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备到骨干 设计院项目经理“黄埔军校”是怎样赋能的 意义重大。以前瞻性的视角培养与储备项目管理人才成为企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转型升级愈迫切,愈进入深水区,对关键人才与梯队建设的需求就愈加强烈,对项目管理青年人才的成长速度和效果也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直面困局。伴随转型升级,基业长青与企业共同梳理发现了诸多问题:核心员工年龄偏大、队伍断层、补给不够;与新业务相关的能力欠缺;转型意识不足,转型欲望与积极性不够等。因此,培养后备,形成良性接替,充分发挥青年人才闯劲足、学习快、转变快的特点,并解决经验不足、大局观有限的问题,构建一套匹配、高效的培养方式和路径,迫在眉睫。 深挖诉求。精准定位人才现状与诉求,方能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基业长青通过深度访谈,涵盖企业高管、人力资源和员工三个层面,从公司和个人两个方面挖掘存在的问题与核心诉求。 因此,构建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引导青年员工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公司发展相结合,勇挑重担,发挥优势与创造力,打造项目管理人才成长的“黄埔军校”,成为企业关键诉求。 人才成长三个阶段:“学与练-用与行-复与思”。实现青年项目管理人才的快速进阶式成长。学什么、练什么、行什么、思什么的基础就是胜任力模型。 能力要素三大模块:依据国际项目管理能力基准(ICB)梳理了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要素,建立了胜任力模型行为标准:行为模块(项目管理关键的业务工作领域)、行为要项(完成工作模块、领域的工作步骤、内容)、行为标准(完成工作要项的关键行为要求)。 管理实践三大跨越:项目管理能力升级由 “项目基础”到“一般项目”再到“复杂项目”,循序渐进,稳步成长。 根据业务需要和员工队伍现状,企业设定了2年的培养周期,通过系统化知识体系赋能、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可量化的考核评价等机制设计,有步骤、有标准地推动岗位骨干快速成长,提升目标人群与战略的匹配度,并于其间选拔出一批优秀人才率先晋升使用,确保承接起新的业务拓展。这样,面向高潜青年人才的雏鹰计划、面向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飞鹰计划,面向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雄鹰计划在企业内部齐头并进,一场人才成长竞赛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以培养项目管理人才的飞鹰计划为例,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手段和培养方式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首先,公司综合人才标准、人才选拔、人才评估、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使用等方面进行统筹设计与安排,制定了一整套培养机制和管理办法提供保障;其次,人才赋能注重多种学习方式融合、注重教与练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补充、输入与输出的配合;最后,依托信息化手段,公司建立了一套培养管理系统,对两年培养期进行跟踪、记录、分析、管理,为学员出营提供量化依据。 通过战略性的人才规划和前瞻性的人才培养,确保了业务部门与关键岗位持续的人才输入,提升了人才管道的输送能力,形成人才对战略和业务的良好支撑。 公司建立了面向未来的青年人才胜任标准,建立了高潜人才资源池,形成了一套线上+线下混合式培养模式,提高了青年人才的培养效率。学员们陆续通过了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为公司储备了一大批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 营造了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建立了一个融知识、经验、方法于一体的学习平台。 提高战略贯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执行力;通过与公司高管互动、与外部企业交流,员工大大增强了方向感、危机感、紧迫感,激活了进取心和自我发展动力,提升了作战准备度。 他们不断对标能力标准进行自我审视,找到能力差距,建立自己职业规划和学习路径,形成个人与企业在能力发展上的同频共振。 通过人才队伍梯队和能力通道建设,引导青年员工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公司发展相结合,勇挑重担,发挥优势与创造力。 ![]() 《立标准建通道,打造项目管理多层级、大兵团作战能力——D公司项目经理任职资格体系建设带动全局上台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