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丫勒贡米

 普者黑风情 2022-03-25

01

“好吃不过丫勒米,难爬不过费嗨坡”,这是长久以来广泛流传于本地民间的一句谚语。

谚语中所提到的费嗨坡,是秧补行政村和蚌螂行政村所属各自然村寨民众,与外界接触时经常要往返的很长一段山坡道路。山坡路的坡底为丫勒境内的李翁沟山谷底,坡顶为秧补大山梁子上的大垭口村,中途需经位于半山腰上的费嗨村(现叫飞黑村)。坡顶与坡底的海拔高低落差约480米,坡徒50多度,山坡路全程几乎是直线型,爬完整段山坡需要两个多小时,爬行路途中的险境与艰难可想而知。

图片

图中标示的红线为费嗨坡徒步爬行路线。费嗨村(现叫飞黑村)位于红线拐弯处,红线顶端即为秧补大山梁子上的大垭口。

相对于爬行费嗨坡的艰辛过程而言,丫勒地区所产稻谷米饭给人的感受则完全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丫勒米饭在外观上细长均匀、透明晶莹、油质丰富,入口时软硬适中、淡而不腻、芬香可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丫勒米饭的上乘品质和独特口感,使丫勒米长久以来名扬四方,倍受丘北、泸西等地民众的喜爱和热捧。据传,在明清时期丫勒地区属于泸西(先后称广西府、广西直隶州)管辖的年代里,丫勒米还被列为地方官员进献朝廷的贡品,“丫勒贡米”一说因而流传至今。

02

丫勒地区处于官寨河流域的中上游,为半山区地形,属低热河谷槽区,海拔1100~1400米,年降雨量1100~1200毫米,年平均温度17℃。位于官寨河流域上游段的龙尾、官寨等村子,以及位于官寨河流域下游段的木梳、禹王、禹乐平寨等村子,其自然条件与丫勒地区基本相同,但为何只是丫勒几个村子所产大米能远近闻名呢?

图片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丫勒地区具有与众不同的土壤与水质条件。丫勒地区的梯田主要分布在小龙潭、上沟绿、下沟绿三个山谷沿溪流两岸,以及三个山谷与官寨河谷相交汇所形成的平缓地带。而三个山谷溪流均发源于矗立在丫勒地区南面、最高海拔达2501米的舍得大山梁子底部悬崖峭壁岩石下。

图片

千百年来,在雨水的冲刷下,舍得大山梁子上所富有的有机质随着山谷溪水,通过沟渠源源不断地流入层层梯田里,改善了田里的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的肥力和疏松度。

图片

而到了每年的水稻种植季节,发源于舍得大山梁子底部悬崖峭壁岩石下的山谷溪水,富含各种矿物质、纯净无污染,成为水稻的灌溉水源,并以淹灌方式贯穿水稻的整个生长期,不仅满足了水稻的协调生长、平衡营养和生殖生长的需求,也有利于促进水稻达到生长良好高产的目标。

正是上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丫勒稻米。

03

丫勒稻米的优良品质和在社会上拥有的良好声誉,足以让种植丫勒稻米成为丫勒地区的优势产业,并引领当地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东西部省分经济差距的扩大,丫勒几个村子的情况和邻近乡村一样,村里的青壮年农民纷纷拖家带口地到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打工,家里的责任田留给年老者或送人耕种。那些距离村子较远、所需水源沟渠需要村民联合维护,耕作自然条件相对差的稻田,大都被人们所遗弃而荒芜。

图片

另一方面,村里难以形成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同时缺少有市场经济头脑、善于学习新的耕作技术、懂经营管理的致富带头人。

留在本地继续耕种稻田的村民们,至今仍小农意识较浓厚,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温饱生活,并导致耕田的集约化经营程度较低。

图片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丫勒稻米品质与产量的提升、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种植经济效益的提高。

04

近十年来,县内外一些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已经在积极地探索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经济组织形式,来推进丫勒稻米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种植和市场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目前,在淘宝网上,有公司已经在销售打着“丫勒米”品牌,以稻鸭共生种植等技术为亮点的大米。但从销售量上看,远未达到令人可喜可贺的地步。

图片
图片

从现实情况来看,受各地优质品牌大米市场竞争激烈、本地“丫勒米”种植技术不高,以及集约化生产经营规模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将“丫勒米”品牌进一步打响,让“丫勒米”在本地乃至省内大米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使“丫勒米”成为促进丫勒乡村和邻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仍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努力的过程。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丫勒米”的品牌效应和地方经济带动作用会充分显现出来,一方百姓通过它实现共同致富的一天能早日到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