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路随记》——七十六味药物剂量运用经验(1)

 1558965 2022-03-26

图片

(1)附子

①1 枚——轻剂量——阳虚;

②2-3 枚——重剂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

(2)黄芪

①利尿: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

②血压:15g以内可升高血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③生、炙选用: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④治痿证: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 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g),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⑤升阳助火: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3)代赭石

①9-18 g 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嗳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

胃脘满实等。

②24-30g 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4)柴胡

①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

②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

③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常用3-6g)。

(5)黄芩

《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 3~9g,川芎为 3~9g,而《千金翼方》中以 单味黄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每日四两 ,折合公制为57.68g,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 30~45g。

(6)赤芍

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 30-60g,也可用 90g 以上,凉血活血,通腑利

胆利尿,降门脉压。

(7)白芍

①6-30g,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②30-45g,利尿,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

③30 g以上,对大量吐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岳美中医话集》

④大量治疗腹痛效佳。

⑤芍药、甘草,大剂量可治呃逆——姜春华

(8)丹参

①常量凉血活血

②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9)郁金

①3-10g,疏肝解郁止痛,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

②10-15g,行气利胆,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

③30-60g,排石作用较好,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

④本品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善行下焦。

(10)炙甘草

①1-2g,调和药性;

②5-10g,温肾养心;

③30g 以上,类似激素样作用。

(11)人参

①常用剂量是 3-9g;

②脱证, 30g 以上。

(12)枳实

①常用量 5-10g,行气开胸化痰;

②治脏器下垂:60-100g 以升阳举陷;

③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13)枳壳

①3-12g,行气宽中、除胀。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诸证 。

②15-30g,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对胃肠、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强,子宫收缩。

(14)槟榔

①常用剂量6-15g,消积、行气、利水;

②杀姜片虫、绦虫,60-120g。

(15)厚朴

①多用则破气;

②少用则通阳——叶天士 。

(16)黄连

①糖尿病,每日 30g(30g 是基本量,配干姜以防伤胃);

②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 120g,降糖迅速。

(17)龙胆草

①1-2g,健胃,增进食欲;

②3-6g,燥湿泻火解毒;

③大量,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著。

(18)半夏

①小剂量 6g 降逆和胃;

②中剂量 15g 化痰开结;

③大剂量 30-60g(宜用姜半夏 30g,生姜 30g 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 60g)可镇静止痛。

(19)大黄

①1-5g,致泻。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 A、C,主要为蒽醌

衍生物。

②3-6g,止泻;

③9-15g,泻下;

④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

⑤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

⑥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 30g 可作为常规剂量。

⑦大黄粉 0.3g 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作用。鞣质的 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20)牵牛子

①少用,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

②多用,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21)升麻

①6g以下,清热解毒;

②10g以上,升阳举陷;

③3-10g,发表透疹、升阳举陷。用于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

30g 有报道治疗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疗效。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临床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

(22)鸡内金

①鸡内金粉3g,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

②4.5-12g,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

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

③15-18g 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23)苦参

①5-8g,利尿消肿,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

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②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③30-60g 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24)益母草

①10-15g,调经;

②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 ,每日用到30-45g尚不见效,须加至 60-75g,始奏明显之效。90-120g 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25)泽泻

①6-10g 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②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

③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治眩晕非 30g 不为功。

(26)桂枝

①五苓散中用量不到 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②在桂枝汤中用 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27)山楂

①6g,祛瘀力强;

②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

③15-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28)生地

①大剂量——治疗类风湿——姜春华

(29)熟地

①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

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医学衷中参西录》

②90-120 g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30)山茱萸

①常用量为 5-10g;

②急救固脱时用至 25-30g;固脱 3 两(90g)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31)玄参

①9-12g,滋阴降火、清热润肺。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

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

②18-30g,祛虚热,除烦躁,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安者。③30-90g ,软坚散结,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

④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32)五味子

①大剂量,约 100-150g 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

②1.5-3g ,敛肺镇咳,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③6-9g,滋补益肾,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

④12g 以上,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

(33)艾叶

①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②3-5g,开胃;

③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34)苍术、麻黄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

①苍术、麻黄用量相等,剂量是1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

②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

③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

④苍术四倍于麻黄无明显发汗,而湿邪能自化。

(35)茯苓

①25g 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

②30g,利尿;

③100g,利尿作用最强。

(36)白术

①常用量 6-10g,健脾止泻;

②大剂量用至 30-60g,能益气通便。

(37)薏苡仁

①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 30g;

②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 45-90g。

(38)夏枯草

①常用剂量的上限是 15g;

②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 30g。

(39)肉苁蓉

①6-12g,补肾助阳、益精血。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②15-18g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

③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40)威灵仙

①新病 10-15g;

②久病 30-100g。

(41)穿山龙

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

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 6-9g,《中草药手册》多为 15g,少数达 30g,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 15~30g。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 40~50g,30g 以下收效不明显。

(42)三棱

①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上限为 9g;

②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 45-75g,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 倍。

(43)元胡

①少用止痛;

②多用安神。

(44)川芎

①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

②大剂量,反而麻痹子宫。

③治疗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 4g;

④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 9-12g;

⑤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 30-40g。

⑥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是在 4.5-6g;

⑦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 30g 以上,最多可用至 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⑧历代认为川芎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

头痛。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的川芎常重用 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 30g 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 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 15g、桑叶 45g,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45)红花

①少用,养血,

②稍多,活血,

③再多,能破血。

④0.9-1.5g,用于调养气血。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

⑤12-15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46)当归

①小剂量,补血,

②大剂量,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 30g,当归 6g 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

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 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 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 15g 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 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47)豨莶草

①6-9g,对慢性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②9-15g,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头痛、头晕者,较为适宜。

(48)蝉蜕

①常用量为 5-6g;

②治破伤风, 25-30g。

(49)苍耳子

①少量,轻而上至颠顶;

②重用,通下走足膝。

(50)细辛

①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 3g,最多不超过 9g。

②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 30g,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51)麻黄

①少用,通阳消徵;

②多用,发汗利水;

③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于 9g;独用剂量15-50g。

④麻黄的用量一般是 2-9g,小儿多用炙麻黄,也可与等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 3g。

⑤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 9g 渐加至 15g,(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 20-25g,最多用至 30g,生石膏相应增加到 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 25g 至 45g(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 3: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52)浙贝母

①9-15g,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②18-30g,解毒散结,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53)白果

①定喘汤白果用量在 21 枚(约为 25g 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无痰饮外邪的情况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