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修道之人,养生之道,认识自己,恪守道,注重德

 专家视点 2022-03-25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都慢慢开始注重养生。

但是,结合现实来看,越养生,身体越差。

为何如此?

归其根本,便是我们养生的方向,方法都不正确。

以下个人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真正的养生之道,并助力于你能去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五十章。

一、人,生处来,生处去,无需过分执着生命

——出生入死。

《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

我们中国人,从无到有,就叫出,即生;从有到无,就叫入,即死。

按照老子说法,一切事物都是生于无,而后复归于无,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道德经》修道之人,养生之道,认识自己,恪守道,注重德

故而,出生入死。

因此,死,并不代表死亡,而是重生。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想,我生从何来?我死又往何去?

答案便也是:出生入死。生从生处来,死往生处去。

亦可理解为,我从无中来,自然归于无中去。

说到这,不免能看出来,我们中国人很重视生。

在咱们中国,人走了,我们都叫往生,没有叫往死。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

可见,我们中国人,是生的学问,我们的生活很重要,我们所讲究的,也是人生。

《道德经》修道之人,养生之道,认识自己,恪守道,注重德

二、养生,便要学会了解身体,爱惜身体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自性本空,缘起性空。

我们本无,因缘际会,缘会则生,便有了我们。

然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所要经历自然也不同,故而,我们每个人的生与死,亦不同。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同样是自然生,自然死,没有特别去养生,也没有自己去找死,这类人就占了百分之六十。

因为,里面有一半是生之徒,一半死之徒。

换句话来说,同样自然生,自然死,生来长寿的,有百分之三十;生来短命的,也有百分之三十。

这,便也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道德经》修道之人,养生之道,认识自己,恪守道,注重德

然而,还有百分之三十,不动则已,一动就自寻死路,此为作死。

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来看,作死的人,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该好好睡觉的时候不睡觉,熬夜,打游戏,刷抖音看视频,直播卖货,往返留恋各大夜店,酗酒……

走路的时候,不好好走路,低头看手机,塞耳机听音乐……

反观当下,因此种种缘由,出现的早衰,早亡之事故还少吗?

不胜其数!

为何会如此,皆因我们都过于贪恋生,贪恋享受。

贪生怕死,而又不得其章法,反而加速死亡。

太过于重视营养的人,亦是如此。

《道德经》修道之人,养生之道,认识自己,恪守道,注重德

现实中,我们都知道要去好好爱自己,但是,我们都又不懂得如何去爱。

我们连自己身体的需求都做不到正确地去对待,回应,保护,又谈何爱自己,爱他人呢?

连身体都照顾不好,就别说爱自己,爱他人,更别说度己度他人了。

身体,本是我们心灵最佳,也是最亲密的合作伙伴。

我们不但没有做到爱惜它,反而在反身体,反生命地活着。

所以,不难理解,为何南怀瑾老先生,曾仕强老先生等先辈,生前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时候,说着说着,都会为之动容而哭。

便是因为我们世人愚而不自知,且自以为是。

我们世人,总是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都知道,总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身体,也很了解自己。

实则,我们是一无所知,而不自知。

连自己身体需要何时饮食,饮何食,何时作息,如何作息都不知道,也没做到,也就别谈了解自己,更别谈爱自己。

《道德经》修道之人,养生之道,认识自己,恪守道,注重德

三、真正的养生之道,恪守道,注重德

——盖闻善射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想要养生,要得其章法。

剩余的百分之十的善摄生者,无论遇到什么险难,都能死里逃生。

老子说,这是因为他们“以其无死地”。

便是我们口中常说的,命不该绝。

命不该绝的时候,碰到再凶的野兽,再猛的老虎,再尖锐的刀刃,都不会受伤。

现实生活中,往往命不该绝之人,老天爷总会在险难发生之前,给与你一些外应:

就好比,会让你赶不上飞机,路上堵车,票已售完,核酸没通过……

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多。

《道德经》修道之人,养生之道,认识自己,恪守道,注重德

说到这里,老子只是在传达我们一个观念。

那便是,一个人,只要戒除贪恋,只要不对死有恐惧,只要谢绝一切声色名利,就会摄生,保养自己,更不会把自己置之于死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与老子的观念,不谋而合。

我已经置之死地了,再也没有死地了,也不必担心,不必烦恼了,结果反而不会死,反而会一心向生的方向去努力。

如此这般,便不会动之死地。

就好比,现实生活中,很多癌症患者,往往在被告知自己所剩时间不多的时候,反而会豁然开朗,对人生,对生命不再执着,以至于他们在后面所剩无几的时间,能够率性而活,反而都能长长久久地存活下来了。

如此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便是刚刚所提及之理。

人,只要心态好,不再执着外在的种种之时,自然一身轻。

一身轻,无负担,无烦恼,自然生,自然长。

心情清净安闲,没有杂念妄想,体内真气运行顺畅,精神守持与内,疾病自然无从生发。

回顾我们现代病,基本分为身心两类,身病为已做症结,心病为情绪引发。

《道德经》修道之人,养生之道,认识自己,恪守道,注重德

而心病,往往是身病的起源。

当一个人情绪混乱,便会致心气混乱,五脏运行失衡,免疫力下降。

如此,则身有漏,引致病症,直至成疾。

所以,善摄生,并不是说花些钱,买些保健品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归根,还是内心的修养。

真正的养生之道,少私寡欲,清静无为,恪守道,注重德。

一个人,戒除贪念,取财有道,不该得的不妄想,亦不追求虚名,不追逐虚华,奢侈以及声色,那你就无死地了。

无死地,自然就会避免很多意外灾祸。

以上分享,希望能帮助到你,能去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第五十章。

祝福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