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34篇:读文有思∣语文学科中的高阶思维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3-25

语文学科中的高阶思维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建设》2021年第12期发表了山东师范大学潘庆玉老师的论文《论语文学科高阶思维的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目前来看,在语文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还不太多见。我们经常强调的是语文的“积累”,似乎高阶思维是理科学习的任务。实际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已经将思维层面的要求纳入到课程与教学中了。这篇论文分析了高阶思维的本质与意义、内涵与特点,并且对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索。读完之后,本文在在几个方面给予我较大的启发。

首先,究竟什么是高阶思维?很多人引用布卢姆、安德森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尤其是六大认知过程,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认为前两种认知属于低阶思维,后四种认知属于高阶思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思维本身就是有层次性的,是有高低之分的,高阶思维与低阶思维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应用知识的能力要建立在记忆、理解知识的基础之上。也有人认为高阶思维与低阶思维是对立的,是一种以创新思维为核心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类型。此前,对于这两种观点,我更赞同第一种,即高阶思维和低阶思维不是对立的,而是思维的不同层次。现在,潘老师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即高阶思维是指在整个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异品质,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思维层次或思维类型。也就是说,在上述六大认知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高阶与低阶之分,高阶思维并不局限于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阶段。就拿记忆来说吧,不是说所有的记忆都是低阶,那种靠建立图式、纳入认知结构的记忆、理解性记忆、分析性记忆等,也带有高阶思维的特征,而评价,也有浅层评价和深层评价之分,有单一评价和多元评价之分,因此也不能说只要是评价,那就一定是高阶思维。学生对某个人物进行刻板式、单向度的品评,那就是一种低阶思维。至于像《世说新语》中的印象式、感悟式的人物评鉴是高阶思维还是低阶思维,那就需要深入探讨了。

其次,语文学科的高阶思维,与其他学科是有不同之处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提到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也很难绝对清晰地进行高阶和低阶之分。在作者看来,语文学科的高阶思维,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语文高阶思维是一种情境化的实际思维,不同于形式化的逻辑思维。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不是靠直接开设形式逻辑之类的课程能够实现的。语文学科的很多问题,不是单靠形式逻辑就能解决的。当然,这不是说学生不需要学习、了解形式逻辑的知识,高中学生就很有必要学习一点这方面的内容。现在有不少学者提倡利用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者举了一个案例,即执教《愚公移山》,首先要请学生关注本文的文体特点,即寓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去发现这篇寓言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夸张、虚构的特征,如果将愚公移山当作真实的历史故事来解读,那必然会产生误读。例如批评愚公的移山行为,认为他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独断专行,这就是没有把握文体特点的表现。

第二,语文高阶思维渗透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在感受、体验、想象、直觉、推断、评价等认知过程中,都有高阶思维的因子。这其实与刚才说的对高阶思维的第三种理解是一致的。在理解文本时,对某个词语、某句话的想象与体验中,也会有高阶思维的存在。作者举的例子是于永正老师执教《一株紫丁香》,其中有“踮起脚尖”一句,于老师就请学生表演踮起脚尖走路的样子,请学生体会“踮起脚尖”走路背后隐藏着的“静悄悄”“小心翼翼”的含义,从而感受诗中的“我们”走进安静的小院,把一束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的情感。这个过程中的思维,肯定与理科学习中的逻辑推理有很大的差异。

第三,语文高阶思维具有隐蔽性、转化性和生成性的特点。隐蔽性,是指它隐身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中;转化性是指它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中,能起到勾连转化的作用。课标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个素养的基础,实际上语言、审美和文化方面的素养,同样也离不开一定的思维活动。生成性是指高阶思维能够激活语言与知识的活力,催生思想与审美的力量,唤醒深刻的文化想象,形成有机的、焕发生命力的语文素养。作者举了一个执教《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的例子,“凇”和“沆”都跟水有关,为什么偏旁部首不一样呢?“砀”字的本意是带花纹的石头,这个字又怎么与其他三个字同列呢?广东的学生很多都没有亲眼见过冬天下雪的场景,那还可以播放西湖大雪过后的视频或照片,结合“雾凇沆砀”进行理解与体验。这就是语文学科的高阶思维。

最后,作者提出了培养高阶思维的几种策略,包括关注认知发展,挖掘文本思维潜质;搭建系统支架,营构高阶问题情境;纵横延展进阶,唤醒激活深度学习等。我比较感兴趣的不是这些抽象的表述,而是作者提供的案例。例如教学《愚公移山》,当愚公决定要移山时,妻子提出了疑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接下来的“杂曰:投注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人根本没有回答愚公之妻的第一个问题,而是直接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此处的省略应该怎样理解呢?这就要站在文章整体构思的角度去审视了,后文中智叟的发难,和愚公之妻的逻辑是一致的,愚公的“长息曰”的大段内容不仅是对智叟的回答,同时也是对妻子的回答。只不过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出发点不一样。对文本中空白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自然也有助于高阶思维的培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