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方腹诊讲座》节选:脐下悸(重发)

 钱要向我飞 2022-03-25

图片

(藤平健先生名著《汉方腹诊讲座》全译文分别收载于《伤寒派腹诊论著选译(一)》《伤寒派腹诊论著选译(二)》中)

图片

脐下悸

对于这个症状,《伤寒论》太阳病中篇有“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另在《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中有“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分别给予提示。

该症状在约脐下一、二横指处,用中指等手指指头向下按压时,可以触及到腹主动脉“砰”“砰”的搏动,这便是“脐下悸”。

但在《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中,有脐下悸一词,却没有脐上悸的说法,而实际临床中,于脐上方一、二横指处触及搏动的情况很多见。据笔者的经验,脐上悸占七、八成,脐上悸有二、三成吧。当然,有时在脐上下均可触及搏动,即使在这种场合,如果区分搏动强度的差别,一般脐上搏动为强。

始终对该现象不得理解,或与民族体格不同有关,但似非全部的理由。临床上将两者看做极其近似的病症加以处理,我认为基本上没有问题。

我们感觉到,脐下悸与奔豚证相关的场合较多,脐上悸与惊狂、烦惊相关的场合较多。但以脐下悸为指征而使用柴龙汤、桂龙汤等,也屡屡有对证者,似乎不可做一概性的划分判别。

从字义上看,悸动之动,为他觉症状,为按压时感觉到砰砰然搏动应手的症候,悸为自觉症状,一般认为是病人本人感觉到通通搏动的症状。因而,苓桂甘枣之脐下悸,本来为病人于脐下感觉到的通通的搏动,最后其奔涌上冲至胸部,犹如奔豚证发作之前兆。

关于脐下悸,恩师奥田先生在《伤寒论讲义》中讲道:“脐下之悸,形成下腹部悸动,此乃发汗后,内里虚,下焦之水气动摇,使其气上冲,由此所发之证。”大塚敬节在《金匮要略讲话》中论及:“在这种虚证的患者,脐下部悸动增强,引发奔豚,乃苓桂甘枣汤主治之证。”

上二说均认为,脐下悸为脐下部位出现的悸动,实际此处所说脐下感觉的悸动,还包括诊察者按压局部时指端触及到搏动的意思。笔者曾诊疗一位类似歇斯底里症患者,女性,约四十岁,发作时首先在脐附近感觉到强烈悸动,其悸动最终向上方突起上冲,无论行走还是站立,这种感觉均伴随着,感觉到要发狂,手足如被捆绑,全身如拧着一样难受。我去往诊,查体可触及脐上脐下强烈的搏动,便投予苓桂甘枣汤,服用数月以治愈。以此观之可知,苓桂甘枣汤条文所谓之脐下悸,不仅仅是自觉症候,也包含着他觉触知的搏动。

那么,悸动或位于脐下,或位于脐上,或仅为自觉症候,或仅为他觉症候,或有时为自觉他觉同时存在的场合,如果从药物组成来看,似乎可以分为二种情况。其一,如苓桂甘枣汤的场合,茯苓为主药,水毒之变态为要因,而呈现出剧烈的气的异常状态。其二,另一种场合,即含有龙骨或牡蛎或二者均配伍其中的一群方剂。

这二类方剂的共同点在于,具有脐下或脐上的悸动。但总体的感觉为,前者出现脐下悸动较多,或者说悸动程度以脐下较强。

后者大体上以脐上悸动多见,或者说悸动程度以脐上较强。

虽然勉强写了以上的话,但恐怕未必能把问题讲清楚。试整理如下,脐上悸主要是龙骨牡蛎剂的指征症状,为吉益东洞在《方极》所描述的“胸腹有动”一类症候的主要表现。脐下悸为苓桂甘枣汤等主要指征之一。前者之自觉症状以惊狂、烦悸等为主,后者以奔豚为主。但两者不应有截然的区别,而是存在着多种互相转化的情况吧。

惊狂、烦悸,或者奔豚,均为精神神经症状,如果强行区分的话,似乎可以分别为静态的和动态的症状,即,惊狂、烦悸等症状不太具有移动性,与此相对,奔豚发作则具有显著的移动性。

在临床实际中,脐上悸的发生多于脐下悸,这种现象也许与民族体质的不同有关,笔者之前有类似推论,其实倒不如说,奔豚证病态较为少见,与此相对,表现为惊狂、烦悸等症状的病态却非常多见,这是个应当面对的事实。

那么,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常用者外,还有其他一些含有龙骨、牡蛎的方剂,对于这类方剂,《方极》均云:“胸腹有动”。所谓“胸腹有动”症候,其表现程度强烈时,不论胸部还是脐上下,均可感觉到显著悸动,应当处于一种他觉亦可触知到搏动的状态。在其表现程度较弱时,主要在脐上,或者有时在脐下,可触及腹主动脉的搏动。

川岛四郎曾认为某连续杀人事件发生与“长期潜伏于山中,饮食营养失衡,重度钙摄取不足而导致精神焦躁”有关,这个推论似乎并无不妥。

龙骨牡蛎剂具有抑制精神不安、焦躁感等效果,其含有的多量钙质在其中也许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同是贝壳类,文蛤却没有这个方向的作用,提示应当避免绝对划一的结论。

《腹诊奇览翼》中,和久田叔虎提示如图M苓桂甘枣汤证,论述道:

“如图,于脐下有扑、扑或砰、砰之悸动,渐渐地终于出现惶惶不安感,冲插至心下,形成所谓奔豚之气。

此证,挟水气而上冲,故而脐下有悸,发为奔豚之气。

论曰:'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乃发汗亡津液,气冲逆而发奔豚。脐下悸发作,出现在奔豚气之前。故曰'欲作’”。

 和久田叔虎在文中如此描述,“于脐下有扑、扑或砰、砰之悸动,渐渐地终于出现惶惶不安感,冲插至心下,┄┄”“脐下悸发作,出现在奔豚气之前┄┄”等,可以考虑脐下悸为奔豚发作的前驱症状。另外在前面已引用过,大塚敬节也说明道:“┄┄脐下悸动增强,为引发奔豚的标志,┄┄”。当然,这些论述均是因为条文中有“欲作奔豚”记载的缘故。

从以上记述来看,脐上悸与脐下悸,均为精神神经方面异常之际而出现的腹候,但二者多少有些不同,这一点应当经常置于脑中。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