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李芬芳岁月情一一纪念母校上饶师专60周年华诞

 涓涓小泉 2021-06-30

桃李芬芳岁月情

一一纪念母校上饶师专60周年华诞


陆前进

   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校友简介:陆前进, 81级数学(1)班。现为景德镇一中副校长。

2017年12月,随着景德镇北站的建成通车,古老的瓷都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市民们跃跃欲试,都想去体验一回,我用手机订好票,奔向心中那魂牵梦萦的地方——上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去上饶念书,从景德镇坐火车,途经贵溪转车到上饶,若运气不好或碰上春运,不是在贵溪眼巴巴的等就是深夜才能到达上饶,有时还须在贵溪住一晚,倍受折腾。如今高铁时代,动车途径婺源、德兴,在山间云雾中穿行,美景尽收眼底,57分钟就到了。当列车员用纯正的声音播出前方到达站"上饶"时,我心中一颤,这个"上·饶"在我听起来是如此婉约和甘甜,直沁心底。

我1981年鄱阳一中高中毕业,高考402分,距离本科线差13分。记得当时并没有填报上饶师范专科学校的志愿,据说当年上饶地委为了尽快解决中学教师短缺的问题,将专科线上的考生基本上都录取到上饶师专去了,小小少年的命运就此定格,从此走向教学之路。当然,那时能考上专科也是一大成就,只是我们学校的名字没有"高大上"的气概。记得在贵溪转直快列车时人们问是哪个大学的,我们会调侃着说"赣东北大学",大革命时期赣东北根据地很有名,这下所有人都知道了。

上饶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虽然我们读大学那时国家有生活补贴,但每个人还是会有些花度的,我父亲在农业银行工作,为了省几个邮钱,我的生活费总是从银行汇来。记得第一次走进地区农业银行时,那个漂亮的女营业员看着我的学生证,不给我办业务,却拿我的名字说事:"陆前进,这个名字取得好,真不知道还有人这么会取名字",并和其他人打趣。她用大眼睛看着我,甜甜的微笑,直到我满脸通红,露出害羞的神情来,她才付给我款,出来时心想上饶人真有趣,对我这么好。

大哥在乐平工作,到地区出差(那时乐平归上饶管辖)来师专看我,带我到水南街吃了一顿,临别时对我说"你赶上了好时代,是我们陆家第一个大学生,好好念书,以后做个好老师",并问我还需要什么,我说帮我买几本书吧。我们过信江桥,一会儿就到了地区新华书店。地区新华书店宽敞、整洁,书很多,我挑了几本文学名著,满载而归。以后每逢周末,我们步行从学校出发,摆渡过丰溪河,沿水南街去市区,每次我都会去地区新华书店看看来了什么新书,三年下来,买了二箱子书,地区新华书店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

与同学熟络后,有时也会到上饶市的同学家蹭饭吃。上饶人好客,喜欢吃鹅,每次都能吃到他们做的烧鹅,很好吃。

在化学楼前留影

我喜欢上饶,最大的原因是母校上饶师专,我读书学习三年的这个地方,我成长的地方。

八一年师专数学系共招了两个班,每班六十来人,我被分到一班,简称81数(1)。当时学校条件艰苦,临时将我们安排在校大门边上的一个车库上了半年课,但这里有一个妙处,修理车的那个汽车台子有点高,便于车开上去下面的人修车。我们站在这个台子上可看到灵山"睡美人"的景色。特别是傍晚,"睡美人"在晚霞的映照下越发显得秀丽,美极了。

我们住在学生宿舍第4栋,八个人一间,前面是物理楼,两栋楼中间有一口井,井水可直接饮用,我们总是从井里打水冲凉,有身体好的同学冬天也能坚持。我们一直想去爬灵山,因较远,始终未能成行,后学校中文系学生登灵山时出了一个事故,学校就禁止学生擅自去登山,这一禁我们就更想去了。同寝室八个人周末步行到市里,坐班车到灵山脚下,登到半山腰已下午四点多钟了,上去不放心下来又不甘心,听下山的人说上面不远处有个水电站,可在水电站过夜,于是我们继续向上攀登,我们向水电站的人说明来意,员工们很淳朴、热情,对师专很认同,他们免费为我们提供了晚饭。因周末很多人下山了,留出了些铺位,我们就住在水电站。大家拿出馒头、饼干之类的东西给小孩子们吃,和谐融洽。不料深夜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心想这下完了,明天爬不了山了。第二天大清早我们起来,山中霞光万丈,云雾缭绕,空气格外清新,我们从未见过如此美景,一路向上攀登,终于走到一悬崖陡壁处,再也不能向上了,我们每个人用石头在峭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回来后,我们眺望灵山,却不知道我们的登山路径究竟在"睡美人"何处,灵山就像一颗种子撒在了我们年轻的心里。后来我爬过泰山,登过黄山,去过峨眉,总觉得最美的是那次登灵山,诚如鲁迅所云:"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和同学在登灵山的途中

同学在灵山顶留影

我们的班主任是黎爱平老师,1978年考上师专,成绩优异,因师专本身缺老师,81年黎老师毕业,留校任教,我们也有幸成了他的第一届学生。老师待人和蔼,最开始我们甚至觉得他有些腼腆,黎老师工作负责,生活上对我们关心有加,学业上对我们要求严格,班上学习风气很好。三年来,记忆中教过我们的还有熊华平、候仁奀、徐键、邓美兰老师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吴水祥老师,听说吴老师当年还是清华大学毕业,教我们《数学分析》课程,时间也最长,教了二年。吴老师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所以这门功课我也学得挺扎实的,对我后来的教学带来深远的影响。

微积分是数学史上的丰碑,是"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恩格斯语),因为太重要,九十年代新课改把基础微积分纳入高中数学教材,但中学数学教学为应试服务,以考试出成绩为目的,始终存在"重解题轻概念、重结果轻过程"的怪圈,教学中老师让微积分的概念"从天而降",把微积分基本定理"轻松捡来",学生只会按程序解题,除了在高考中得到可怜的分数外,其实什么都没学到,而这一切等在大学里重新来过。我以这一问题为突破口,试图让学生了解微积分从萌芽、创建到完善的两千多年的曲折过程,让学生欣赏到这部宏伟画卷所展示出的非凡魅力,真正理解微积分概念。这一问题是我开展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的起点。我想自己之所以从微积分入手,这与当年在吴老师的教导下这门功课学得比较扎实有很大关系。

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家从文革浩劫中解放出来不久,百废待兴,科学和教育迎来春天,师专沉积了许多像吴水祥这样敬业、有水平的老师;而学生作为大学重要的载体,我们那时能考上师专也是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冲出来的,都切身体会到自己的亲哥哥亲姐姐们因"文革"而错失大学梦,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学习,师生互动,共同定义了那时的上饶师专的校风。

大学教育的终极意义其实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文化的修行。从现实的角度看,不同层次的大学会使你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让你拥有不同层次的人脉关系。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不一定决定你的未来,但大学生活中受到的熏陶却会潜在地决定着你的一切。

在化学楼楼顶上,左下部是学校大门

短短三年的大学光景中,凝聚我师专情结的主要是一首曲,一本书和一个人。

"上饶师专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了……"

每天清晨六点钟,悠扬的乐曲准时响彻在校园上空,唤醒睡梦中的人。大家都会起来晨练,最多的是跑步大军,有在校园操场上跑圈的,有往前进桥方向跑的,有往茅家岭跑的,还有在后山爬山的,球场上男男女女,处处洋溢着运动的旋律,青春的气息。排球场上"扎克"的扣球"咚咚"作响,令人生畏,赵小龙老师篮球场上的"边角发炮"精准无解,飒爽英姿迷倒无数人,而校长秦生"撸起袖子加油干",羽毛球场上挥汗如雨。我最擅长的是篮球,一般玩3—3对抗,运动后特别能吃,早上是4个馒头,二两稀饭一斤的量,大学三年身高长了不少。

广播站每天开始播放的都是同一首曲子,我读书的三年都如此,这首曲子就是作曲家王立平的《潜海姑娘》片头曲,用电吉他演奏的,百听不厌。现在我的车上,手机中都下载了这首曲子,原汁原味的"师专版"电吉他演奏,每次听到这首曲,师专的情景就自动设成背景在我脑海中浮现。

傍晚,同学们吃完饭后就开始散步,三三俩俩的,相互交流打趣,也有一个人沉思的。那时汽车很少,校园内外,到处都是散步的人。散步的最大好处是不时会碰到别班的美女帅哥,若运气好,漂亮的英语系的少女会用悦耳的声音对你说"Good night!",暧昧若隐若现。

晚霞,微风,远方若隐若现的睡美人,伴随着广播站传来的优美的"瑶族舞曲",构成一幅美妙的校园图画。

那时的台湾校园歌曲是我们的最爱,英语系柴少蓉唱的《校园的早晨》欢快明亮;而物理系曾童演绎的《我爱你,塞北的雪》优美抒情,回味无穷;特别是高音喇叭播放的《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响彻校园上空,特别使人振奋,热血沸腾。

广播站的歌声伴随着我们成长,教我们喜欢上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情调,播音员甜美、纯正的普通话使我一直想去见见她,只是不知她现在可安好。

同寝室的陈荣文同学

听了3年的《潜海姑娘》,已经成为母校永远记忆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至今,母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校园生活是如此的丰富,是那时的我们所不具备的。然而,无论哪所大学,无论哪个时代,阅读永远是大学的基本生活方式。

记得那时的读书气氛还是挺浓的。大家都喜欢到学校图书馆借书,有读《金陵春梦》的,有读武侠小说的,有读专业书的,印象中比较高大上的是同寝室的陈荣文同学,他读英文原著的外国文学,既增加思想养料又提高了英文水平。后来他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成为福建省社科院的法学专家。借书证发下来不久,我在图书馆外国文学一栏里选了一本小册子《金蔷薇》,当时也许是这个书名吸引了我。这本小册子纸张,印刷都非常好,封底上印了"内部发行"的字样。

《金蔷薇》是俄罗斯作家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集,里面的每一个短篇都散发着温柔的抒情气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书中关于作家劳动甘苦的故事,读来令人无限赞叹。作者对作家的使命,作家的任务和责任所作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此以后,我就开始留意他的作品,集中阅读了他的《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生活的故事》等。《金蔷薇》培养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师专那时有露天电影,偶尔也会举办一些舞会,同学之间闲时打打扑克,下下围棋,但我基本上是在图书馆、教室、宿舍的蚊帐里看小说,读数学史,读人物传记,花在这上面的时间比做数学习题的时间还多。

课外阅读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是思想的源泉、修养的练达、进步的阶梯。阅读能丰富你的思想内涵,教你热爱生活、思考人生,决定着你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是最重要的素养。我后来在中学教数学,做班主任,但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放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地位。暑假作业数学只布置做完练习册,但我必定会要求学生至少阅读五本文学书籍,并写五篇读后感,人文的熏陶让学生终身受益。毕业工作后每每有学生说:我的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如今,许多家长逼迫、要求小孩学钢琴,练书法,学游泳,走围棋,学舞蹈、补奥数等等,五花八门,周末、假期连轴转,害苦不少人。每每有人向我请教应该培养小孩的哪项兴趣爱好时,我都会告诉他,虽然兴趣是第一位的,但阅读一定是最重要的爱好和习惯。

人文素养对我后来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主持开展的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名称是《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人文的角度上理解数学、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系"视野下开展的系列数学讲座结集成专著《被遗忘的数学课》,这些成果在中学数学教学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价值,对眼下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改变数学"应试"教育生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金蔷薇》和《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

伯特兰·罗素在《我的自传》中回答"我为什么活着"时写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我没有罗素的层次,对爱情的渴望我和罗素是一致的。哪个少年不衷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但那时师专是禁止谈恋爱的,同学们谈恋爱基本上都属于自然的青春萌动,很少有能真正谈出名堂来的,不像后来,大学谈恋爱司空见惯,蔚然成风。

学生会在学校主楼前面的《春风》文学墙报上经常贴出一些学生的诗作、散文什么的,一天傍晚,我一个人悠然地在校园内散步,广播室正在播放着民族器乐曲,经过墙报时,我不自觉地朝上面瞧了一眼,不凑巧,这目光就停留在"阿忆"这个女性的名字上,这个名字很美,出于好奇,我凑了过去,上面是她写的一首抒情诗。

那时的我对异性有着天真的好奇和不知名的好感,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留意起这个人来,经常能看到一些阿忆的习作,还偶然看到过一篇她发表在师专学报上的文章:《在探索的道路上——评中篇小说<东方女性>》,令我佩服。虽然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不知道这个人是个什么模样的人,但我会凭她的一些习作,还有她那悦耳的名字,把她想象成一个美好的形象。

大三最后一个学期,我们各自从实习学校回来,学业也基本上完成了,大家变得快乐而轻松,准备"到生活中去"。学校为了丰富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生活,举办了一次系列演讲比赛活动,最后的决赛安排在化学楼五楼。第一个出场的人叫阿忆,演讲的题目是《朋友,扬起你理想的风帆》,充满活力,哦,那个我心中的美好形象原来就是她。

第一个人的演讲——心理学上的"首次强烈印象"——阿忆那激动人心、催人向上的演讲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记。她那浑身洋溢着的青春的活力,她那对生活的进取态度,犹如一首旋律优美、激昂的乐曲,让我看到生活中的美,激励着我,同时也赢得了我的心。

她的习作,她的思想,连同她的容貌在我眼里都是那样的美,从此以后,我就开始思念起她来。我的思念越来越强烈,一个月以后,终于,我提起笔来向她写了一封长信,向她表明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并把从上海邮购来的两本《巴乌斯托斯基选集》也寄给了她。那时学校的传达室设在师专大门,当传达室的小黑板上出现"阿忆"的名字后,我课间就守在那里,终于看见阿忆匆匆来取走挂号信和书,并留下签名。她的字写的很漂亮,我远远地跟在她的后面。

但当时我没敢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她,系科、班级都不敢告诉她。我在信里写道;"我的目的是什么?啊朋友,我不认为你会喜欢我有目的。一个人喜爱上了另一个人,希望她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作为一个小小的诗人,你不会为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情而吃惊、猜疑吧,在诗人眼里,生活到处都是美好的,是富有诗意的"。

"让这封信和那两本书永远伴随着你吧,日后只要你看见它们,你就应该相信,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少年在不断进取,在思念着你,在为你深深的祝福!"

巴乌斯托夫斯基善于在普通人身上发掘优美的品质,读他的小说不仅使人获得美学上的满足,同时也能熏陶我们的性格,我不想当面向她表白,想体验多一点的诗意。

我有很多机会可以见到她,比如散步大军中,食堂排队打饭的队列里,露天电影放映时,还有学校举行的一些大型活动中,在图书馆,总能不经意的遇到她,给我带来惊喜。晚上我也曾在女生宿舍边徘徊,哼着苏联故事片《幸福的生活》插曲《红梅花儿开》:"让我的心上人儿自己去猜想…"让那么一种情调笼罩着。

后来我又断断续续向她写了好几封信,一直坚持到毕业,也没有告诉她我的名字,并为自己庆幸。阿忆是八一中文的,是才女,师专的天之骄子,事业心强,端庄美丽,曾经有几位冒失鬼当面向她表白,央求她,都被一一婉拒。

1984年7月,我毕业后回到家乡,在这"安全"地带,我向阿忆写了最后一封信,告诉她我的姓名。阿忆回信说其实她早已从我的信的内容中发现蛛丝马迹,从落款"Lu"中打听到了我的名字,并知道我这个人。只是当时的我一直蒙在鼓里,还沉浸在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诗意里。

9月,我毕业分配到乐平矿务局沿沟煤矿子弟中学任教,我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和阿忆再无联系。但她那美丽的姿容,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强烈的事业进取心,却始终在激励着我,伴随着我一路走来。人生的因缘际会,资讯的不断发达,二十年后我们又联系上了,彼时的爱恋早已化为情怀,成为温馨的回忆。

登上了灵山顶

时光荏苒,转眼我都已从教三十多个年头了,虽然毕业后我也在考文凭的浪潮中参加了本科函授学习,在华东师大数学专业研究生进修班学习二年,但人生的基调,对生活、对工作、对人生的态度归结于上饶师专三年的文化熏陶。

文之将尽,又想到一件事儿。2014年8月,我们81数(1)的同学们聚会,庆祝毕业三十周年。在筹备纪念活动时,我负责纪念品的设计和订制。二个茶杯,一个笔筒,景德镇瓷器,水点桃花画面,配上文字"桃李芬芳岁月情——上饶师专81数(1)毕业三十周年纪念",精致、美观、实用又不贵,大家都很满意。但群里有人说母校已升格为"上饶师院",落款应该标注上饶师院,不然的话参加聚会的老师和学校领导们会说我们如此不与时俱进,会不高兴的,然而,更大的一种声音是坚持用"上饶师专"落款,双方唇枪舌战,形成僵局。

好在此事难不倒我——瓷器上的落款用上饶师专,外包装上落款用上饶师院,皆大欢喜。

母校源于60年前,历经"赣东北大学","上饶师专"、"上饶师院",阔步向前,也许不远的将来还会成为"上饶师大"。然而,对我们那代人来说,铭刻于心的永远是那熠熠生辉的金色招牌——上饶师专。

我爱母校,感恩母校,祝福母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