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名医的消食方法:简单且屡试不爽!(毕生临证经验总结)

 一元堂中医张 2022-03-26

导读:”北方萧龙友,南方陆渊雷”萧龙友(1870~1960),名方骏,以字行。四川省三台县人,为前清拔贡,名中医师,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精通文史,医文并茂,自学成医。一生精研历代中医书籍,理论联系实际,临床经验极为丰富,疗效甚高。

饮食不化 这样做

用炒黄黑的糊米,小儿伤食可饮用。

萧龙友(京城四大名医之首)北京家中经常备有许多糊米、砂仁等,以此治伤食,不思饮食。

成人腹胀,常用砂仁一粒,以针穿其孔中,在火上烧焦,取下,纸包捻碎,去纸嚼服,甚效。

又主夏不思食,用荷叶粥(鲜荷叶去梗,洗净,待米烧半熟,即置荷叶于其上,再煮,熟后粥色青绿清香)宽中解暑,妙用非常。

考《本草纲目》,粥专列一项,计有四十四种。盖粥能畅胃气,生津液,推陈致新,利膈益胃(如薏苡仁粥除湿热,利肠胃,莲子粉粥健脾胃,止泻痢,薯蓣粥,补肾精,固肾气等),但有荷叶烧饭而无荷叶粥。

李东垣师承洁古在仲景枳术汤基础上创制枳术丸,用荷叶裹烧饭为丸。

萧龙友曾说:盖荷之为物,色青中空,象乎震卦风木,在人为足少阳胆同手少阳三焦,为生化万物之根蒂,因此物以成其化,胃气何由不升乎。

《温病条辨》清络饮中有荷叶。

萧龙友对小儿脾虚疳积,食少、消瘦、易汗出,亦常用苡仁、山药、大枣煮大米粥治之。

对老年人则常用莲子、芡实煮粥,以固其肾气。

萧龙友说药补不如食补,寓药于食,可谓善补。另外,家中亦备有夏天用的露,如银花露、生地露、玄参露等。

小儿慢性腹泻,用暖脐膏贴脐部。总之,因病情不同而采用相应的剂型。

名医小传

萧龙友为医,既无家传又无师承。

他童年时因他家人多病,留心于医药,经常到族人所开设的药铺去请教,渐而在少年时期即能辨药真伪,以后在书院读经史之暇也阅览方书。

在读老子及诸子学说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因而悟及岐黄之奥妙,加深了他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信任及兴趣,进而认真反复地学习研究内、难各经。

一八九二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棺木售之一空。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而萧龙友不顾危险,陪同陈君蕴生沿街巡视,用中草药进行救治,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

于是,声誉雀起。这是萧龙友以医药服务于人民的开始。

进入仕途后,虽在官守,也未间断研究医学。当时所译西医书籍亦多浏览,并在公余之暇以医问世,辄见小效。

所以当时的内务部及主管卫生机关多聘请萧龙友为考试中医士襄校委员,并因而取得医师资格。

复以自感数十年浮沉宦晦,于国于民无益,更加深了从医的决心。

一九二八年,民国政府南迁后,毅然弃官行医,正式开业,自署为医隐,号为息园,曾撰《息园医隐记》一文刻于扇骨,以述其志。

 萧老的仁心仁术

(一)实事求是的医疗作风

萧龙友治病素以诊断高明而为人所敬重。在医疗上他既全力以赴,却又从不吹嘘。能治者则治,不能治者则不包揽。现举一例说明之: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先生患病,不能饮咽,同事萧龙友给予诊治。检诊后,萧龙友断为病之根在肝。

多人苦求开方,因明知病入膏肓,非汤药所能奏功,故坚不与方药。后经解剖,证实孙中山先生所患乃系肝癌。

此事说明萧龙友诊病非常准确,并具有实事求是的医疗作风。当时这件事轰动了社会,萧龙友的医名进一步流传开来。

(二)开创了中医进入西医院,用中药治病的先例。

萧龙友行医以来,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疗效甚佳。

当时德国医院(现北之前身)之德国医师狄博尔,因闻萧老大名,经常约请萧龙友会诊。

所会诊之病多是疑难重症,如大脑炎、黑热病,子宫瘸、糖尿病、噎嗝病等。萧龙友老先生不畏艰准,悉心予治,所会诊之病例常单以中药而愈。

在中医受歧视的旧社会,中医没有自己的医院,也没有资格进出医院,更不要说在外国人开设的医院服用中药。

而萧龙友以他高超的医术,博得了西医界的信任和尊重,开创了中医师进入西医院用中药治病的先例,为中国人民,特别是为中医界争了气,由此他的威望与日俱增。

(三)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

萧龙友老先生开业后,投医者很多,上午门诊,下午出诊,有时还要应邀去外地治病,终日忙碌不堪。

他看病心正意诚,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每遇穷苦病人,常不收诊费,或解囊相助。萧老工作时,聚精会神,一句闲话不说,也不许家人打扰。

每遇棘手之症,投药一时未效时,他总是反复思考,茶饭不香,甚至常于夜间翻阅医书,终宵不眠,直至考虑出更为妥当的治疗方案并取效时,始感轻快。

每于出诊遇重病患者,回家后常多次用电话或其他方法联系,以了解病人服药后的反应及病情的变化,从而斟酌下一步的处理。

总之,他的心中总是惦念着病人,他确实做到了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

(四)发展中医教育披荆斩棘。

萧龙友不仅忙于诊病,并为发展中医教育苦心经营,力主举办中医学校。

在国民党反动当局提出废止中医中药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与名中医孔伯华先生共同创办北京国医学院,与孔先生共任院长,亲临讲坛,以发展中医学术,造就国医人才。

治学思想

萧老调理慢性病症,特别注重五志七倩。

故处方中多加入合欢花、橘络等,调其情志,舒其郁结。其忧思过甚者,则投香附;其善恐易惊者,则又使用镇定之剂,如磁石、茯神等。

萧老治虚损防其过中,治痨除着眼于肺肾外,更重于脾。

他说:得谷者昌,若致土败,虽卢扁复生,亦难为力矣。

故补脾则党参、白术、山药、莲肉,运中则扁豆、苡仁纳谷不甘则谷麦芽。其中须酸甘益胃者则投石斛、麦冬、金樱子等等。

萧老虽不谈运气,却颇重视季节用药。

如暑天家中常备六一散,若有伤寒迹象,或头晕,或不汗出,用之颇效。

若见心烦欲呕,常加藿香叶,开水冲泡,待凉饮,沁浸心脾,若有心烦、心悸,加用殊砂,小便黄加鲜荷叶。

萧老注重预防,说过早在《易经》中已有预防思想。(查《周易·下经》: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他常说:若要小儿安,须得三分饥与寒。又说小儿之疾,常是痰热作祟,小儿停食常见,防止过饱很是重要。一般人皆知防小儿受凉,因之穿着过厚。

而小儿喜动,汗出之后脱衣更易受凉。且穿着愈厚,反而愈不胜风寒,全无抗力,动辄伤风感冒。徐氏《慎疾刍言》有小儿之疾,热与痰二端而已句,与萧老所谈颇近。

萧老对风寒感冒喜用苏叶、葱白、豆豉(葱,山东者佳,豆豉,四川者佳)之类,检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下:不能知医之高下,药之当否,不敢以身尝试,则莫若择平易轻浅,有益无损之方,以备酌用,小误亦无害,对病有奇功,此则不止于中医(指中等的医生)矣。

如偶感风寒,则用葱白苏叶汤取微汗;偶伤饮食,则用山楂、麦芽等汤消食;偶感暑气,则用六一散广藿香汤清暑;偶伤风热,则用灯心竹叶汤清火;偶患腹泻,则用陈茶佛手汤和肠胃。

具体用药请遵医嘱!本文摘自《名老中医之路》。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