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典故:“破天荒”的由来?

 书鸿生 2022-03-25

俗语“破天荒”,比喻从未出现过的事情,却突然发生了。

关于这句话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时期。

“天荒”一词原指天地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

唐朝继续施行前朝的科举制度,每逢大比之年,全国各地考生需由地方官员陪同赴京应考。

然而,南方的荆州接连四、五十年都没有考中一个人,地方官员十分羞愧,因此,人们便将荆州喻为“天荒”,意思说,那里还尚未经过人文开化,是一片没出过进士功名人物的原始落后地区。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这一年,荆州在陪送的应试考生中,终于有一个人考中了进士,算是破了天荒。

这位考生名唤刘蜕,字复愚,荆南(大概是商州、桐庐、长沙三地不详)人,中第后历任中书舍人,右拾遗,后于咸通四年(863年),他因上疏弹劾淮南节度使令狐绹之子干预政事,以“布衣行卿相之权”,被罢黜为华阴令。

进士及第的刘蜕返乡后,镇守荆南的魏国公崔铉亲自接见,特别嘉奖刘蜕“破天荒”钱七十万贯,要为他修建状元府,却没想到,刘蜕竟谢而推辞,他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意思是说:荆南五十年来,是读书人自己不争气,所以无人考中进士,但此处距京城不过一千里外,怎么可以称为“天荒”之地呢?所以,让我拿这“破天荒”的钱,恐怕有些不合适!

话虽如此,但“破天荒”一语却从此流传民间。

到了北宋时期,大学士苏东坡因受党争牵连,一再遭受贬官,第三次被贬到了海南儋州,那时海南远离中原,很少有中进士做官的。

在此期间,琼州人姜唐佐从学于苏东坡,所写文章颇为苏东坡赏识,称赞他“文气雄伟磊落,倏忽变化”,言行“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

公元1100年,苏东坡遇朝廷大赦,离开海南。

临别时,老苏赠予姜唐佐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对他说:“你他日登科,我再为你把此诗续完。”勉励姜唐佐继续求学上进,争取破海南无进士之“天荒”。

恩师走后,姜唐佐谨记教诲,遂前往广州游学,后被乡人推荐中了举人,果然成为有史以来,海南第一位举子,又经殿试被赐为进士。

公元1103年,姜唐佐途经汝阳拜访苏辙,这时苏东坡已然离世,苏辙便代兄长为姜唐佐补完了全诗: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