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孩子会有空心病?

 遇见三山 2022-03-26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6年11月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徐凯文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 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看不到希望,终日重复没有结果,生活迷茫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这些孩子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即必须要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这些问题,难道不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吗?

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吃饱饭以后的问题”,我们毕竟不是动物,除了本能欲望,总要思考一些看似“无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存在了千百年,未来也将继续存在下去,生而为人,这些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探讨这些问题的空间和机会,孩子们不被允许探讨这些问题,无论是在家庭或学校。

从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他们被要求听话,乖,懂事,在幼儿园要坐得笔直端正,要拿小红花,要让老师和家长省心,从小学开始,他们被问得最多的是考得怎么样?作业完成了吗?你看看人家......

然后是高考,填志愿,一般会被要求填一个好找工作的学校和志愿,毕业了最好找一个体面轻松薪水高的工作,然后被催婚,催娃,催二胎,催三胎.....

有多少孩子有机会跟老师或家长能够展开关于人生意义的话题?

有多少家长和老师能够有耐心有热情聆听孩子们跟功课和成绩无关的谈话?

有多少家长和老师能接得住孩子的这些问题?

孩子犯的错都是小错,大人犯的错才是大错。

当孩子们被贴上空心病的标签时,我想先聊聊成人的空心病,大人们还好吗?他们的价值观如何?他们觉得人生有意义吗?

正在刷短视频的大人们,一年到头几乎不怎么阅读的大人们,在各种补习班的路上疲于奔命的大人们,他们觉得迷茫吗?

他们觉得疲惫孤独身体被掏空想躺平吗?

有多少老师和家长自己思考过人生意义,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些问题?

有多少人在做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并为之骄傲充满成就感?

我们用什么来对抗空心?

我们是没有心?还是心不在家?还是已经麻木?

我这篇文章配图都是黄宾虹先生的花鸟画作,他一直画到九十多岁,直到失明还在画,他为什么不空心?热情来自哪里?

梵高去世的前一天,还在画画,齐白石一生除了感冒生病,每天都没停下画画,他们为什么不空心?不疲惫迷茫?

差点疯了还继续作画的青藤山人徐渭,生了两个孩子,三十岁以后还想着远赴日本留学,回国闹革命为女人争取受教育权的秋瑾,他们为什么不空心不躺平?

因为父亲在电影院工作,我们看了很多电影,所以小时候我们家经常玩一个游戏,所以全家人玩电影名字接龙,比如要说含成语,含动物或人名,字数四个字的电影名字,什么《虎口脱险》《英雄虎胆》,还有含数字的电影名字《四渡赤水》《三岔口》《瞧这一家子》,或者比谁能说出来字数最多的电影名字,《一江春水向东流》《列宁在一九一九》《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现在想起这些,就好像看见那些夏天的夜晚,全家人在阳台乘凉,吃着西瓜,想着电影名字,充满了欢笑......

记得我们家的餐桌上永远充满了欢乐,父母喜欢分享他们单位上发生的好玩的事情,我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我们从小就觉得没什么不可以跟大人们分享的,所以回家也喜欢急着说学校里的事情,大人们总是充满了好奇,跟我们一起惊讶一起大笑,当然也被问成绩,但好像次数不多,我现在能想起来的都是好玩的事情:

开学了父亲帮我们包新书写书名,春游帮我们做风筝,母亲帮我们准备压缩饼干和军用水壶;那会儿我们没有冰箱,西瓜买回来放在大水池里泡着;没有洗衣机,全靠妈妈一双手和一块搓衣板;没有电脑没有游戏机,我读初中后家里有个黑白电视机,我们玩得最多的是一家人下象棋围棋陆战棋跳跳棋,输了的会耍赖,赢了的人得意洋洋;我们没有什么绘本读,家里订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我在那里认识了莫奈的《日出》,也看大人的书,看父亲订的《中篇小说选刊》《收获》,还上小学的我囫囵吞枣读路遥《平凡的世界》,池莉的《一地鸡毛》,还偷偷去书摊租书,看梁羽生和金庸;

每天都在疯玩,长大了知道去新华书店,去图书馆找书看,读歌德读罗曼罗兰张爱玲徐志摩舒婷北岛顾城,参加工作了读《曾国藩》《第二性》《数字化生存》《野火集》,也订了很多年的《红楼梦学刊》,悄悄地做作家梦,下班后看书,听歌,周末旅行,晚上在灯下给报社投稿,收到稿费汇款单就是最高兴的日子,那时身边好像没有听说什么空心病,也没人说躺平,尤其是年轻人。

我们几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经常聚会喝酒,也行酒令,说诗词,有人说“花间一壶酒”,我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人唏嘘不已,因为刚失恋,但也接“泪飞顿作倾盆雨”,然后有人接“雨打梨花深闭门”......这样一杯一杯,一句一句,时光就这样溜走,真是“诗酒趁年华”,那些一起喝酒吟诗的小伙伴们,如今都风流云散了。

荣格说所有的疾病都是神迹,都是对人们健康的温柔提醒,空心病会导向抑郁,甚至自杀,但也是一种对我们社会的警示,父母的问题往往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因为孩子会默默承担所有,空心病是孩子们为整个成人社会的价值观缺陷空虚而承担的痛苦,他们更脆弱更敏感,所以还会生病,大人们已经麻木到不觉得自己有病了。

在我的九型人格课堂,每次讲到3号成功者人格,都是学员人数最多的,但生命本来是丰富的,人性是浩瀚的,所以才有9种人格特质,而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那些不是3号人格的人,无论真心或被期待被驱使,成为了那个追求成功的3号,直到入戏太深,以为自己本来就是3号,但一个没有活出真我的人,是不会快乐的,所以现在抑郁症越来越多,因为能够活出自己的人太少了,甚至能够认识自我、找到自我的人都不多,又谈什么真正的成功呢?谈什么生命的喜悦?

我不敢说自己有药方,但我想,如果每个父母子女之间的对话能够更丰富一点,如果从小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够被大人们看见并鼓励支持,如果每个家庭的餐桌上能够充满欢乐而不是说教,如果大人们能够更多一些与孩子们的游戏玩耍时间,也许会是疗愈的开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