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开七点半

 济宁文学 2022-05-25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花开七点半

——济宁往事的记忆

作者:段修桂

立夏五月,已是百花吐艳的时节,我又一次打开济宁的一位朋友两个多月前从微信传来的多幅照片,那是她所拍摄的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红星校区的内外景。从照片看到,这所新建在济宁学院(原济宁师专)旧址上的初中学校,红楼矗立,春池碧清,一园法桐、草坪已经泛绿,萌动着旺盛的生命张力。看得出来,这是一所软硬件设施都非常现代化的学校,一定是学生心目中的学园、花园、乐园。

端赏着其中一幅照片里那座在原师专文科楼址上重新翻建的红楼,我记起了红楼的东面,应该有一片空地,40多年前,那里曾是学校的一处花园。正是在这片面积不大的花园里,有一种神奇的“七点半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济宁师专(今济宁学院),学校面积不大,政治、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和音乐、美术、体育专业的学生连同干修生,总人数也就700来人,与当今迁址到东方圣城曲阜的济宁学院22000多本专科在校学生的庞大规模相比,远不可同日而语。当年的校园平房居多,几处楼房如鹤立鸡群,主要分布在校园西半部,加上师专东边不远处的省科院激光研究所大楼,当时都算是红星路北侧比较高的建筑了。进入学校大门,往北的一条柏油路通往教职工家属区和学校后勤区,往西的柏油路,通往教学、办公区和学生宿舍楼。由于操场面积小,当年还是在校学生的我们,跑早操的时候,以班为单位,都是沿着校园内不甚宽畅的柏油或砖砌小道,左绕右拐,穿行在教学楼和教职工家属宿舍周边,跑操的口号声和脚步声,不知道有多少次惊扰了老师和师母(师父)的酣梦。

文科红楼东边,南北柏油通道路东,那片面积2亩多的花园,在紧凑的校园里,显得别有天地,体现了学校对于校园规划的审美关照。这个花园,以现在的大学校园绿化美化的标准衡量,虽失之简陋,但经过园丁师傅们的精心栽培和辛勤侍弄,花园里的各式花木,总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尤其是七点半花,花开有约、无言而守信的绽放,给没见过多少大世面的我们带来了无以言表的惊喜。

七点半花是一种禾本花草,我至今也不知其“学名”,只记得当年的4月初,园丁师傅开始栽培的时候,偶然听懂行的老师介绍说,那是学校花园引进的一个新品种,花季在6月底7月初,晚上7:30左右开花,所以花的俗名就叫“七点半”。经过园丁师傅辛苦施肥、浇水,繁花盛开的月季树下,七点半花由芽而苗,由苗而株,枝叶油绿,茁壮成长。在我们好奇而又欣喜的等待中,炎热的盛夏里,一簇簇花枝,仿佛心照不宣,短短几天里冒出无数枚花蕾,昭示着七点半花的花期已然到来。

6月的傍晚,夜幕总是姗姗来迟。晚上7:00多,校园里华灯初放,无风的天气憋闷且炎热,这仍然挡不住成群结队的同学,不约而同来到花园,踩着蜿蜒小径,观赏七点半花开的奇观。灯光晖映下,一串串清晰可辨的五彩花蕾,雅静神闲,好像演员们在做着演出前的入定准备。突然间,一只花蕾开始了轻微的摇晃,紧接着摇晃幅度加大,几秒钟时间,更多的花蕾都在颤动,然后花蕾的顶端突然微散,最后整朵花蕾像一把彩色自动伞,“噗”地一声绽开!一看手表,时间果真接近七点半。欣赏着这些在电影、电视慢镜头里才可以出现的花开景象,伴随着七点半花开的“噗”“噗”声,同学群里发出一阵阵情不自禁的惊叹声、赞美声。

七点半花开的最佳时间,是晚上7:30,过了这个时段,花开的频次逐渐稀落,一直延续到晚上8:00基本静止。我想,当年的我们,如果每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一定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会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七点半花开的盛况,然后借助微信朋友圈和博客、微博,传遍天南海北,让更多的好友分享,那注定是一场不同寻常的视觉盛宴。

七点半花,这晚间绽放的美丽生命,把白天吸收的太阳的光和热,馈赠给月亮,馈赠给夜晚,无须标榜,无须炫耀,无愧韶华,不负观者。

学校花园的北面是一溜平房,从西往东,依次是图书门市部、诊所、兵乓球活动室和学校印刷厂。赏花休憩之余,同学们可以到图书门市部浏览购买新到的书籍杂志。一位态度和蔼、颇有知识涵养的老师在那里担任营业员,偶尔“客串”图书讲解员,三言两语,就会把书刊的内容精当地概括出来。有时候,我们碰巧还可以买到半价折扣的过期的图书,这些两三毛钱一本的低价处理书刊,大部头的也只一两块钱,吸引了一部分囊中羞涩的学生,而我就是其中一个经常购买者,有几本保存至今,还时常翻阅。

七点半花再一次盛开的时节,我们这届学生也到了毕业季。7月上旬的一天,为了赶上第一班发往滕县老家的公共汽车,我早晨4:00就打包好行装,拥别了尚未离校的同宿舍几位老同学,只身前往济宁长途汽车站。行走在暑气未消、寂静无声的校园里,在路灯灯光的映照下,花园里的七点半花仿佛还在沉睡,我不忍心惊动她们,只是随手摘采了路边绿化带的几片冬青绿叶,留作母校的纪念。

四十多年过去了,冬青的绿叶虽然早已干枯,但仍然夹存在我学生时期的笔记本里,还保有当年墨绿的颜色。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七点半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母校的一届届学生经过老师的辛勤教育培养,展开了知识的翅膀,离开了古城,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四十多年过去了,睡梦中的我,依然时常梦到七点半花开,时常梦到当年的同学充满青春活力的身影,梦到文科红楼生机灵动的大课堂。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老师姜葆夫先生、王显斌先生、刘又新先生等已经驾鹤西游;我们的老师张九韶先生、靳明立先生、杨绪太先生、陈宏文先生、杨位浩先生、杨龙党先生、李德钧先生、王越先生、李清池先生、刘淦先生、李华灿先生、吕桂芝先生、陈慧君先生、刘成岚先生、秦向阳先生、马乃田先生、李善奎先生、宗元先生……还有那位不知名的图书门市部的老师,你们可好?

四十多年过去了,母校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青砖红瓦,还有七点半花,已经焕化为坐落在东方圣城的济宁学院雄伟壮观的新校区、美轮美奂的学院附中的红星校区。此时此季,济宁学院和学院附中红星路校区校园里想必已经是枝繁叶盛,姹紫嫣红,这两所携带着济宁师专基因的学校,也一定会越办越好,前途光明。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的人生之路也已走完了一大半,而遥远的七点半花,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只要我还存留在这个世界上,这一簇青春靓丽的花,她依然会盛开在我的心里。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份对于母校执着而永恒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