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窑博物馆“镇馆之宝”——黄釉鸳鸯系印花扁壶

 荣纳堂 2022-03-25

    


扁壶,因造型扁平而得名。出现最早的扁壶是新石器时代的陶扁壶,春秋战国相继出现铜扁壶,两汉魏晋以传统铜、漆器扁壶为主流,同时也开始出现瓷质扁壶。此类扁壶,原来是作为盛水或盛酒的容器,南北朝时期及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多是用于佛前供养的花瓶。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件黄釉鸳鸯系印花扁壶,是邢窑北朝末年到隋代的产品,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是邢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扁壶是1985年5月,在城区老礼堂北侧,建设中兴市场动土时出土的。扁壶外形特征是,高21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14厘米。宽唇、扁嘴、束颈、圆腹,假圈足外撇。扁壶肩部置鸳鸯鸟首形系,饰鸳鸯雄鸟羽冠纹,并凸楞至底。系上设有圆孔,恰似鸟的眼睛,以便穿绳提携。在扁平的壶腹部两面有相同的印花图案。外饰一圈略似心形的联珠纹,内饰满布缠枝灵芝纹,中间一对胡人,一人吹奏,一人起舞,姿态优美略有动感,空隙处点缀一朵莲花图案。灰胎,釉下挂白色化妆土,整个器物除底足无釉外,满施黄釉,足上有流釉的痕迹。此扁壶的造型在国内实属少见。

据考证,各个历史时期的扁壶都有各自的文化源头,比如早期的扁壶造型多以中国传统的造型,南北朝时期的瓷扁壶多受西域文化影响。这是由于在南北朝时期大量西域胡人迁居华北和内陆,带来了异域物产和贵重金属器物。此时邢窑的炉火正旺,当时的工匠们应是借鉴了异域文化色彩的图案,精细设计勾图,用印花装饰模具成型,烧制出精美的器物。尤其是此件黄釉扁壶,扁圆的造型、传统的灵芝纹和鸳鸯系,以及胡人歌舞等纹饰图案,不仅十分的精美,而且别有一番情趣。邢窑工匠们创造性地把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和,巧妙地体现在同一器物上,难能可贵,令人啧啧称赞,实乃邢窑精品。

黄釉也是邢窑的一大釉色,在北朝青釉基础上逐渐创烧出来的。进入北朝晚期及隋朝以后,黄釉瓷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窑工们在釉下施白色化妆土之后,釉色显得更加亮堂,出现了嫰黄、蜡黄、姜黄等釉色。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五行中的土,相对应的颜色为黄色,代表皇权地位,唯我独尊。据资料显示,自北朝晚期,特别是进入隋代以后,君王对黄色格外器重,寓意君主坐镇中央,指挥四方,为此,黄颜色被历代帝王所崇尚。隋代邢窑工匠们烧制出多种黄釉器物,当与迎合时代风尚和市场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联。

此件扁壶的用途,据有关文献考证,如前所述,应是佛前供养的花瓶。因为扁壶两面模印的联珠纹、莲花纹、胡人歌舞等装饰图案,均与佛教有关。同时,此类扁壶也作为外销瓷随“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远销海外,成为古代中外文化物质交流的历史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