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强人的抗疫故事

 李延伦 2022-03-26

【路院长】延强医院走进抗疫第一线的员工,他们是千万万个白衣战士里的普通一兵,但他们确是延强医院的中流砥柱。

孙崇林

男,47岁,中医科,师承中医血液病肿瘤专家、淄博市名中医黄衍强,主治血液病、肿瘤及内科常见病。

312日晚上1130,突然接到医院医务科翟林科长的电话,明天早上6点到开发区卫生院集合,参加一线抗疫工作。没想到疫情来的这么快,几天前还只是听说周边区县有几例,病毒的传播速度超乎想象。

疫情就是命令。我一夜几乎没睡,抓紧学习核酸检测的相关流程。第二天5点起床,简单吃了一点早餐便直奔开发区卫生院。春寒料峭,却丝毫不影响大家的斗志,在领取物资后我们便开始分头行动。我们小组一共4人,负责的是奂山社区5800多人的核酸检测工作。大家全副武装穿戴好,一直从8点开始忙碌到晚上8点,中间只是在吃午饭时小便了一次,总计也就20分钟。到了晚上,核酸检测全部结束后,我瘫坐在椅子上一点都不想动了,回到家简单吃了几口就睡着了。

此后几天,根据安排,我们轮流进村入户进行采样,走街串巷爬坡上楼,一天下来要走上万步。由于防护服是密闭的,里面穿少了不抗冻,稍微厚一点就湿透了,实实在在感受到抗疫一线同仁们的不易。

323日,终于盼来了好消息,淄博市将有序复工。晚上,很多老百姓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不约而同燃放起了鞭炮和烟花。我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可以轻松生活了。虽然下午还有采样任务,但相信坚持到底一定胜利。我们做到了黄院长提出的“要成为一支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队伍”。路院长每天的嘘寒问暖让我们心里暖融融的。

张倩

    女,45岁,2015年到医院,现在在服务部工作。

   深夜突然接到医务科翟科长的电话,开发区医院从我院抽调18名人员参加全员核酸检测,我是其中一员。挂断电话后,下半夜我几乎没有睡,心里紧张、害怕,把防护、采样的工作流程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心里给自己默默打气,作为我院服务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我相信自己,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抗疫这个岗位上我也能够。我应该为自己能参加感到荣幸和骄傲才行。

      以前总觉得疫情离我们很远,电视上看到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在一线工作,介绍他们不敢喝水、穿尿不湿、脱下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等等,这些只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心里佩服他们,但不能切身感受他们的坚持和不易。当我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他们的坚持和不易,早起不敢喝水,每采集一人核酸后手都要消毒,这一过程让手冻得发木,每次爬楼上门核酸后都会大汗淋漓.......

  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别人能克服,我也能,因为我是延强医院的一员,代表着延强医院,不能给我们医院丢人、扯后腿。每天路院长都在群里像母亲一样叮嘱我们,让我们多穿衣服、早点睡觉,保护好自己,身后有一个大家庭支持着,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特别是每次采集完核酸后,看到咱们群里的那句“还有谁在采集点没有回来,我们去接”,心里都是感动。我们医院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在外面工作,院长和同事都挂在心里,我们是亲亲爱爱的一家人。

     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春天已经到来,期待我们早日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工作,为了我们延强医院的明天更加辉煌,加油!加油!

袁栋

执业中医师,追随淄博名中医、黄衍强主任医师三十年,深得恩师真传。临床擅长治疗胃肠病、心脑血管病、血液病、肿瘤等。

新冠疫情重肆虐,

硝烟不见亦战场。

延强医院有担当,

自上而下同御防。

十八勇士冲上前,

临危受命勇当先。

白衣执甲豪气长,

斩杀厉鬼凯而旋。

狄元祯

女,70后,淄博延强医院中药房工作。心怀感恩的每天努力工作,快乐学习,并尽力而为地开心生活。

当穿上洁白神圣的防护服,戴上N95防护口罩和防护面屏的那一刻起,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疫情期间,作为核酸采样队伍中的一员,我也体会到了身穿防护服的责任与艰辛,一天上千次的抬胳膊做咽拭子核酸采样,一天十几个小时站立于寒风细雨中,有激动有感动,更有参与其中的坚定与从容!

因为工作需要,每一个穿上防护服的医务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念头:为了不上或者是少上厕所,核酸采样一天下来,几乎不喝水。

每天结束小区所有入户核酸采样后,因为防护服的密闭不透气,衣服都湿透了,护目镜也被呼出来的水汽模糊了……。

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空空荡荡,只有红绿灯在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看得到希望!

抗击疫情,我们在一起!

这段宝贵的经历,我已铭记心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个抗战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都是责任重大,使命在肩,无私奉献!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克时艰,共守家园!

希望在疫情结束的那一天,我们都能绽放如花笑靥!

刘金芳

女,1980年,淄博延强医院手足外科护士。

在奂山采集核酸样本时,所有的人都在有序地忙碌中;社区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也在有序的安排人员入场。这里是入场,那里是出场,还有要间隔半米以上的距离。这时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从另一侧跑了过来,向着我们的同事说“阿姨你辛苦了!”我抬头看了看忙说:“小朋友,他是叔叔,不是阿姨。”小女孩不好意思的跑开了。当孩子说出你辛苦了时,我们的心里是多么欣慰啊,但后来琢磨起孩子把叔叔当成了阿姨,心里又是酸酸的。当我们穿上防护服坐在那里时,有时真得看不出来是男是女。那一刻,我们就是战士。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

【编者】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袁梁

中医师,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师从著名中医黄衍强,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药、针灸治疗各种病症。

开发区全体一线医务人员及网格员、志愿者等对辖区内的7.5万居民进行了五轮核酸采集工作,工作量非常之大。我们除了为排队测核酸的居民采集,还要为部分不能出户的居民入户采集。我在入户采集过程中遇到有96岁的军人烈士家属、卧床40年的脑瘫患者、刚出车祸骨折在家疗养的一位3年前的同事、糖尿病综合征双目失明的70余岁老太、严重心衰刚出院不久的中年刘大姐、时空隔离在家的买菜大哥、因公交出租车停运步行5个多小时从淄博站回到淄川的低保户张大哥、从河南前来淄川送货因封城居住在车上的张大叔、为杨寨疫情高发社区安装隔离铁板居家观察的高大叔。有一位张大叔居家隔离在自家的果园,前往果园为他采集核酸时因村路被阻我们不能骑电瓶车进去,只能步行10多分钟。在入户采集核酸样本的过程中,我遇到过92岁患精神分裂症的老太太、次密接触者王先生和因支援方舱建设居家监测的高先生等,时时都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但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我都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在采集核酸过程看到了大量的舌苔,从年长者96岁老人到2岁以上的儿童,每个人的面容及舌苔体现出了各自身体的健康状况。在一对老年夫妇家中采集核酸时,大姨口唇明显黑紫,舌体前部明显的黑色淤斑,这是中医讲的心血瘀滞,一问得知她平时心脏不好,当看到她老公舌苔中间有一道深裂痕厚腻舌苔,这是明显的脾胃问题,后来得知这位大叔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在这一过程中,让我学习到很多东西。

【编者】从中医的视角观察采集对象,印证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是一个不错的收获。

李水莲

95后,延强医院中医师袁梁大夫的小助手。

 “谢谢阿姨,阿姨辛苦了!”这是我在采集核酸中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经过了五轮的核酸检测,很多小朋友已经出现了不配合的现象,有的紧咬牙齿就是不张开嘴巴,有的满地打滚一直在哭,而这个小女孩就自己张大嘴巴,发出啊的声音。尽管咽子采集中有点恶心的现象,但小女孩很坚强,采集完成后,软软糯糯的来了句“谢谢阿姨,阿姨辛苦了!”这时还配了一个敬礼的动作,顿时我的心都化了。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刚满两岁的儿子,因为抗疫已经十几天未见,不知道是不是也这么乖巧懂事。

幸运的是现在抗疫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剩下的就是日常的防护。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国泰民安的日子到来了。在这次抗疫中,体会到了延强人团结一心,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团队精神。

蒲先学

男,49岁,中药专业,从事医院制剂工作二十余年。

我是在“半路”加入到抗疫队伍的。320日晚上,我接到医院翟科长的电话,有一位同事因为在抗疫工作中劳累过度,伤痛复发,需要休息,让我接替他的工作。我当时心情很复杂,即为同事们的身体担忧,又为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奔赴抗疫第一线而感到高兴。前几天在工作群中看到同事们全副武装奋斗在防疫前线就非常羡慕,如今能参与其中,激动的心情真的难以表述。

第一次参加核酸采样工作,被分配到了居民最多的奂山社区,设3个采样点,6000余人,还有需要入户采集的。我和几个同事到达后,立即各就各位,换好防护服,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采样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防护服里面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没法喝水,不能上厕所,只能强忍着,偶尔听到被采样人员的一声“谢谢”,感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直到下午快2点钟了,人员稍少点了,我们才交替换下防护服,吃上了午饭,吃完后又立刻投入到紧张的采样工作中。

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才真正地体会到一线人员的辛苦,为能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感到幸运,能为抗击疫情,保护人民健康献出一份力量而骄傲!

赵健宁

男,延强医院工作人员。

312日晚11点半,接到我院医务科翟科电话,早上6点钟赶到开发区卫生院集合,参加全民核酸检测的采集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我们医院十八位同事与来自开发区卫生系统的近二百人立即投身抗疫战斗中。从接到任务前往分配的社区,看到群众配合志愿者的安排,井然有序的排队等待,搬运防疫物资时志愿者们都是争先恐后;每天负责接送我们、为我们运送物资的司机们,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他们不辞劳苦,一趟趟奔波在路上,有次我们在一处人员多,工作范围大的社区忙完时已是晚上9点多,总部派车来接我们,这位司机师傅说接到命令时他刚到家,立即返回,毫无怨言;附近的居民为一线人员送方便面,送水果;这种感人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感叹我们大淄川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疫的决心。对居家隔离、身体不适的人员进行上门采集时,听到的都是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谢。我也被大家的感恩之情感动,我们的付出被认可,心中暖流涌动。

而我们一线的采集者,早上6点多穿上防护服,里面穿不下太厚的衣服,早上冻得瑟瑟发抖,由于防护服不透气,忙碌半天,中午时温度升高,又热的出汗,里边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下午又变得冰冷;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去厕所的频率,大家都坚持不喝水。艰苦的条件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战斗热情。

我有腰椎间盘滑脱的老毛病,连日的长时间室外工作,腰痛也越来越严重,每当晚上回去累到躺在床上不敢翻身时,我就想,论年龄,于景老师比我年龄大,论性别,看看我们医院的娘子军,我在心中默念:坚持,一定要坚持,我一定可以的。几天后还是因为腰患,提前下了前线。内心非常惭愧。院领导不断的安慰和鼓励,对我之前的努力给予肯定,妻子也开导我,退下来不是因为累和苦,是因为病痛无法再坚持,在一线的这些天,尽心尽力,就无愧于心。有领导和家人的肯定与开导,才使我的心情有所好转。

我为能参加到这场全民同心的抗疫战斗中而感到自豪。

张波

男,42岁,在药检室长期从事中药鉴定、调剂、炮制、剂型和微生物限度检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我从一名药检人员转变成一名一线采集核酸人员,感觉变化还是蛮大,虽然穿着防护服,有时候还是害怕。从报道上知道这次的疫情为新冠病毒变异珠-奥密克戎,传染性极强,比2020年时更凶猛,周村很快就沦陷了。真没有想到淄博能到了全部静止的阶段。然而疫情就是命令,我和我的同事克服恐惧,很快就投入到战斗状态,和我搭档的网格员、志愿者等等看着也比较年轻,有的甚至都没有时间吃饭。做完一天核酸,有时候浑身全部湿透了,有时候冻的手都不听使唤了,但还是要坚持做完一个时间段。由于需要照顾特殊人群,做检查时各种姿势都要有,手和胳膊抬起来都费劲。有的同事甚至累的晕倒了,但也只是默默看一眼,希望他能快点好起来,甚至连安慰的话也顾不上说一句。自323日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我们觉得无比自豪和骄傲。防疫有你,有我,我们大家团结在一起!

于景

1975年高中毕业于淄博四中,同年上山下乡并参加工作于淄川区医院。1986年中专毕业于济南卫生学校临床医学检验专业,1990年山东医科大学函授大专, 1992年山东医科大学函授本科,临床医学主管检验师。

2022313日,正当人们满怀喜悦迎接春回大地的时候,突然奥密克隆和它的伙伴们带着凶器向我们杀来。疫情就是命令,此时此刻千家万户已是封闭在家,我们医院组织了一支十八人的精干小分队,逆行冲向了抗疫前线。每位队员听从黄衍强院长的指挥,发扬一不怕若,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少饮少食,在身体受损的情况下,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队员们从不叫苦叫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战胜疫情,为人民造福,为淄博延强医院争光!

3月,正是春寒料峭,春回大地,本应熙来攘往,却不闻嬉闹声,陷入了一片寂静。

刘长晶

男,延强医院工作人员。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行动悄然开始。疫情当下,外面的世界一片沉寂,而我们十八位同事在院领导的安排下积极投入到抗疫一线。抗疫是辛苦又危险的,防护服下的我们,眼神中满是疲惫,而站在一线,我们无所畏惧,斗志昂扬。我们的战斗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我们感到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王天

   男 25岁外科,毕业于淄博职业学院临床医学。

抗疫工作虽然艰辛,经常早出晚归,甚至是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都成了奢望,但每次听到一句“谢谢,你们辛苦了”,我就知道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疫情来临,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为抗疫防疫工作助力,作为医护人员,治病救人的同时能够为抗击疫情献出自己的力量,是我身为一名医护人员的自豪,做“守护者”,就是担使命、保安康。

韩文洁

28岁。毕业于山东中医药高专康复专业,现在医院康复科工作。

这是淄川第一次全员核酸,也是我第一次采集核酸。原来防护服穿起来是这么的闷,感觉做什么动作都很笨重,面屏也经常被呼出的水汽挡住,耳朵也被口罩带子勒的没有了知觉。经历了十几天的忙碌,幸好这波疫情得到了控制,淄川解封,街上也逐渐恢复往日的热闹。

段二强

24岁。毕业于山东现代学院,现在延强医院手足外科从事临床大夫工作。

壬寅虎年春,新冠入淄川,前夕子时夜,辗转难寐,夜不能眠,心觉有事,看手机知,明早卯时卫生院集。

心中不悦,毅尔有愤,泱泱大国,人才济济,与我何干?

转念又思,百年不遇,万人有份,汝我前线,何不历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国家为后,何惧之有?

整装待发,奔赴前线,并肩作战,必胜而归。岂不美哉?

身穿白衣,手拿拭子,破敌咽喉,挑出新冠。岂不快哉?

全民解封,自由呼吸,各司其职,畅通无阻。岂不乐哉?

【编者】文体出新,唯二强哉!

李媛

25岁。毕业于枣庄职业学院,现在延强医院手足外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2022年的3月对我来说印象深刻。322号是我订婚的日子,从进3月起,我就一直期待着。然而疫情却越发严重了,小区封了,同事去了隔离点,而我们要去采集核酸。订婚推迟了。全员核酸,从来没觉得疫情离我们这么近过。每天要采一千多个人,胳膊都抬不起来,那个时候是真的很想哭。好在结果是好的,小区解封了,淄川又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息。而我们订婚也选了新的日子,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编者】祝订婚顺利,新人安好

王凤瑶

女,25岁,外科护士。

疫情来的突然,发生在正常的下夜班轮休后,一觉醒来淄川封城了。本该热闹的街道现在安静的吓人,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城市真的生病了。疫情就是命令,我和同事们立即奔赴全民核酸的第一线,为了能更快的接受命令,哪怕在家休息的时候只要手机一响立马拿起来查看,生怕错过集合的消息,哪怕头一天晚上没有接到工作任务,第二天还是会在五点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工作消息。一次又一次的紧急集合,上一刻还在温暖的被窝里,下一刻已经在收拾东西准备出发。好在我们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我们从树枝刚刚冒出花苞奋斗到鲜花满枝,大自然都在告诉我们,寒冬已经过去,春天来了!

【编者】辛苦了,尽情去享受春天吧。

孙嘉梅

28岁,外科护士。

2022319号下午14点,我们接到开发区医院的通知要下户采集核酸,我们每人一张采集户名单,挨着打电话,确认他们的具体位置,下午15点我们出发了。名单上的人都很分散,我们要从西边再到东边,由于疫情封路的原因,找不到路,路上还晕了车,那是我第一次晕车,但是我们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一直干到了晚上10点,圆满完成了任务。322号,淄川社会面清零,这是我累了这么多天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因为我也为疫情防控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韩兵

男,30。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淄博延强医院手足外科。

疫情始料未及,在接到通知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退缩。每天早出晚归,守着微信等通知,生怕错过每一次任务,拖大家后腿。看到防控工作短期内取得了成果,每天的辛苦都值得,即使明白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依然不会退缩。能够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无比骄傲与自豪!

孙超

毕业于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淄博延强医院外科从事手足外科工作十余年,擅长手足外伤,断指再植及下肢大隐静脉微创治疗。

    春节刚过,即将春暖花开,新型冠状病毒突然在淄博蔓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打响。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军人出身黄院长接到任务以后,立刻放下一切工作安排,立刻抽调18名医护人员支援防疫一线。时间就是生命,313日,我们进入防疫一线进行全员核酸采集任务。我不大会说话,做事就行了。进入工作以后从未感觉时间如此之快,一天千余次的核酸采集,一采一消毒,从未有过的每天千余次的手消毒,每天工作结束以后从未有过手指抽筋的感觉让人终身难忘!

王冰

本科毕业于济宁医学院,执业药师。

疫情是来的如此突然,一夜之间淄川封城,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病毒的可怕,第一次切实感受到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能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而感欣慰。面对疫情,我们没有胆怯,没有放弃,选择了全力以赴,愿这疫情早日过去,愿祖国繁荣昌盛,愿家人朋友幸福安康,加油中国!加油淄博!淄川加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