

三圣殿:26厘米*16.5厘米,合宋代8寸*5.1寸,比《营造法式》的三等材略大,三等材,7.5寸*5寸,殿五间、堂七间用之。

大雄宝殿:26厘米*17厘米,合宋代8寸*5.3寸,比《营造法式》的三等材要大,三等材,7.5寸*5寸,殿五间、堂七间用之。大雄宝殿为七间厅堂,可见辽代用材较营造法式要大。

普贤阁:22.5厘米*15.5厘米,合宋代7寸*4.8寸,约为《营造法式》的四等材,四等材:7.2寸*4.8寸,殿三间、厅堂五间用之。

(注:现存宋帛尺为1尺=32厘米)

名词解释:

俯角斗:也称之俯角栌斗,一般用于转角铺作,一组斗拱用若干个斗,角部的称之为角斗,其余的称之为俯角斗,在大同辽金建筑华严寺和善化寺中是最早的实例。元明清时,俯角斗被大量的使用,源头应该在辽金。

缠柱造:缠柱造是古代木结构建筑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角部两面的普拍枋上各加一个大斗和一组斗拱。在大同华严寺以及善化寺内的辽金遗构中,转角铺作处共用三斗的作法,梁思成先生也称其为“缠柱造”,但这些建筑都属单层建筑并非楼阁,所谓“缠柱造”也名不副实,真正用缠柱造的是山西应县木塔,应县木塔中上层暗层的檐柱要比下层檐柱靠里,其交接方式为缠柱造,在外观上形成逐层向内递收的样子。

重要时间:

善化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地方志书记载最早修建于唐玄宗时期,赐名开元寺。五代后晋时改名为大普恩寺。

辽保大二年(1122),因战火寺院大部被毁,大雄宝殿是幸存的建筑。

金天会六年(1128)至皇统三年(1143),高僧圆满大师及其弟子奉敕重建,历时十五年,基本恢复原貌。天王殿、三圣殿及普贤阁,应该建于此事。

民国二十二年(1933)秋,梁思成、刘敦桢对善化寺首次进行了勘查测绘摄影。

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复建了文殊阁及东西廊屋,恢复了辽金时期善化寺的格局。

山西大同善化寺配殿  王狰摄

山西大同善化寺新建的廊屋  王狰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