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仪、公孙衍算是大丈夫吗?为何能“一怒而天下惧”,让诸侯唯命是从

 鬼谷道 2022-09-03 发布于江苏

作者鬼谷信
 
儒家经典《孟子》里的景春曾感慨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
 
孟子听罢,一股悲愤之情涌上心头,不禁感慨:
 
时代变了,世道变了,人心变坏了。
 
 
我们经常会有个错觉,认为先秦诸侯们都是国王。其实未必,彼时的国,叫诸侯国,实际上是周天子的属国。
 
我们可以通过鬼谷子的“说人,说家,说国,说天下”来得知,天子掌管的是“天下”,诸侯掌管的才是“国”。张仪曾游说秦惠王,游说的是国。苏秦游曾说周天子,游说的是天下。
 
那时候的“天下”,才对应现在的“国”,所以诸侯们要接受周天子的封爵,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公侯伯子男”。有趣的是,这个爵位并不是绝对以实力的强弱册封的。
 
比如,弱小的卫国是侯爵,强大的楚国居然只是子爵。其他诸如,秦国、齐国是伯爵。我查了一下,战国七雄里,没有一个是公爵诸侯。
 
从天下的角度上讲,谁是贵族,首先要看他的爵位是什么,有爵位才算是贵族。
 
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列国诸侯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不再满足于“公侯伯子男”的爵位,而是动起了“天下”的主意,想称王。
 
毕竟,周天子已经成吉祥物了。

 
先秦诸侯擅自称王的案例并不少见,比如春秋时代的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以及楚国自称楚王,虽然都叫“王”,但实际上是僭越。就如你可以叫自己孩子“格格”,“太子”,但是社会并不认同。
 
当然了,由于实力强大,所以诸如,越王,吴王,楚王都各自称王,但也没人敢把他们怎么样,虽然只是子爵。而且在彼时的人看来,这些人都是“外国人”,化外之民,再比如“三星堆”地界上曾经存在过的的巴王和蜀王。
 
然而,战国时期,由于大家长周天子式微,兄弟们的野心就开始膨胀了,纷纷想体验一下当“王”的快乐。
 
谁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这还要从公元前342年说起,魏国大将庞涓亲率大军进攻韩国,韩国危急求救于齐国。最终齐老大给了韩老大面子,命田忌,孙膑带兵救韩,齐军大破魏国的魏武卒,擒杀庞涓。
 
西面的秦国一看,魏国被揍了,岂能坐视不理?于是乎,马上点将出兵,秉着“趁你病,要你命”的伟大精神进攻魏国,占领了魏国的重要战略意义的河西之地。魏国迭遭惨败,元气丧尽,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不得不对中原各国采用友好政策。
 
说起来,魏国遭此劫难,实在是咎由自取。上天曾经非常眷顾魏国,把吴起、孙膑、范雎、商鞅,公孙衍,张仪等不世出的人才都安排在了魏国,结果,魏国拱手送给了秦国和楚国。
 
最终,尴尬的不是别人,是自己。估计是魏老大的人品实在不好,使得这些人才在他国发迹后,玩命的针对魏国,其中以商鞅,张仪为甚。在二人的战略中,魏国是必须要拔掉的钉子。
 
虽然魏老大用人观不行,但是他并不傻,隔壁的秦国玩命的想整死自己,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办?
 
自然是,为了生活,低下高贵的头,不停的给齐国抛媚眼,小手指顺带也勾搭一下,自己曾经欺负过的韩国。验证了那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如果你是齐老大,你看见一大老爷们冲自己抛媚眼,你觉得恶心吗?当然恶心,恨不得上去揣几脚。但是,他随即又给魏王抛了媚眼。
 
这是基情四射的爱吗?
 
当然不是,齐老大知道魏王是有利用价值的,比如可以帮自己抵挡西面的秦国。
 
既然,魏老大是要求于齐老大的,总要表示表示吧。齐王到底想要什么呢?魏王思来想去脑壳疼,这时候惠施道破了天机,齐老大啥都有,啥都不稀罕,除了想称王,于是魏老大接纳了“折节事齐”的建议,在公元前334年,前往古徐州,在如今山东滕县的地界上,拜见齐老大。
 
魏老大其实就是来拜码头,认老大的。他握着齐老大的手说:“以后,你就是我老大,你就是大哥大”。不过,大哥大实在太难听了,以后就叫“齐王”吧。
 
我估计齐老大一开始是拒绝的,毕竟他也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时“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于是,以“来而不往非礼也”的理由建议:魏老大先称王。
 
迫于形势,以及个人私欲,魏老大魏䓨成了战国中期第一个称王的人,史称梁惠王。而齐老大田因齐也勉为其难称王,史称齐威王。这次事件,史称“徐州相王”。
 
周天子的天塌了,他连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的吉祥物也做不成了。
 
 
你绝对想不到,被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还要等十年才会称王。
 
秦老大在等两个人,谁呢?公孙衍和张仪,这两个“大丈夫”!
 
公元前333年,秦老大任用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魏惠王主动服软,计划以“结以采邑”的方式与秦国相处,主动献上了阴晋。
 
但是,弱国的软弱是不值得同情的。次年,公孙衍带兵在雕阴打败魏军,魏将龙贾被俘,消灭魏军8万。
 
随即秦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皮氏、汾阴、焦城、曲沃等地。
 
这时候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公孙衍推行的是合纵与张仪推行的连横,发生了矛盾。嬴驷很显然是支持张仪的,于是公孙衍奔逃,投靠了魏国,继续推行合纵策略。
 
张仪取代了公孙衍,随即开始“放长线钓大鱼”,张仪看起来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像极了和平主义者,比如他主动将蒲阳与焦城、曲沃归还给魏国,并让秦公子繇为“质”到魏国,以与魏国修好。
 
但是,纵横家的微笑是危险的,不久张仪就前往魏国劝说魏惠王对秦“不可以无礼”。于是,魏国献出上郡、少梁两座重镇答谢秦老大。
 
张仪客气的帮秦老大收下以后,又说了:就这些?随即,张仪撕开了面具,亲率秦军讨伐并占领了魏国河西、上郡700里地,并攻占河东魏国一些地区,这就使秦、魏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魏国所依凭的河山之险也大部丧失。
 
秦国对魏国战争的节节胜利,声威大增,于是秦惠王在魏、齐“徐州相王”后的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324年,在张仪的拥护下秦老大称王,史称秦惠文王。
 
多说一句,有人问,张仪这个秦相是货真价实的吗?那是当然,张仪不仅擅长外交,并且擅长用兵。现在的三星堆文化区的巴国和蜀国就是张仪带兵覆灭的。注意,确实有司马错,但主将确实是张仪。
 
 
故事结束了吗?并没有,公孙衍还有戏唱。我们现在经常认为,苏秦和张仪是正面交锋的,但从史料看来,跟张仪交锋的人物,其实是公孙衍。
 
公孙衍被张仪取而代之,对连横策略,恨之入骨。但是,恨是没用的,需要想办法才行。公孙衍敏锐的发现了一个机遇。
 
大国都已经称王,小国怎么办?小国诸侯自然也想称王的,可是,谁也不敢。很显然,故事还没结束,因为还有诸多小国的诸侯们不知所措呢。
 
楚国、魏国、齐国、秦国这些超级大国都纷纷僭越称王了,自己该何去何从呢?小老板们也有称王的野心,就好比当下,再小的企业也有上市的愿景。
 
为了抵抗秦国,魏国必须做点什么。于是在公孙衍的策划下,公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尊韩老大为王,史称韩宣王。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魏国集韩、赵、燕、中山五国称王,这就是战国中期的“五国相王”事件,本质上是为了缔结合纵联盟。
 
于是,公孙衍顺理成章的成了执五国相印的纵横家。彼时的张仪、公孙衍通过“诸侯称王”事件,成了天下最有权势的人。这才有了,景春问孟子的:
 
张仪,公孙衍岂不诚大丈夫?


最后,你猜“五国联盟”的结果怎么样呢?当然是失败的,而这个始作俑者不是秦国,而是齐国。

公孙衍拉拢的中山国老大要称王,却得不到齐人的认可,齐国与中山国的边境就时有争端,齐人更是借五国出兵征伐秦国之时,派遣大军攻打赵国,赵人连遭惨败,损兵折将八万有余。魏国人公孙衍所推行的五国合纵自此失败。

俨然,灭齐已经成了合纵阵营的纵横家们最大的梦想了,哪怕是存在感最弱的燕国也是这么想的。

“灭齐这件事,就交给我来办吧”。

苏秦背上行囊,凝视着远方的齐国。

END

学鬼谷子,找鬼谷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