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煤油灯

 新用户7019teQl 2022-03-25

                                煤油灯

                                        山水

      1972年春我高高兴兴步行15里,到龙店区高级中学报名。带着一床垫絮、一床棉被,还有一套换洗的衣服。父亲怕我力气小,送我去学校的。

      50年前的高中没有电灯,老师晚办公用一盏煤油灯,我们上晚自习也用一盏煤油灯。煤油由学校后勤处定量供应,学生寝室没有照明,靠手电筒给点光上床休息。

     第一学期我们男生统一睡两层高的通铺,被子挨着被子,像军营一样,乐趣融融,谈笑风生。

     学生4人合用一盏煤油灯,光线昏暗,鼻腔被煤油烟熏黑了,早晨掀鼻涕全是黑色的。

     煤油灯是我们学习的伙伴。有的学生备有蜡烛,一支蜡烛一毛钱。我们读书普遍手里零花钱不多,家境好的有几元钱,可以去食堂买份青菜吃饭。家境差的主要吃家里带来的咸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这样的生活。

     用功读书的同学,普遍视力好,佩戴眼镜的几乎没有。玻璃罩子煤油灯,亮度强,相当于几盏没有灯罩的煤油灯。这种煤油灯,只有家庭宽裕的同学才肯买。我读书靠借光,丝毫不感到自己是一个穷孩子。同学们互相帮助,形成风气。老师们是每人有一盏煤油灯的,他们晚办公把自己的煤油灯拿到办公室,下班又把煤油灯带回寝室。男老师两人住一间寝室,女老师一人住一间寝室。

     学校有一个图书室,一直没有对外开放。我们每天就是按课表上课,体育课普遍受同学欢迎。音乐课有老师就上,没有老师就改为别的课程。每个班有一个宣传队,节假日以班为单位自编自演一组节目,参加学校节日汇演。

      起床、上课、下课、就寝有钟声,执勤学生和老师巡回检查。学校的钟是人拉的一个响铃,铛、铛、铛是下课铃,铛铛、铛铛是上课铃,铛铛铛、铛铛铛响个不停那就是集合铃。我们听惯了学校铃声,铃声就是校园的军号呢!

      我们读书每学期交学杂费11元,里面包括书本费、杂费、住宿费、灯油费。上高二还拿国家发的助学金,高的每月2,5元,低等拿1,5元。我评为乙等,每月有2元助学金。

      煤油灯陪伴我们上晚自习。每晚不超过2小时,想加班加点学习,学校是不允许的。下了晚自习,同学们必须回寝室睡觉。

      期中期末两次卷子考试,闭卷,油印试卷。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学期末可以评为三好学生,学校发一张奖状,没有任何奖品。表现优秀的还能评为学校优秀团员,也是发一张奖状。

      高中老师有大学毕业生,也有高中学历的。我们喜欢讲课通俗易懂,态度和蔼的老师。那个年代老师的待遇不高,大学毕业生每月拿40几元工资是很不错的,低的拿30多元的工资。比起种田的农民,他们是高收入,至少相当于两个、三个农民的劳动收入。

     高中毕业不能考大学,首届毕业生读了两年回乡务农。我们属于第二届毕业生,读了两年半,赶上开门办学,1974年春季就是按个人意愿,办土记者班、机电班、农学班。毕业的时候没有照毕业合影,只是各人去照相馆照一张登记像办了一个毕业证。

      一次学校出画刊,我特意画了一幅“拨灯”的国画,画面是一个学生在罩子灯下看书,旁边一位爷爷给他拨灯。这幅画至今还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每周回家拿米拿菜,家里用的柴油灯。母亲时常叮嘱我“孩子,不要浪费灯油,晚上早点睡觉!”

      那个年代,我们农村真的很穷。一斤煤油三毛六,是一个劳动力一天的收入,煤油还紧张,供销社没有熟人,是不能随便买得到的。

      转眼半个世纪,煤油灯 成为了老古董,我的读书生活也成了很深的记忆。那盏闪着光亮的煤油灯,就是指引我爬到山顶的一盏明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