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故事丨​蹇丰《大山 · 远方》:拜师何海霞

 luzhoutj 2022-03-26

1985年4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为了大力宣传被评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的张家界,计划邀请当时最负盛名的画家到张家界写生、作画,借以宣传张家界,提升张家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于是就邀请了当时已77岁高龄的何海霞到湖南,创作一批表现张家界风光的巨幅山水画。

减笔写湘西 55×68cm 1985年

何海霞在长沙住蓉园,省委、省政府的接待宾馆。一直爱好画画的张志君在这个时候体现出优势来,被领导派去给何海霞当助手,全程陪同何海霞在湘期间的一切活动。就这样,两个人的艺术生命有了交结。

张志君在何海霞那里学到的第一个本领是“放电影”。初见何海霞,张志君有些怯怕和距离感,热络后,他又发现了何海霞另外一个怪癖,就是老爱打盹儿。吃饭打盹儿,画画打盹儿,说话也打盹儿。爱观察又好奇的张志君最终忍不住自己心里的猫爪,把这一疑问抛向了何海霞。何海霞对他说,这是在放电影,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回放,把经历过的生活、看过的山水在脑海中一张张地重新过一遍。他一边打盹儿画画,一边带着张志君到处写生。长沙周边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湘江边都跑遍了。

雨中过湘西 90×48cm 20世纪80年代

张志君只画过油画,对国画写生懵懂无知,看着何老总不按照写生对象画,喜欢东拼西凑,根本“不成章法”,画的景物似曾相识,又不完全对得上号,透视习惯跟西画就更加是两码事。怎么这样教写生?张志君以为何海霞怕是要误人子弟咯。后来何海霞告诉他,国画写生不要完全照搬,要心领神会,讲究的是“取舍留神”,至于具体的“形”和“景”,可以移花接木,自由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作。至此张志君才知道,何海霞“打盹儿、放电影”的习惯是这么来的。张志君后面画画虽然不“打盹儿”,但“放电影”的习惯却从没间断过。看过的山,走过的路,牧过的牛,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脑子里回放。所以,他画画基本不打草稿,胸中丘壑运于股掌之上,方寸之间也能画出丈二的大画。

桃花源 27×24cm 1993年

张志君从何海霞那里得到的第二个好处,是患难与共的交情。5月底,他们正式出发,去这次何海霞来湖南的主题——张家界。先顺路到了桃花源——这个文人画家心目中的圣地。何海霞事先准备了一张画送管理处,画中意境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到了桃花源以后,写生、题词、喝擂茶、观溪流、钻秦人洞……还与年轻人一同坐在石板桥上谈艺术、聊创作,何海霞很开心,似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感。

住了一晚,队伍继续向张家界开拔。游宝峰湖、金边溪、索溪峪、十里画廊,住专家村,然后前往永顺县的不二门,在永顺县城住下,第二天准备前往猛洞河。

湘西不二门 90×180cm 1985年

6月4日,何海霞起得很早,县委安排的引路车还没到,写生队伍就提前出发了。一路翻山越岭,最险要的道路都顺利过去了,张志君心想应该就一路平安了。没曾想,下一秒灾祸就突然降临。为紧急避让一位担着水横穿马路的老人,他们的车与一辆黄河牌大客车猛烈相撞,造成司机当场死亡。何海霞与张志君坐在一起,有些神志不清。何老太太同行,坐在他们后面,受了很严重的伤,后来检查左肩、右腿粉碎性骨折。张志君与随行人员将何老太太抬下,周边众乡民们也过来帮忙,才将车上的伤员安顿好。这时才有人提醒张志君说腿流了很多血,往下一看,小腿上划了很长一道口子,都见了骨头,顿时觉得晕乎乎的,身子发软。

湘西索溪峪 96×60cm 1985年

何老太太受伤严重,何海霞一连在长沙住了好几个月。他自己也受了很大的惊吓,休息了一个多月情绪才得到恢复。张志君却因祸得福,可以与何海霞长久相处。何海霞画画、写生都带他在身边,还给他布置作业,教导他画画。何海霞白天去医院探望爱人,回来后,或者看看电视、喝喝茶、在蓉园里转转,其余的时间都画画。他一旦开始画画,很容易就进入了创作状态,行笔既有力度,又很快速,常常是没两天,张志君就用他画好的作品把他住房边上的过道挂满了,几天又换新一次。张志君在旁边打下手,忙得手忙脚乱,好不容易闲一会儿,他又给张志君布置作业。

江山如画 48×84cm 1985年

何海霞看见小张画画总是很拘谨,构图和取舍放不开,就拿着张志君的一幅画对他说,你能不能画得更自由、更豪放一点?想象力更丰富一点?张志君按照何老的指点重新画了一张,何老看了后说:“嗯,有点进步,孺子可教。”

有一次,何海霞拿出一张弟子庄小雷关于凤凰的写生稿,对他说:“我们根据这个写生稿,每人同时画一幅作品,看看会有什么不同。”两个人画完后一看,张志君根据自己的想象,做了一些合理的处理,增加了如黛远山,画面空灵飘逸,何老看了后很满意,还赞扬了一番,这个不记名的弟子还算有些悟性。何海霞则画得更简练概括,笔力通神。后来这幅画张志君题名为《凤凰小景》参加省直书画展,获得了一等奖。

猛洞河上 60×96cm 80年代

何海霞在长沙创作了大大小小百余张书画作品,因为不断有领导或医护、服务人员来看他,每次他都要以作品相赠,到最后要离开长沙回北京的那会,除了带回十多张(如后来曾多次发表的《宝峰湖》、《江山如画》、《妙景生天趣,长潭起卧龙》、《画友之乡凤凰县》(为他的好友黄永玉先生所作)、《高山觅句图》、《湘西山水》、《简笔写湘西》、《群峰苍翠映田田》、《山城月色夜归人》、《猛洞河上》等,其他的画要么给了省里,要么送了人,甚至还有不少“画债”未还清。何海霞对张志君说:“我在湖南画的画,都可以办一个大展览咯!”长沙就成了除北京、西安拥有何老画作最多的城市。其中最大的一幅丈八巨制《万石笋立, 峰秀入天》正是描写张家界的风景,陈列在毛主席当年在九所的会见厅。

山城月色夜归人 52×68cm 20世纪80年代

画这张画前,何海霞琢磨了很久。一天上午,何海霞于沉思间忽然兴奋提笔,当时没有大的画案,张志君把一丈八的画纸拿出来,案台根本放不下。何海霞边画,张志君帮着卷画纸,上下扯动,不停地画。毛笔在他手指间洒脱的转动,变换流畅的中锋韵律,娴熟独特、层次丰富的墨色表现,让张志君大受启发。何海霞说,中锋行笔更有力度,墨生五色,先将墨色画够,再润色于墨中,要锻炼小笔画大画,大笔画小画,练就绘画的掌控能力,以达到随心所欲,炉火纯青的境界。最后,两人将画好的画摊在地上,他稍做修改,整幅画气势磅礴,气韵流畅。因画在何海霞心中,他无须看前面画得如何,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这也对张志君触动非常大,后来张志君自己创作成名作《罗霄山韵》、《三峡晓色》时受场地条件所限,就借用了何海霞的这一创作方法。另外何海霞还画了一张丈二对开的《荷花图》陈列在蓉园会议厅。

万峰笋立 61×97cm 1987年

跟着何海霞的这段修行,不仅把张志君从油画引进了国画的大门,还目睹了一个真正大师写生、用墨、用笔、构图等创作的全过程,学到了一些大师绘画的经验心得和习惯技巧,以及更高层次的美学观。这成为张志君奠定扎实功底的基础,也为他打开了一座艺术的宝库,让他以后得以在其中任意索取,成就自我。这段经历对于张志君的艺术生涯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年,国家副主席王震访问日本,点名要何海霞作为名誉顾问一同前往。在日本,何海霞赠予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一幅《苍龙碧海》,中曾根康弘则回赠了一幅《富士山》。

苍龙碧海 138×68cm 1985年

在日本时,何海霞还收到其恩师张大千最后一幅画《墨荷》,落款上写了何海霞的名字。字里行间流露着张大千对何海霞这位大风堂首席弟子的赞誉。此画由台湾辗转日本再到何海霞手中,费尽波折,可谓弥足珍贵。

王震副主席出访日本带的礼品瓷豆青注桨刻花天球瓶、菠萝瓶是由湖南醴陵群力瓷厂生产的。出访回国后,何海霞提出专门去参观群力瓷厂,并现场画了一个简笔山水花瓶,烧出来效果好极了。张志君看到何海霞无论在哪种材质上创作都是顺手拈来,佩服得五体投地。

群峰苍翠映田田 77×47cm 20世纪80年代

回国后,何海霞又到了长沙,特意找到张志君,叫他把习作都拿过来看一下。他认真地看完了所有的习作,然后对张志君说:“明天中午到你家里吃个饭。”张志君很奇怪,老先生从来没到过他家里,他也不敢邀请老先生到家里去吃饭。他还在心里想,要是老先生想吃什么,可以自己在宾馆请他。但既然老先生这么要求,他也只好叫上爱人一起去准备。第二天中午,77岁的老先生爬了五层楼梯,到了张志君简陋的家中。何海霞一踏进门,就惊叹了一声“很豪华啊!要脱鞋么?”原来,张志君没有钱买地毯,就自己用涂料在地板上绘制了一些图案,很像地毯,两室一厅的房子,装扮得“富丽堂皇”。家具也自己设计,把艺术和实用进行了巧妙地结合。后来还有一家杂志专门报道了他的这套家居设计。

天设图画 69×139cm 1986年

把艺术融于生活,估计也是张志君这么痴爱画画的原因之一吧。老先生进门坐了一会儿,就问张志君家里有没有酒。老先生从来不喝酒,今天突然来的兴致让张志君一阵奇怪。没有专门准备好酒,却正好他家里有一罐乡里送来的米酒,就帮老先生倒了一小杯。何海霞端着酒杯,郑重地对张志君说:“今天到你家里来,没有别的事,就是想在这里正式收你为徒。”张志君一听,福至心灵,膝盖一软,噗通一声就跪了下来,给老师行了大礼。老先生赶紧拉起张志君,说现在不是旧社会,不兴这一套了。老先生本来说收张志君为关门弟子,张志君就劝他不要把门关了,还是做为入室弟子好了。

雾锁青岩山 40×60cm 20世纪80年代

虽然早有师徒之实,但是真正拜入门下,还是老师主动提出,这对于张志君来说,还是有些超出了他的奢望,这是他从来不敢想的事情。何海霞收他为弟子,一是看出他的勤奋、执着,二是看在他的悟性,跟了他这么短的时间,一幅一幅习作看下来,居然有模有样。再加上他自己的经历与张志君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所以才动了爱才收徒之心。何海霞对张志君说,你人很聪明,悟性很高,学得很快,画得也很好,但还是要踏实去做。艺术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长期的积累,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何海霞还告诫他:“学我,不能学我现在,要学我过去,从传统学起,学范宽,学李唐,学’四王’,学石涛,学八大,学张大千,学吴昌硕、黄宾虹。今后要创新,逐渐画出个人面貌,最后要从画法上忘掉我!”又说:“山人笔墨以笔为宗,和尚笔墨以墨为法,你把他们学好了,你的笔墨功夫就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张志君把老师的这些话都记在了心里,也按着老师给他规划的路径前行。

何海霞回北京以后,张志君一直坚持山水画创作。张志君只要有机会,就会亲自带着画作到北京去看望老师,请老师指点。实在没时间去北京,就把习作寄过去让老师评阅。1987年,张志君以一张山水小品《凤凰小景》参加省直书画比赛,受到评委们的一致推崇,被评为了一等奖,实现了自己绘画作品在正式展厅展出的梦想。

画友之乡凤凰县 68×45cm 20世纪80年代

何海霞的绘画强调方法论,正像黄永玉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鬼手何海霞》里说的那样,何海霞会200多种树木岩石的画法。其实他不仅山水画得好,人物、花鸟也很精妙。著名画家潘洁兹称他是全能冠军。但他自己并不满足,仙逝前仍不无遗憾,说没有画够。周韶华先生评价何海霞说:“何老一生宠辱不惊,灵根清净,和气天真。从不枉生烦恼,超然无争自固气,大度容人不独尊。惟独醉心于纸上翰墨,彩笔缥缈,纵横于山水之间,朝披夕揽。真是大刀阔斧,壮夫驰骋亦英豪。'有其德,无其位,君子安之’,若论艺术成就和真功夫,堪称20世纪中国画坛当之无愧的巨匠。海霞老虽然走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关系的淡化,伟大的艺术生命将会不朽,作品会更加显出自身的价值,作品必定会与中国美术史同延续,后人会公正地给他以应有的文化定位。”越全面了解何海霞,张志君越怀念老师教授他的情景,他常常摩挲何海霞留给他的课徒手迹,墨色仍新,仿如昨日。老师的赞扬与肯定更像是一种鞭策,让他不敢懈怠,丹青日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