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怒而诸侯惧”的大帝往往很自卑 | 凤梨·早茶夜读

 早茶夜读 2022-03-24

第1000夜

文  |  凤梨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所在的时代,我们今天称之为战国时代,但是战国其实并不是一个王朝,说它是一个时代,是因为那个时候各诸侯国还承认周天子。所以虽然事实上诸侯国已经拥有了与周天子所统治的地区相平等的这样的一个实际统治的地位,但是因为王朝还是周王朝,所以它并不能称为一个朝代。那“战国”名称从哪来?刘向在《战国策》一书的叙录中以“战国”命名这个时代: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战国时代和前一个春秋时代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以前常说战国比春秋的时代打仗更残忍,春秋的时代还属于贵族的战争,常常还需要列队然后击鼓进军,现在看起来简直迂腐。

但是到了战国,规则越来越没人遵守,怎么能够快速有效的使用一个计谋,能够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取得战争的胜利就怎么来。“兵者,诡道也”开始在这个时候变得特别流行。春秋的战争不一定需要大规模的杀戮,但是到了战国杀戮情况就愈演愈烈。

春秋的时候,周围的那些小国还可以依附在大国的身边作为一个附庸存在,但是到了战国时期,这些小国已经不能再成为附庸了,而只能够被吞并,所以吞来吞去,最终就剩下这些实力强劲的大国之间开始你争我夺,中间没有了缓冲,所以争夺的矛盾格外激烈。

原来各国还没有明确的边界意识,但是到了战国的时候,很多国家都开始在自己的边界上修长城,划分势力地盘有明确的界限。

同时,打仗的技术也进步了。春秋的时候,用兵器还都是用铜来作为主要的兵器的材料,但是现在有了铁器,战术方法也都精进了很多,像我们之前说的原来可能也就是摆阵,互相之间击鼓就很有风度的开始互相进攻,但是现在攻守的方法非常的精密,各种兵法计策也都涌现出来了,原来都是兵车或者是步兵的这种打法,现在还加入了骑兵。包括原来各国的状态是都城以外的地方都是野地啊,我们看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一时期都是点状分布,城市之间形不成面积的组织结构。野地里面都是野人,野人是不参与各国相互之间攻法战争的,只是有一些赋税,交了钱以后自己不参与战争。但是到战国,这些野人也被迫被征募成为了战争的参与者。

所以这个时候杀戮就格外的惨烈,甚至发展出了专门以战争作为职业的这些职业的军人,或者说职业的雇佣兵。按孟子的话说,这个时代是个什么样子的时代?叫做: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从做官的角度来说,在春秋的时候,诸侯是有封地的,可以世袭的,包括这些诸侯下面的臣子们,他们的官职一般也都是氏族固定传承的,所以普通人你不在贵族的血统的宗法圈子里面的人,是很难有机会来进一步实现理想来做事情的,有出从政机会的。

但是到了战国,诸侯国开始被臣子瓜分,臣子的世袭也被打破了,所以很多普通人也开始有机会能够加入到这样的一个政治乱局当中,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有所作为。

以周天子为核心,然后分封下去的贵族血统,维系的宗法统治开始逐渐的瓦解,血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实力、人才变得特别的重要。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个诸侯国,握有权力的人都开始招募那些奇人异士,这些能人里面有一些像鸡鸣狗盗有一些小本领的门客,但是还有一些在这个时候显得更重要的就是那些会动嘴皮子的游说之客,这些游说之客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外交人才。

刚才我们说了战国这个时代,尤其是一个战争惨烈的时代。所以各国之间其实也是很希望能够不尽量不动战争就能解决问题。怎么办?就要请这些能言善辩的外交家这些说客来在各国游说,有时候他们想出了好策略,就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解决了一些战争甚至都达不到的一些政治问题,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是自己在面临大国的侵犯的时候,可以不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们刚才说刘向编《战国策》,实际上这本书里面主要讲的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的故事,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纵横家们的故事,像《富贵不能淫》,这一篇里面提到的景春、公孙衍、张仪,包括这个里面没提到的苏秦,当时的纵横家都正是他们叱咤风云的时候。

为什么称他们为纵横家?实际上就是合纵和连横这两种策略的一个统称。战国七雄里面的秦自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大,后来形成了与六国对峙的这样的一个局势。

所以这个时候游说之士,有的就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来拉拢秦,前面一种联合起来抗秦的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这样的一个意思。后面这一种叫做连横,就是联合东西各国,因为只有秦是西方国家,所以这个叫做连横。合纵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苏秦,连横的代表人物就是《富贵不能淫》里面提到的张仪,他们两个也基本就可以作为纵横家的代表。

我们还是先说苏秦,他最开始也是连横派的,他游说秦惠王,但是秦惠王不搭理,当时苏秦的经济状况也特别的不好,就回家了。

但是这么一个穷酸的读书人也没有通过连横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所以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嫂子父母都有点瞧不起他,然后他心里面就憋着一股劲,非常的愤恨,天天就开始琢磨有什么好的计策能够搅动的天下局势由他来一展雄才,所以就天天不睡觉,夜里困极了怎么样?就用锥子锥大腿,血就流到脚上,就这么折磨自己一年,终于琢磨出来了叫做六国合纵这么一个策略。通过游说终于说服了大家实现合纵,最鼎盛的时候配六国相印,风光无限。从家门过的时候,父母远隔着30里就来迎接,妻子也低头,嫂子也趴下谢罪。苏秦就感慨说人生世上是为富贵,真是少不得的。所以你可以看这些纵横家通过自己的口舌之能布局谋篇的策略,可以让整个当时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后自己也被这样的一个政治浪潮推到了一个巅峰。

同样你看张仪也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张仪一开始的时候在楚国被人诬赖,说是丢了一块璧玉,是他偷的,然后被吊起来打,张仪一直也不认,说不是他偷的,楚国也没办法就给他放回去了。他妻子啊就埋怨他,你说成天读书,然后搞什么游说,你说最后还是遭这种罪,何必呢,你要不搞这个不就没事了吗?然后张仪不搭理他妻子,就问他妻子“我这舌头还在不在”,有舌头他就能接着说,没舌头那就彻底完了。他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就很高兴,他说那没问题,早晚我就凭我这舌头就能够出人头地,就能够玩弄天下于股掌之中。

后来果然他做了秦国的宰相,所以你也可以想象这些普通的读书人就在这样的一个乱世里面,通过自己的无论是合纵也好,还是连横也好,他们什么样的一个外交策略,就能够把这些凶狠的强横的诸侯国玩弄于股掌,那是一个什么感觉?天下我有对不对?只要有舌头在,那就是天下我有。

所以我们也能体会孟子三章第二篇开篇说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那种不可一世特别得意的感觉,一是得意,二是对于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和谋略的赞叹。由衷的钦佩这样的一种感受。

如果我们从文言语词来进行分析的话,岂不的反诘语气再加上“诚”(实在是)就更强烈了,“诚”这个字语气很好理解,我们后面会说《出师表》,诸葛亮被逼急了才用了这个字,对不对?跟后主刘禅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但是这个话得两头说,像刚才我们说了这样的一个时代局势之下,催生了苏秦、公孙衍、张仪这样一批人,但同样也催生了从春秋延续下来的儒家这一支的孟子这样的人物,信奉并推行仁政的人物。

我们说孟子他是儒家的传承者,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传人,他继承了孔子关于仁政的很多的想法,但是也在孔子的基础之上有变化。毕竟时代不一样,你想孔子那个时代还只是各个诸侯国不守礼,对礼有僭越,孔子就很生气了,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就气得不得了了。但是你看到了孟子这个时代,各诸侯国基本上已经无视周天子了,各个国家之间杀戮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一个情况。

所以我们说孟子在这个时代里面,他讲话呀有雄辩之气,与温柔敦厚的孔子相比,他要锐利,雄强很多。

你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如果还是温柔敦厚的话,你更没有出路了,你对这个时代的介入可能更弱了,你看周围都是公孙衍、张仪这样可以在这个时代里呼风唤雨的人物,如果你没有一点雄辩之气的话,你想推行的那些观点也根本没有人能够听得见。

我们看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碰到了质疑他的人,甚至骂他是丧家狗,他从来不会去斥责他们,或者去跟他们辩论,甚至时常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不会正面的交锋。

但是到孟子这个情况就是不同了。孟子看见景春那个口气就非怼回去不可。

你看孟子是怎么说的,孟子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同样一个反诘回应。而且针锋相对地称他们为“妾妇之道”,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在孟子看来,纵横家们看起来是呼风唤雨,但其实他们是迎合那些掌权者的期待。公孙衍、张仪并没有任何治国理政的真知灼见,只是计谋和策略,用这些策略来迎合和实现那些掌权者他们的想法。他们是权力的顺从者。

那孟子看来什么是真正大丈夫?应该与权力保持一定的距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追求。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换句话说就是在孟子看来,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他是内心深处有自己行为处事的原则和标准的,而不是逢迎讨巧,为他们的欲望与私立出谋划策。大丈夫该走的路,该有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就是仁、礼、义。当我们内心深处相信这个的时候,把它作为我们行为处事的原则和标准的时候,才有可能做到大丈夫的第一点。

后面还有第二点,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能够有机会推行理想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这种理想能够推广开来,让普通人也能跟着一起往前走,在这条路上坚定的往前走,不得志没有机会来推广的时候怎么办?就独自奉行,也不抛弃自己的原则,坚守住,这是第二点。

第三个叫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做到了这样几点才能够真正称得上做大丈夫。

所以我们看孟子和他同时代的纵横家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但是同样在这样的一个乱世里面,不同的人依然可以选择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

但是当我们做出孟子这样的抉择的时候,也一定意味着这样的人肯定与那个时代的主流,或者说与那个时代的最直接的需求是格格不入的,他很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打压,面临一系列的困窘、危机,很难在实际的利益上有非常快的成效。

就像苏秦或者张仪,他选择纵横游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实的各种胁迫,各种白眼冷眼,刺激他,让他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有所作为啊,想要快速达到他认为心目当中的成功。

孟子这样的抉择,读完文章热血上涌也很容易树立起来,但时间一长,靠什么来支撑呢?我们下次再说。


本期编辑:白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