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北乡下:陪客(作者:张晓峰)

 菩提树下思如泉 2022-03-24

过去,封丘黄河沿儿的酒风很盛。不仅咱封丘人知道,新乡人也知道,甚至开封人、郑州人也有所耳闻。家里来了客人,尤其是儿女亲家、远路的稀客、贵客,主人唯恐招待不周,人少喝不出气氛,客人喝不尽兴,往往都请几个陪客的。

陪客的也不是乱请的。最好有个职务,在政府上班的,在外面干事的最好不过,最有面子。不过,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人家不一定在家,也不一定赏脸。退而求其次,村干部官虽不大,也是几百上千人的村子的人头顶儿。陪客的时候也下身份,“舍命陪君子”的架势不是虚的。再不济也得请个生产队队长、会计、记分员。家族里的长者,大多也是能说会道,喝个半斤八两脸不上色的,既是陪客的,又要铺排事情。没有身份,又不善言谈,你能喝个公斤不倒也没人让你陪客。能说会道而酒量确实不行的,勉强上阵,多半坚持不到最后。毕竟陪客玩的是实力,而不是嘴皮子。

豫北乡下:陪客(作者:张晓峰)

我父亲爱喝酒,但其实酒量并不大。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是打发我去请陪客的。张修大伯是必须请的,而且一请就到。张修大伯是家族里管事的,处事公道,我们两家平常来往也多。他比我父亲年长二十多岁,说是来陪客的,父亲都是让他坐首座。张修大伯性格豪爽,为人仗义,说话高腔大嗓,劝酒时由不得你辩解,每次都不辱使命。家族里几个哥,岁数其实和父亲差不多,嗅觉非常灵敏。和我家住得挺远,但我家只要有客人,他们就不请自到,有的掂瓶酒,有的拿盒烟,陆续加入进来。见家里的凳子不够,我不待吩咐,忙跑到邻居家借凳子。菜凉了,再热热;菜不够,萝卜丝、白菜心,盐一拌就是菜。舅来的次数最多,有这么几个陪客的,不喝个东倒西歪的根本放不过他。看着舅摇摇晃晃骑着自行车远去,我常常担心他出事。但竟然也没出过什么事,大概那时候路上没有机动车吧。

豫北乡下:陪客(作者:张晓峰)

那时候喝酒也热闹,喝一会儿,客人开始推酒,说不能再喝了。其实不是不想喝了,也不是不能喝了,是想换法儿喝呢。怎么换?通常就是猜枚。70后、80后的人都懂的,我就不饶舌细说了。猜枚也不是上来就猜,要先套一下,也就是问个好。有的一套,根据辈份关系,俩人一齐说“爷俩好”,“弟兄俩好”;礼节细的,还要再套一下,说个“再好好”。第三个回合才算正式交锋。多数是三比两胜,赢两个枚对方喝一次酒。当然,两人事先商定,一枚定胜负,我们这里叫“一枚一搉”。猜枚时,可以单挑,一般都是陪客的找客人单挑。客人如果不是喝高了,不会挑战陪客的。酒喝到尽兴时,有艺高人胆大的,也有酒壮英雄胆的,要打关——也就是他挨个和在坐的所有的人都猜枚。一圈儿下来,打关的人总免不了有过不了的关,总得喝个两三盅。

豫北乡下:陪客(作者:张晓峰)

最后说个轶事吧。据说过去老师都住学校里,有个爱喝酒的刘老师,属于闷头喝酒的人。大家知道他爱喝,喝多了还事儿多,谁家来了客人都不愿让他陪客。老师工资低,谁也没钱天天买酒喝。刘老师也不例外,几天不喝酒浑身不舒服,但也没有办法。只要谁家来了客人,他就两眼放光,专等着让人来陪客呢。眼看到了吃饭的时间点了,炒菜的香味儿不断从来客的老师的屋子里传出来。他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搬了两个凳子,不请自到,一进门就喊:“张老师,听说你家来了客人,不知道凳子够不够,我给你搬来俩。”张老师不得不让让他:“刘老师,还没吃吧,来喝两盅吧。”刘老师巴不得他这样说,忙坐下来。还有传言说,刘老师一坐下来,就给自己倒上一盅:“入席三杯酒,我不能坏了规矩。我来晚了,先自罚三杯。”客人喝好没喝好他不管,反正他自己不喝醉不会离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