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人间的白月光

 新用户29497861 2022-03-25
图片

图片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这是白居易忆及在苏州做刺史时写的诗,这座城市留给他的印象便如诗中一般,是物产丰饶、令人难忘的江南水乡。

更早的时候,苏州地区被称为“吴”,在那个著名的历史寓言中,吴王夫差的属地正是这片区域。

隋代平定陈朝,取当地姑苏山的名称,旧的吴州更名为苏州,在很多古诗词中,也有人偏爱叫它的别名——“姑苏”

图片
[南宋] 李寿鹏 《平江图》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是王朝冠顶上的那颗明珠。

它与杭州并称为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又与湖州地区共誉为天下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美景得于天时,富饶占尽地利,因此也汇聚了三教九流,人口众多。

苏州的富庶与繁华与水脱不开干系,京杭大运河从北而来,由枫桥转道,经阊门进入苏州,张继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便是在此写就。

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遍布苏州,这座以水为命脉的平原城市,依靠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和农耕条件,不仅成为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也孕育了丰富的江南文化。

文人士大夫们清赏雅鉴,明清时期兴建园林成风;市井百姓的消遣也有去处,昆曲、评弹发源于此;深闺之中的女子,也能以苏绣名誉天下。

精神层面的享受尚且如此丰富,在吃喝上更不必提,太湖三白、阳澄湖蟹、桂花鸡头米……水乡水产的鲜美,被苏州人充分开发。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苏州的婉约精致,吸引着、也哺育了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

古有白居易、苏轼、江南四大才子、;现有陆文夫、范小青、苏童、叶弥、朱文颖……而从他们笔下走出来的苏州,不仅仅有浓墨重彩的十里繁华,也有市井的平凡底色

从人间天堂,到残破小巷,从大才子,到小市侩,都是真实的苏州。


01

诗词歌赋里的温柔乡

唐朝以来,苏州就成为江南的经济重镇,经过宋朝贸易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苏州的繁华程度达到巅峰,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留下足迹。因此在诗词歌赋中对苏州的吟咏,古来有之。

苏州城门叫阊门,陆机《吴趋行》中就曾提到:
“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阊门何峨峨,飞馈跨通波。”

刘禹锡《别苏州》中也有诗云: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阊门也是京杭大运河苏州中段的起点,河流是苏州的动脉血管,在苏州城如星罗棋布,罗织成复杂的交通网。

对于这种地貌,杜荀鹤诗中有精准的描述: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图片
[清] 徐扬 《姑苏繁华图》局部

苏州的建筑具有江南水乡的婉约特色,讲究曲径通幽、错落有致。

如果说河流湖泊是苏州的动脉血管,那苏州的静脉血管就是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小巷。巷口虽小,里头却有大乾坤,这些小巷或通往深宅大院,或隐藏着酒肆茶楼。

虽然挨得近,空间小,但小巷自有其章法,并不逼仄杂乱,因此形成苏州城“朱门千户室,丹楹百处楼”(李绅《过吴门二十四韵》)的建筑景观。

白居易写苏州的建筑,极具呼吸感:
“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

发达的交通与水运带来了繁华的贸易,苏州的富丽在诗典中有各种各样的体现:

有侧面烘托的,
“市河到处堪摇橹,街巷通宵不绝人。”(唐寅《姑苏杂咏》)

也有直白炫富的,
“财赋甲南州,词华并西京。”(高启《吴趋行》)

也许是有了烟雨浸润,苏州的富庶不同于北方辉煌磅礴的风格,而是充满了温柔的风情,“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送人游吴》),饱含生活气息。

除却市肆的热闹,苏州也有优越的自然景观。

苏轼一生曾途经苏州数次,与苏州的“二丘”结下不解之缘:“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

其中一丘是他的好友闾丘孝终,苏轼到苏必定访谒,与之饮酒赋诗,另一丘便是虎丘。

虎丘是最为人偏爱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吴中第一山”。

他写虎丘的崎岖幽深:
“入门无平田,石路穿细岭。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虎丘寺》)

写游览虎丘的乐趣:
“青盖红旗映玉山,新诗小草落玄泉。”(《次韵王忠玉游虎丘绝句三首》)

皆满载游兴,与人作诗唱。

在这样的城市生活,宛如掉入温柔乡,无怪乎吴文英也会遗憾地感慨,只恨不能一辈子留在苏州:“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

02

群英荟萃,名士风流

苏州画卷徐徐打开,一面是繁华富庶,另一面是群英荟萃。

唐朝代宗时期,苏州已经成为江南第一大雄州,唐朝不少名士都曾任苏州刺史这一职位。

苏州有一座三贤堂,便是用以纪念为苏州百姓勤勉付出的三位苏州刺史: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

韦应物

在任期间“矜老疾,活困苦”,处理政务之勤勉,连诗词创作也暂时放在一旁了,“大潘本多事,日与文章疏”,后人称他为“韦苏州”以念感激。

苏州是一座“水城”,河脉交错带来便利的水运,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治理的水患。

白居易在任期间整治了常闹水患的山塘河,成为现在欣欣向荣的山塘街。但其好友刘禹锡却在赴任苏州时,正赶上苏州特大水灾,城池汪洋一片,“伏以当州繇大浸之后,物力萧然。饥寒殒仆,相枕于野。

对于在宦海浮沉的官员来说,苏州或许只是人生中的一站,要论及苏州本土的风骚之士,则不得不提及吴中四才子

唐寅、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四人皆是苏州人士,他们身上所包含的苏州风情,不仅仅在于诗书画上的非凡成就,也在于他们秀逸不羁的性情。

“江南四大才子”中以名气论,唐寅为最。唐寅家中历代经商,家境颇殷,也使他养就潇洒飘逸、风流不羁的性格。

他16岁时参加童生试,一路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名列第一,28岁时赴南京参加乡试,高中解元。正值在仕途上高歌猛进的时候,因为在会试上被卷入受贿风波,唐寅坐罪被贬为浙江小吏。

他为人狂傲,不耻就官,就此断绝了科考之念,寄情于江湖之中,开始了“千里壮游”之旅,游历了闽、浙、赣、鄂、湘多地。

唐寅以画闻名,擅画山水图和仕女图,得益于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他笔下的峰壑突破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精致印象,而是雄峻坚峭、奇险浑厚,具有别样的磅礴意境。

而他的仕女图则雍贵艳美、线条清丽,其中以《四美图》为代表,四名宫妓打扮斗妍的景态,在他笔下栩栩如生。

图片
[明] 唐寅 《四美图》


明代以后有一句俗语,“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可见祝枝山在书法上的造诣毫不逊于唐寅于画上的成就。

与唐寅相比,祝枝山的科举之路走得相对长一些,他天资聪颖,19岁便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

然而官场波云诡谲,腐败成风,加之屡试不第,祝枝山生性潇洒坦荡,不愿在此途上继续,因此没多久就干脆辞官返回苏州。他为人风趣,喜好结交朋友,回到苏州以后常常会客豪饮。

祝枝山的书法集集各家之长,既有虞世南、赵孟頫的神韵,又有王羲之、怀素的行草气势,形成他独具一格的狂草,点画龙腾,《前后赤壁赋》是他的草书代表之作,笔墨盘旋迸跃,疏密天成。

他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首。

图片
[明] 祝枝山 《前后赤壁赋》


与自幼才学过人的唐祝二人不同,文徵明在年少时并不聪慧,直到8岁还不会说话。

但他师从沈周学画,又苦练书法,书画成就斐然,画作上与唐寅、沈周、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书法上则与祝枝山、王宠并誉为“明中期三大家”。

文徵明擅长画工笔花鸟,书法上尤其擅长行书和小楷,他的书画都含有一种内秀的气韵,细腻工整,端庄秀雅。他的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经典范本。

图片
[明]文徵明《四体千字文》

吴中四才子中,其他三人皆以书画蜚声,徐祯卿独以诗作名满天下。他的诗作至多,被称为“文雄”,而其诗之佳,又号称“吴中诗冠”。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可奈玉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偶见》)

在他的诗作中,既有唐代的风雅,也有苏州特有的风流之情。

无论是少年得意,还是大器晚成,吴中四才子身上都能看到苏州留下的影子:他们具有水一样飘逸灵动的才情,也具有水一样澄澈的性情,名士风流大抵如是。

03

陆文夫:小巷里的美食家

在文人的诗篇里,苏州是个富贵销魂之地,孕育的是达官显贵、才子佳人的传说。

而在近现代作家的笔下,苏州具有另外一种市井底色,对贩夫走卒、寻常百姓的书写,成为苏州日常生活另一种充满烟火气的注脚。

倘若要寻找苏味浓郁的市井描写,就无法避开陆文夫。

他对苏州的描写之深情精到,让他获得“陆苏州”之称。他笔下苏州的众生百态,充满生动的细节。

图片
©《美食家》剧照

例如他写苏州的车夫:
“阿二拉着她们轻捷地穿过闹市,喇叭嗄咕嗄咕,铜铃叮叮当当,所有的行人都要向她们行注目礼;即使到了书场门口,阿二也不减低车速,而是突然夹紧车杠,上身向后一仰,嚓嚓掣动两步,平稳地停在书场门口的台阶前,就像上海牌的小轿车戛然而止似的。”

弹女演员:
“女演员抱着琵琶下车,腰肢摆扭,美目流眄,高跟鞋橐橐几声,便消失在书场的珠帘里。那神态有一种很高雅的气派,而且很美。”
写苏州的小贩:
“春天卖杨梅,秋天卖菱藕,夏天卖西瓜,冬天放只炉子在屋檐下,卖烘山芋。有时候还卖青菜、黄豆芽、活鸡和鱼虾,简直闹不清他究竟在贩卖些什么。”

苏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韵,就藏在马车夫铃铛响的车铃里、评弹女演员的的高跟鞋间、小贩的馄饨摊之中。

陆文夫对这些小人物的书写成为“小巷文学”的发端,那些最平凡、也最普遍的生活都藏在深深的小巷中。上世纪70-90年代正值改革风云变幻的时期,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深刻反映了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最末端的叙事。

“小巷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就是陆文夫的《美食家,主人公朱自治是个以吃为生存要义的富贵闲人。陆文夫在此篇中对苏州美食的描写,也使他会吃的名声传遍文坛内外。

看他苏州的面:

“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

这还只是早饭,正餐的菜肴往往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餐具就要开始讲究:


“一整套玲珑瓷的餐具,那玲珑瓷玲珑剔透,蓝边淡青中暗藏着半透明的花纹,好像是镂空的,又像会漏水,放射着晶莹的光辉。”

到正餐大菜,有一道“三套鸭”令人叹为观止:

“所谓三套鸭便是把一只鸽子塞在鸡肚里,再把鸡塞到鸭肚里,烧好之后看上去是一只整鸭,一只硕大的整鸭趴在船盆里。船盆的四周放着一圈鹌鹑蛋,好像那蛋就是鸽子生出来的。”

除了精致的苏州菜,苏州小吃又是另外一个吃的天地,《美食家》对苏州小吃也如数家珍:

“到陆稿荐去买酱肉,到马咏斋去买野味,到五芳斋去买五香小排骨,到采芝斋去买虾子鲞鱼,到某某老头家去买糟鹅,到玄妙观里去买油汆臭豆腐干……”
在朱自治以吃贯穿的人生中,饮食文化的变化折射出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变迁,关联着中国人几个历史时代的生态和心态。

陆文夫清丽隽永的文字之下,传达的是苏州背后宏大的历史路程。

04

范小青:时代浪潮下的“我城”

陆文夫对苏州的书写影响和带动了一批苏州年轻的作家,“小巷文学”一脉相承的第二代作家中,范小青是陆文夫最为正统的继承者。

与陆文夫一样,范小青的作品着眼于小巷中普通百姓的生活,那些在文人和游客眼中充满诗意的苏州名胜,让位于小巷中的鸡毛蒜皮、蜚短流长。

较之陆文夫更进一步的是,范小青跳出了对苏州景貌传统的文人刻画,她更着眼于苏州底层市民为生计奔波、因命运起伏折转的细节。

苏州本地人对长街的印象:

“她像一个匆忙赶路的过客,每天匆匆地穿过长街去上班,再匆匆地穿过长街回家来,做饭,做家务,长街不曾在她心里占一点点位置,她不知道长街是美的,还是丑的。”

对小巷居民来说,苏州城已经与生活融为一体,大象希形了。对于苏州本土作家来说,这种融合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

范小青生于上海,3岁便跟随父母迁家至苏州,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除了苏州地道的风物,最能让人直接感受到苏味的便是大量吴侬方言的词汇运用。

图片
《裤裆巷风流记》
范小青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她早期的作品《裤裆巷风流记》,语句简短,富有韵律,具有江南地区特有的腔调。

例如她描写裤裆巷经过改造后变得拥挤的空间:

“住户轧得兜不转屁股,想想早年这样的地盘只住一家人家,称心煞了。至于古辰光什么样的人家住这么大的地方,大家也不想去弄清爽,弄清爽也不会多出一个房间。”

在吴地方言中,轧(读作ga)有“挤”的意思,“辰光”是“时候”的说法,“弄清楚”都说做“弄清爽”。

对于裤裆巷的居民、对于范小青来说,苏州是一座“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我城”。

苏州不再是一种外来的文化或者经济景观,无法到景点、典籍中去寻找,只能在生活本身中体会其存在。

05

苏童:野蛮生长的少年

“小巷文学”展现了苏州作为江南水乡婉约细腻的一面,然而苏童笔下的江南,温柔无迹可寻,反而充满了血腥与荒唐的色彩。

苏童从小生活于苏州城北,在他的童年记忆中,苏州的小街没有雕梁画栋的园林,没有繁华和美的水乡景象,有的只是沉滞阴郁的衰败气味,漫长而潮湿的雨季里,人们庸碌、麻木地生活着,这条小街裹挟着无数混乱、艰辛,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些记忆被他作为原型,塑造了《城北地带》的香椿树街,他这样描述这条街:

“城北的天空聚合了所有的工业油烟,炭黑和水泥的微粒在七月的热风里点点滴滴地坠落,香椿树街人家的窗台便蒙上黑白相杂的粉尘,如果疏于清扫,粉尘在几天内可以积存半寸之厚,孩子们往往误以为是一层面粉。”

图片
《城北地带》
苏童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现代性的工业没有给这里带来生机,反而加剧了这里的破败与混乱。

化工厂排出的油烟终日笼罩在小镇上方,苯酐的刺鼻的气味环绕着烟囱的圆柱袅袅扩散,在这样的空气中,死亡与暴力如影随形。

在香椿树街长大的四个少年,整个少年时代布满扭曲的暴力和躁动不安的情欲,在还没有认识到生活的年纪,他们就已经过早地体验并学会了暴力和残酷,他们盗窃、斗殴、杀人、强奸,一个因罪入狱,一个在一场帮派斗殴中丧命,一个与有夫之妇私奔他乡,一个莫名其妙地因为“检举特务”成为英雄。

他们的青春野蛮而荒唐,饱浸血雾和原始的冲动。

以《城北地带》为开端,苏童还创作了《南方的堕落》、《舒家兄弟》、《黄雀记》等“香椿树街系列”作品。

米沃什曾说,“我在哪里,波兰就在哪里。”

对于苏童来说,从小生长的土地也一直支撑着他,书写他记忆中那个破旧、潮湿的苏州。


图片

姑苏城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座城市有太多的面貌。

她有如织游船,也有僻静小巷,有嗜美食如命的老饕,也有叛逆堕落的少年,有恬静淡雅的姑娘,也有偏执决绝的女子……

正因为她足够古老,因此也具有足够丰厚的底蕴供我们打捞在古运河、太湖的水中,有太多故事等待着涤净淤泥,每一个故事都能向我们讲述一个不一样的苏州。

作家们的笔,正是进入这座城市最佳的途径,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看到与旅游宣传手册上完全不一样的苏州,得以在纸上一次又一次,游历这座非凡的江南水乡。




参考资料:

《李元宾文集》李观

《论新时期苏州小说创作的苏州/南方印象》邓全明

《市井风情里的世俗人生——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苏州书写》曾一果

《美食家》陆文夫

《小巷人物志》陆文夫

《裤裆巷风流记》范小青

《城北地带》苏童

《陷落城北——浅析苏童<城北地带>》马珺琳



本文作者  堡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