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汉奸”张元:毛泽东引用他的诗,北宋因为他更改科举制度

 尼克fwdql6dzvd 2022-03-24

“大汉奸”张元:毛泽东引用他的诗,北宋因为他更改科举制度

t0170ca74158adcdc20.webp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其中上阙是: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在这阙词后面,毛泽东加了很长的注释,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

毛泽东所说的“宋人咏雪诗云”指的是宋朝张元所写的一首诗《咏雪》 ,我们来看看张元的这首诗:

五丁仗剑决云霓,

直取天河下帝畿。

战罢玉龙三百万,

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的这首诗,气势豪迈。虽然诗里没有一个“雪”字,却借助于神话的浪漫色彩,奇思妙想,把这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被杀败的三百万玉龙身上脱落的败鳞残甲,让人不禁有种神驰天外,气势恢弘的感慨。设想奇特,语出惊人,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呢,咱们就来聊聊张元。

张元,出生年月不详,死于1044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仁宗庆历四年)。就连他这个名字张元,也是到了西夏之后改的,至于他原名叫个啥,也不知道。

史书上这么说的:“华州有二生张、吴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闻元昊有意窥中国,遂叛往,以策干之,元昊大悦,日尊宠用事,凡夏国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

华州,应该就是现在华山脚下的华阴市,张元这哥们打小就才华横溢,文武双全,精通音律,江湖上流传关于他的几个故事,老尼克我说说,看官您听听。

t01ed92b8b8ec4ea81c

一个故事说,他们家乡一条河里,有一次突然出现一条大蛇,有多大?特别大,蛇头在河这边,蛇尾在河对岸,把乡亲们都吓坏了,不敢靠近,张元不怕,抱起一块大石头就冲蛇扔了过去,不偏不倚,正好砸蛇头上,一下子就把大蛇砸死了,这蛇光流血流一里多地。

还有一个故事说,这哥们善吹铁笛,在当地打家劫舍的,拦路抢劫的,一听见他的铁笛声,立马遁形,跑得比兔子快。我估摸着这哥们那时候还是很有正义感的,有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远大理想,就算理想没那么大,这事本身就是说明,他在保一方平安了。

看起来这哥们武功应该不错,应该是当地盗匪打不过他吧?手持一支铁笛行走江湖,看上去有没有点眼熟?想想看?想起《水浒传》里的,“地明星铁笛仙马麟”没?

地明星铁笛仙马麟

他的文采不用说了,上面那首诗,秒杀十亿中国人。

不过嘛。。。。。。就是科举之路很背。几次殿试,都是倒数第一名,据说当时有个末位淘汰制的规则,有人说你学问不如人家,有啥可抱怨的,你不是老末,就是别人老末,总有个老末吧?不过也有人说,他太不会来事了,活该被潜规则。

据说后来这哥们还被当地官员打了屁股,原因?打你就打你了,理由能找一百多种,您要不要我一条条都说说?再后来,就转投西夏,得到西夏国主李元昊的重用。至于去西夏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他在宋仁宗景佑年间(公元1034-1037年)之间去了西夏。

李元昊是1038年称帝的,在正式称帝前,李元昊做了六年的准备,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舆论上。。。。其中有一块是这样的,他本人虽然是比较拒绝汉化的,但他很明智,他知道论学问,比不过汉人,所以他招贤纳士,凡是汉人科举考不上的,来到他这里,全都安排工作,能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就重用。这样看来,张元这个时间去,比较能说得通。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元一开始打算去投奔范仲淹,不是一个人,是三个人一起,和两个老乡,一个叫吴昊,一个叫姚嗣宗。但是估摸着范仲淹对他们不太热情,这位仁兄一生气就要去投西夏,吴昊跟他去了,姚嗣宗没去,后来范仲淹后悔了,骑快马去追,没追着,感觉是不是有点萧何追韩信的意思?

0

留下的姚嗣宗有据可查的是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任环州军事判官,主陕西四路部署司勾当公事,后知治寻州府。

范仲淹之前一直被贬,在江西做官,康定元年(公元1040),才来到西北工作,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八月份当了延安知州,如果这样算,那张元就是在1040年后,去的西夏。

两种说法,哪个更像真的,看官您自己判断。

到了西夏后,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这俩人改名字,一个叫张元,一个叫吴昊。为什么呢?西夏国主叫李元昊啊,古代不都这样吗,要避名讳,您看赵匡胤赵匡义亲哥俩,哥哥当皇上了,弟弟改名赵光义,这两位仁兄,故意往上撞。

到了西夏,找最高档大酒店喝酒,完了就提笔在人酒店墙上写上“张元吴昊到此饮酒”。估计他这边刚写完,那边就有人打110了,像这种酒后闹事的,一般也就是当地派出所处理,该批评教育就批评教育,该拘留就拘留,可不知道咋回事,这俩人最终被带到李元昊那里去了。

李元昊得问问啊,为何触犯自己的名讳?张元估计早准备好了,就等着李元昊问呢,果断回答说:“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

啥意思呢?李元昊啊,党项人,本来姓拓跋,他的祖先先接受了唐朝皇帝赐姓的李,后来又宋朝了吗,皇帝又赐姓赵,张元说,你连自己姓什么都不在乎,还在乎名讳吗?

李元昊一听,这不是一般人啊,松绑!然后张元巴拉巴拉一通神侃,直接把李元昊震晕了,委以重任。最后官至西夏太师、尚书令、中书令、国相。

t01d38db54fcb23494c

张元和吴昊投奔西夏的消息北宋知道以后,把他们家哥哥弟弟侄子外甥的都安排做官,写信劝这俩人回来,您想这可能吗?在西夏,皇帝身边红人,国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回来大宋能给安排啥官?华州团练副使?换您您回来吗?

大宋一看软的不成,来硬的吧。把两人的家属抓起来,监视居住,劳动改造。李元昊亲自组建一支特种营救小分队,千里奔袭,硬生生把两人的家属接回了西夏。

一个人如果已经把自我,完全投入于权力和仇恨中,你怎样能期望他还有梦?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北宋和西夏之间的好水川之战,可以说是张元在西夏的最高光时刻。战斗经过我单独写过,叫《好水川之战》,有兴趣您可以看看,这里就直接说结果吧,宋军几乎全军覆没,战死一万多人,逃回来的仅千余人。

1000 (5)

只有鲜血才能激发人原始的兽性-----情欲和仇恨,别的东西或许可以,但却绝没有鲜血如此直接。张元站在好水川,脚下密密麻麻全是宋军的尸体,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作诗留念:

夏竦何曾耸,

韩琦未足奇。

满川龙虎辇,

犹自说兵机。

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副使,二人为当地主官,张元对他二人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后世“汉奸”“民族败类”恶名至此坐实。

随后几年,西夏与北宋的战斗互有胜负,西夏拢共多大点地方?能有多少人多少钱?打仗其实就是打钱呢!几年战争下来,李元昊顶不住了,最终还是决定坐下来与北宋和谈,但和谈,可不是张元的目的,灭亡北宋才是他毕生理想,可是,决心已定的李元昊不再听他的主张,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张元在郁郁不得志中病逝。

t0121e44b7a433e46e1

番后篇

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张元死后13年,北宋改革了科举末位淘汰制,凡是中了进士的,一律授以进士出身。这还不算,即使那些科举成绩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进士出身",为的是防止再出现像张元这样,不中举而叛逃,为敌所用之事。

旷世名篇《岳阳楼记》和好水川之战有着很深的渊源。

张元其人因被正统观念定性为"汉奸""民族败类",宋以后历代诗词选均不收录其诗,诗文残篇断简及事迹仅存于宋人笔记中,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南宋岳珂(岳飞之孙)《桯史》等笔记中

历代有人拿张元这首《咏雪》和唐末起义的黄巢《菊花》相比。张元与黄巢同样都是因为科场不第,心怀不满,但正统观念认为,黄巢造反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而张元是叛国投敌,是民族矛盾。所以《咏雪》诗不如《菊花》诗那么有名。

其实老尼克觉得吧,在那个时候,说他汉奸也好,民族败类也罢,都不冤枉他,但从现在看,也不过就是人民内部矛盾嘛,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如果说背叛北宋就算汉奸,那投奔北宋的咋算呢?杨家将是英雄吧?可他是北汉投降北宋的,北汉的人,现在山西太原一带的人,咋说杨家将呢?樊知古南唐人,帮北宋灭了南唐,现在南京一带的人,咋说樊知古呢?

再者说,现在咱国家56个民族,没有党项族,党项人去哪里了呢?经过学者考察,被同化了,一部分被蒙古族同化,一部分融入裕固族,还有一部分融入藏族,其他的都被汉族同化,现在甘肃,宁夏,四川,安徽合肥,河南濮阳,河北保定,都有党项人的后人,那看官您看,不就是兄弟几个打来打去的,对吧?兄弟们自己家的事,又何谈汉奸?何谈民族败类?

不要对任何人抱有精神上的洁癖,这个世界上,每个灵魂都半人半鬼,凑近了,谁都没法看。

全文完。

写作不易,还望点赞加关注!您的支持是我老尼克继续创作的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