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界

 写下即永恒 2022-03-25

刚刚读完的《诊疗椅上的谎言》,在我看来,是一本“边界之书”。

这本心理治疗小说通过环环相扣的情节设置,将心理治疗的诸多核心要素巧妙地植入其中,呈现来访者与咨询师的人性弱点与人生困境。

嘲讽是调味剂,悲悯才是全书底色。

在这本书里,来访者和咨询师的边界被不断试探、逾越并重新界定,让我这并无心理咨询经验的“局外人”都感同身受,真切感受到深入别人的心灵绝对是困难重重且风险极高的旅程。

我曾经理想化地认为,一旦走进诊疗室,那就意味着洗尽铅华、坦诚相见。却忽略了一个社会人身在江湖早已层层披挂,铠甲防身,面具防心,哪敢轻易踏出安全屋。

而无论来访者还是咨询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联,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那种“以至真面对至纯”的关系,其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么——

诚实的边界在哪里?自我表露应遵循什么原则?到什么程度为宜?

心理治疗师对自己能力与责任(或偏执)的边界,是否有清醒的自知?是否可能陷于“救世主情结”导致的自大?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关系、身体关系、包括金钱在内的利益关系该如何把握?

归根结底是:作为充满人性弱点的普通人,欲望的边界在哪里?

我目前所知的原则是:咨询师不应该与来访者有诊疗室以外的生活交集,咨询师也不应进行过度的自我表露。

可是小说诱人深入,让我明白:真实生活并非如此一目了然,人和人也很难做到进入诊疗室无所不谈,转身出门一刀两断。正如来访者很难将过去与现在完全分割开来,咨询师也很难在工作中完全将自我的意识与情绪剥离出去。

如果说《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让我透过泪水迷蒙的双眼看到天空湛蓝旭日初升,心中充满信念与希冀;同类型小说《诊疗椅上的谎言》则让我认识到:令我着迷的那个领域,绝不只有成功的帮助和抚慰,困惑与挫败所占的比例肯定要大得多。

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学领域的喜爱,从云端回到了人间,却并没有减损我的爱。

本书作者欧文·亚隆1931年生于美国,父母都是俄罗斯人。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系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

亚隆曾在他的文章《存在主义精神疗法》中定义了生活的四个终极问题: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需要的自由,以及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他认为我们生活中的痛苦基本源自这个四个方面的困扰。

近来我一直在咀嚼这几句话,特别是其中的第四点……

今日新增确诊病例:香港10405宗,深圳2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