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的孩子都是“骗”出来的,让孩子变傻变笨的这些“大实话”,千万别说了

 木易斋 2022-03-26

图片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用到骗:
“哎呀,超市关门了,买不了糖了”
“吃这个牙齿会掉光光的”
“不礼貌的小朋友是没人喜欢的”

这些骗小孩的话,生活中大家肯定没少说,有的更是张口就来,将“骗”当做了教育的手段。

虽然不提倡,但有时候,在教育孩子时,“骗”也可以成为一种有效方法。我在生活中就也经常“骗”孩子:
“这次你弹得太好了,比上次流畅很多,妈妈都快陶醉了”
“哇,你竟然扔进去一个球,太厉害了,妈妈练半天也没进一个”

不过我说的骗更像是一种“放大镜”,去看见和放大孩子的长处和潜力,期待孩子将来变得更好。

01

“骗”有时也有大能量

我给大家讲个我身边真实的故事:

我表妹,老朋友都知道CC的欢欢小姨,大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然后去了英国读研,之后又去美国继续读。

她很小就开始学习美术,她的专业之路,毫不夸张就是被她爸,也就是我叔叔彩虹屁一路夸出来的。

小时候,欢欢小姨刚表现出画画的兴趣,她花了一幅画,一个站牌、一个沙发、一个人歪着坐在沙发上,两条腿瘫的笔直。

我叔叔看的老泪纵横:

“几个元素就展示出了我当时正在做广告牌,每天累的要死要活,回家就在沙发上一瘫。

画风虽然非常稚嫩,但这孩子肯定是有天赋的,寥寥数笔,就画的这么传神,这画面都是她自己悟出来的。”

他就像发现了一枚闪闪升起的艺术之星般,连吹彩虹屁。

说孩子你太有画画天赋啦!

上面这个故事,我叔叔讲了几十年,讲给过所有人听。

而且,他也从不吝啬在他人面前夸赞孩子,那个广告牌旁沙发里颓废老爸的故事,我们家族每一个人都倒背如流。

欢欢小姨自然是备受鼓舞,画画更积极。

后来中途也有坎坷,尤其是临高考那些日子,甚至也有自我怀疑,但每次叔叔都是:

“怎么可能,爸爸觉得你超级有画画的天赋,你的画一般人都看不懂,但爸爸能看出你有自己的风格。”

叔叔精湛的演技,一次又一次打消了她的顾虑。

高考时八大美院都报了名,7个都落了选也没放弃,最后被央美录取了。

CC欢欢小姨一路在父亲的“哄骗”中,在画画的这条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如果叔叔从一开始就说大实话“你这画得确实啥也不像”,估计欢欢小姨也不会对画画生出如此浓厚的热爱。
而这种一路彩虹屁的教育模式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期待效应”
什么是“期待效应”?
在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他俩可是世界级大骗子。
有一次他俩到学校随机挑选了十几个孩子,并对校长和老师说这些孩子天赋异禀,是难得的天才。
还强调要对孩子们保密,不要过多关注,以免被发现。
等过了八个月后,当他们再次来到学校,发现这些孩子全都进步明显,且性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也喜欢和人打交道。
这是因为老师们收到了他们的暗示,对这些孩子抱有更高的期待,通过语言、态度、表情等各种方式将期待传达给孩子,孩子在受到期待后也给予积极回馈。
慢慢的,期待变成了现实,孩子们真的在向着天才改变。
这项实验就是后来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期待效应”
这场实验证明了,当他人对个体某一方面有所期待时,个体会为了不辜负他人的期待,而更加发奋努力,从而达到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效果。尤其是孩童时期。
也就是说,父母期待孩子长成什么样,并持续把孩子当成期待的人去对待,孩子便会向着那个期待越来越好。
02
为什么“骗”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其实,我们的“骗”(期待)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可以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努力。
古语有云,“求上而得中,求中而得下,求下而一无所得。”
没有天生就有亮眼表现的娃,他们最初有的可能只是一点点不同,后来经过父母(或其他人)的发现、引导、鼓励、培养,才将这一点点不同,成为了自己最大的闪光点。
我们要做的,是给最初的星星之火添柴加薪,助它成为燎原之势;而不是因为它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无视它、甚至掐灭它。
心理学上将人的行为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定为、装为、变为。
首先“定为”是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父母把孩子定义为了什么样的人。
比如,一个脾气特别倔强的孩子,在有些父母眼里,就是一个“意志力坚定的孩子”,而在另一些父母眼里,就是一个“不服管教的刺头孩子”。
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把孩子当做什么样的人来对待。
因为父母的评价是孩子认识自我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窗口,孩子们在确定个人发展过程中,会天然地从父母这种“过来人”身上获取参照信息。
因此,父母的期待就成了孩子早期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影响源。
倔强这个特质,父母认为好,那孩子就会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他就会为了成为一个意志坚定的孩子而努力,也会更自信、阳光,更愿意变好。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顽劣的,那孩子多半也会自暴自弃,变得不那么好,甚至自己都讨厌这个拧巴的自己。
发明家爱迪生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小时候特别喜欢拆东西,就连老师都忍不住控诉“让孩子改改这个毛病吧”!
但爱迪生的妈妈不以为然,她觉得这是孩子的爱好,更是孩子与众不同的优点。
也正是在妈妈不断地鼓励下,爱迪生才成为了对人类贡献非常大的发明家。
然后是装为。
孩子不断接受父母的“定为”信息,似懂非懂的他们会奔着父母的期待去行动。
我小时候就是总被夸是我们这个胡同数学最好的孩子,在碰到比较难的题时,其实我有时也懒得去算,但一想到“我可是胡同大小孩子中数学最好的人”就不自觉的想要争一口气,非算出不可。
当我越来越投入这种状态,收获的肯定也就越来越多,大家都在说“这孩子最喜欢解数学题了”。
当孩子时时都能听到同一种肯定,比如“我就说他特别有主见吧、我就说他特别爱干净吧。”
这种肯定越多,孩子的劲头儿就越足,即使不是真的,假装一下也是可以的嘛。
最后变为,孩子装着装着就慢慢形成一种行为习惯。
比如CC欢欢姨,一路走来,就认定了,自己是个蛮有绘画天赋的孩子,而我,一路走来,就认定,自己是个蛮有数学天赋的孩子。
这是学习层面。性格以及行为,也是一样。
有些人被夸爱干净,长大也就变成了一个特别爱干净的大人;有人被夸特别包容,长大也就变成了一个不爱计较的包容性子。
因为习惯,他就觉得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人,这种就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
他就真的变成父母期待中的人了。

03
期待也要讲究方法和度
人都是具有向上性,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好。
父母传达期待的方式也很重要,高期待不等同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如果是这种期待,我们还是要控制下自己对孩子成功的渴望。
因为过高的期待会带给孩子压力,无形中给孩子很多压迫感和焦虑感。

“我必须这样,不这样就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了”。

我们的期待应该作为孩子向好发展的指路灯,而不是将孩子逼上悬崖,让孩子必须按着这个路走,不然就将他摔得粉碎。
我们的期待需要做到这两点:
1)应该是基于现实的,是孩子目前跳一跳就能触到的高度,而不是一步登天那样的终极梦想。
 “你真的很擅长做这种数学题啊/真的很擅长背诗啊”,而不是“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考一百分”。
最近又找到CC的一个可以放大的点,野路子轮滑自学了几年,学校社团选拔,被老师放到前面做示范,我们就可以“骗”她——你真的是个擅长轮滑的孩子呀!
图片
2)应该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想象中的好形象为中心。
不能咱想啥,就强行输入,而是基于孩子的特点,先发现兴趣,再放大能力。
按照孩子的能力/性格去发展期待,而不是让孩子按着父母的期待去发展不擅长的能力/相背离的性格。
只要父母愿意,再差的孩子也能找到闪光点,需要在养育过程中仔细观察和感觉。
当你看到的都是孩子身上的光芒,那孩子一定会从我们的目光中看到闪闪发光的自己,孩子也一定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3)父母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放大优点
期待也不是光动嘴就可以。
在孩子发展好的时候,去认可他,鼓励孩子可以做得更好。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去帮助支持他,这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信任。
我们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期待,也要接受孩子的局限性。
在孩子不足的、做不到的方面或时候,接得住孩子,接纳他做不好的时刻。
在孩子人生中重要的节点上,父母是支持还是打压,这可能会使孩子拥有不同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