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56:信阳师院后街的半份汤圆

 五月华语 2022-03-25

我已经离开信阳师院22年了,但是,母校一直都在我心中,尤其那些难忘的老师和同学,偶尔还有一道称不上是美食的汤圆。

信阳师院的校园很美,尤其是她操场周围的水杉树,笔直挺拔,我有一张当年的照片,可惜目前没有找到。记得操场,是因为那里有我当年奔跑的身影,代表院里参加运动会的800米和4乘100米的接力赛,我们四个姑娘最后捧回了属于外语学院的奖杯。山清水秀,这个词可以很请准地描述信阳师院及周围的风景。浉河水静静地流淌在夕阳里,彩虹桥与雨后彩虹交相辉映,我坐在岸边的柳树下重读《傲慢与偏见》。河水那边是太行山系的一个分支,不算巍峨,倒多了几分妩媚,可能信阳的毛尖就生长在某处的山腰。遗憾的是,我一次也没有亲眼目睹毛尖的芳容,倒是当地的同学经常会带谷雨前后的新茶来犒劳我们,我们自然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都要买些带回,同时带回的好像还有孝感的米酒和麻糖。

信阳师院还有一座后山,那里有低矮的灌木。1998年的圣诞节,我们从后山上挑选了一棵最漂亮的树献给节日。有人说,大学其实不重要,上不上没有区别,但是,对我来说,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小初高阶段学习的都是纯粹的知识,那么,大学学到的是一种三观的塑造和气质的熏陶。是的,人们在不同阶段的气质呈现是不相同的,青春时是一种青春的活力,洒脱与不羁,成年后的稳重与优雅从容。信阳师院里刮过的风落过的雨都塑造了现在的我的一部分,那是一种江南的秀丽与雅致。说到雅,一定不是大批量的批发与拍卖,多数都是少量的点缀或者补充。或许,后街的那半份汤圆也是有功劳的。是的,这半份汤圆出场有点太慢,太迟,因为我发现它的时间并不是很早。

大学刚毕业的我

好像是周末的舞会结束后,姐妹们都有点饿了。那时,信阳师院后街上有很多的舞会,我宿舍(好像是502)的八位姐妹基本都貌美如花,不过我是最不起眼的,因为肤色太黑,我收获了很多“雅”号,不过,全以黑开始。熟悉那里情况的就走到了一个地摊前,点了半份汤圆。摊主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阿姨,她有着当地女性的娇小与白皮肤,说话的声音轻柔悦耳。具体多少钱一份,我已经记不清了,好像一份是10个,那么半份就是5个。浅浅的小白碗盛着圆溜溜的白汤圆,面汤很清,据说,原汤化原食,一定要喝汤的。中国传统的南北划分都是以黄河为界限,所以,我自然是北方人,最熟悉的莫过于水饺。那时,超市还没有现在流行,食物也没有现在丰富多样,在信阳师院之前,我没有吃过汤圆。

第一次吃的感觉很美妙,柔软软,香甜甜。记不得是什么味道了,只有一种香甜在记忆里,只有舌尖与汤圆的相互摩擦产生的美在脑海里。

后来,我会在晚自习放学后,一个人去点半份汤圆。有的时候,和饥饿无关,只想体验一下那种香甜柔软,想听一听阿姨母亲般的呢喃。阿姨会把汤圆端到小桌子前,矮矮的马扎与桌子的高度很匹配,她扎着白色的围裙,白皙的脸庞在汤锅旁晃动着。

22年过去了,突然想起了母校,想起了母校带给我的给养,就像那半份汤圆,她一定不能让我饱腹,但是,却留下了难以忘记的香甜和柔软。最好的教育都是多年后能被回忆起来的美好,我想,信阳师院做到了。在这个阴雨连绵的三月天,我感受到了母校对我的呼唤,或许,我该回去看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