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谱寻祖记之一

 penghaiwen 2022-03-25

壬寅年回乡,适逢夷陵彭氏修谱,大哥悉心指导并送我一本翻印的民国十三年老族谱。

新年亲戚团聚,闲聊往昔和旧人,逐渐勾勒清晰了一段家族往事,深感在国家民族命运面前,国家民族命运轰然而来,其势如山如浪,家族和个人只有随风随浪,默默承受际遇。

我的高祖叫彭志松,是个识文断字的农村人,文化程度限于世俗经济,科举不售,但能够记账管课(佃租的租子),他为人善良老实,有个斋号叫彭北轩(土语发音be xuan,或者白轩),是家中独子。他有个叔伯弟弟彭老二,也是家中独子。他们祖上原来都在金巴岭狮子包下的董家冲湾滴住,这堂兄弟二人的父亲是俩亲兄弟,哥哥彭文锡(我的天祖)和弟弟,到了高祖彭志松这一辈,他们仍比邻而居,互相有个照应,各自都有一幢带天井的老屋,在金巴岭狮子包下一条东西走向山脉的南坡,两幢屋在同一个屋场,座北朝南,中间只隔一条阳沟。

屋场是请阴阳先生看过,前有照,后有靠,靠山是金巴岭狮子包的一条山脉,正对的案山,是金巴岭狮子包的另一条山脉。山冲里的田地也是两弟兄所有。

老二精明强干,为人严厉,租种老二家田地的佃户都有些怕他。有次不幸,老二家失火了,火势迅猛,眼看就要烧过阳沟漫延到西边老大彭志松屋这边来了,也是凑巧,此时风向一变,火头转向东边去了,老大的房子有惊无险,没有烧着。火起之时,附近乡民来救火,老大为人老实,佃户心里明白,很多涌进老大屋里把家具都抢搬出来了,老二为人精明严厉,火势又大,去救火的乡民就少一些。老二媳妇看见家里失火而救火的乡民又不得力,有些不满,便责怪乡民偏心,“帮老大家把尿罐都抢出来了,老二家却烧了个精光。”

大火过后,老二就搬到老屋正对面山梁那边花堰冲去了,另起炉灶,繁衍生息,家族十分兴旺,人才辈出,正所谓树挪死,人挪活。老二陆续生了四个儿子,养育后代,买田收课,自己也劳动,春种秋收,好不热闹。

老大膝下只有一个独子相炳,也是娶妻生子,各自生活不在话下。

老大由于老实,他在李家台那边的田地被佃户租种,却一直收不上来租子,佃户找各种理由不交租子,老二看不过去,想帮老大,他主动找到老大,说想跟老大换块田,把那些不好收租的田换给老二,由老二来找李家台那些不愿意交租的佃户们。老大想着别给老二添麻烦,收不上租子就算了,于是就没换。

老大岁高去世,准备安葬到狮子包董家冲和花堰冲的两条山梁之间,老大老二的田产正好是从狮子包正中间分界,如果把坟埋到中间,必须要找老二借一个坟墓的另外半边一抔半圆之地。

老大去世之后,儿子相炳就雇人抬着滑竿,翻山过去请二叔来商议借地埋坟和后事处理。待老二坐着滑竿过来之后,开始对于借地未置可否。相炳请来的陪客一直陪着老二在厢房里喝酒,也是守灵。老大灵柩就停在堂屋里。第二天一早,老二就同意答应借予那半坟之地。

老二之所以未爽快答应,是因为,他和老大都看好狮子包下那块风水宝地,双方约定,谁先死,谁就下葬用那块地。而老大现在先去世了,这块地归老大睡了。

其中的各种瓜葛琐事,深刻体现了兄弟阋墙,但要一致对外。《诗经·小雅·棠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回顾老大(高祖彭志松)这一生,由于是单传,家里只需要他做个安享太平,能安稳顾家不败家,传宗接代续香火的守成子弟即可,故他也未皓首穷经,一味追求科举,他既未入廪学,更。所学文辞算术全用在经济生活、修身齐家上,晴耕雨读、克己复礼。他为人忠厚纯良,自己也躬耕田亩,播收放牧,十分勤俭,家里人几乎从不敢稍纵奢享,一年上头凡是老爷子在家,家人都敢不做包面(类似饺子)吃。偶尔见老爷子出门,直到看到他要出远门背影走到山脊上,家人才敢应子孙要求偷偷撖面剁馅做顿包面吃。有次老爷子出门后漏拿了东西折返回家,还未进门,听见剁馅的声音才知道家人背着他吃包面,打那以后,他出门时不时折返回来杀个回马枪,看家人有无偷做包面吃。

所谓置办家业、买田收课,无非是靠勤俭。

老二家失火后搬走了,空出来的屋场到了建国后,一户佃户从湾里佃田旁屋里搬到老二旧址上,新盖了房屋,土砖房。

轰轰烈烈的历史大潮中,老大坟前的青石碑被抬过来放在村中老水井的井台上当踏脚石,置于井沿上石碑伸入井口中间,乡民挑水时站在上面,把水桶往井里轻轻一偏就打满了水,很方便。改革开放后,村里重修水井,那块碑才由我母亲并两个妯娌用扁担绳子抬回一个老祖宗的坟前,由于年代久远,张冠李戴,还放错了碑的位置,并没有放回原来的坟前,令人感慨,世事沧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