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黄子孙话炎黄:炎帝和黄帝距今五千多年他们是真实存在还是传说

 渐华 2022-03-25
文章图片1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他们生活的时代,最早可辨认的“殷墟文字”距其也已近2000年,且许多是一些需要考据才能确认的零星字词。

早期记载炎帝和黄帝的史料,最详细、最具体、最全面的就是《史记》,然而,司马迁(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90年)距炎黄时代已2000多年。他写作时所能参考的资料,据其自述是对先秦的《逸周书》,《尚书》,《国语》,《竹书纪年》等古文的收集整理,包括神话一般的《山海经》。但这些著作年代,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221年,距炎黄之世也有2000年左右。

今天,我们还掌握了另外两种文字,那是地下发掘来的,司马迁没见过,先秦那几本书的作者应该也没见过。一是铭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比如《陈侯因齐镦》,内容有“高祖黄帝”字样,有考据者认为:“黄帝之说,实当以《陈侯因齐镦》所见为最早。”而此物的铸造者齐威王田因齐,是公元前356年至320年。二是殷墟文字,其时代为公元前1300年到1000年,上距炎黄时代也都近2000年。

当然,还有比殷墟文字更早的,如陕西省西安市西郊斗门乡花园村出土的甲骨文,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虽属炎黄时代,以及包括那个时代的刻石文、陶文等,可惜的是皆无可辨认。

既然上述可考史料与炎黄相隔1000多年,甚至更遥远到2000多年,时间跨度那么大,怎么就能够确认这两个伟大人物身份和事迹的真实性?

还是先从司马迁说起。

首先说文字。司马迁生于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告诉他:“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也就是说,司马迁父子包括编撰《逸周书》、《竹书纪年》、《山海经》等著作的人,史料来源都有传承。“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的编撰者们不仅懂“殷墟文字”,且这些文字,或者就是他们自己在甲骨上刻写的。同样的道理,花园村的那些甲骨文距离他们最近,哪怕不是他们刻写的,他们也一样认得。

其次,以司马迁为例,他不仅限于借助古代的资料,而是走遍全国实地考察。“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其考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面接触历史人物生活过的地方,人文古迹,包括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散失的图书。还有一类是上古时代官民互动的国家行为,叫采风。所谓采风,是上层集团到民间去,通过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最后,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史料来源,那就是世系传承。

文章图片2

炎帝和黄帝不是两个人的名字,是称号,这个称号源自于那个时代发明的五行学说。《淮南子·时则训》:“赤帝即炎帝,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史记·五帝本记》:“黄帝者,名曰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而称“帝”又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格的,《白虎通义》:“德合天者称帝。”可以确认的是,炎帝的名字叫神农,黄帝的名字叫轩辕,“氏”是两人在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成为首领,形成了自己的氏族,后世延续称之。神农氏有许多个世系,轩辕氏也有许多个世系,但第一个叫神农的就是炎帝,第一个叫轩辕的就是黄帝。有一部先秦论著叫《尸子》,记录了神农氏炎帝共传七十世,其一子叫炎居、一女叫女娃(精卫填海)。炎居传到第十五世时,有一个名叫伯夷的后世子孙佐尧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而得姓,姜太公吕尚即其后人。轩辕氏黄帝有二十五子,大多赫赫有名,如少昊、颛顼(次子昌意之子)、帝喾(长子之孙)、唐尧(长子玄孙)、虞舜(次子八代孙),包括夏、商、周的君主。

回到开篇说的“殷墟文字”,其内容主要是卜辞和祭祀用语,包括青铜器《陈侯因齐镦》,是那个时代的礼器,即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炎帝和黄帝作为伟大的先祖,他们的丰功伟绩后世代代相传,当然也代代祭祀,祭祀的形式除了上述的文字,更多的是世代相继传扬。《国语·鲁语上》《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这就是一代接一代通过祭祀而传承。

综上,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其身份和事迹,是由历史长河真实的流传到今天。不仅他们的后世子孙逐代相传,包括司马迁等著述者的祖先们,“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已经记录在卷。所以,史料来源都是确凿无疑的。

炎、黄二帝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人文始祖,他们如何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且听下回分解

小编点评:历史有断层,所有的记录都不会太完整 只能通过记录来了解部分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