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下杭笔记

 福州市图书馆15 2022-03-26

图片

图片

上下杭笔记

 危砖黄 / 笔记

一、闽剧中的上下杭

    《贻顺哥烛蒂》

    八年尚忆钗头凤,今夕欣看烛蒂哥。

    宜喜宜悲情似海,轻愁微笑漾春波。

    这是老舍先生1962年观闽剧《贻顺哥烛蒂》时写的诗。

    经典闽剧《贻顺哥烛蒂》是一部传统讽刺喜剧。据考证,福州确有贻顺哥其人,他的原型是清末福州南台石狮兜(今延平路南端与河下交界处)丝线店老板。

    《贻顺哥烛蒂》讲的是,家住上下杭的水手陈春生,娶了一大户人家的婢女林春香为妻,小两口恩恩爱爱。有一次春生出海远航,船遇台风沉没,消息传来,大家都认为春生已经葬身大海,春香悲痛欲绝,春生父陈友德病情加重。丝线店老板马贻顺,吝啬成性,中年未娶,他早慕春生妻林春香貌美,又知她善持家计,能写会算。春香“新寡”,马贻顺趁她家中困难之时,暗中以高利贷谋娶,让街坊道士婶牵线搭桥。春生父陈友德误认为马贻顺有恩于已,反逼春香改嫁马家。春香无奈应婚,但要马贻顺答应她三个条件,其一便是:如前夫生还,仍回陈家,贻顺不得刁难,否则,宁死不嫁。

    话说春生覆舟遇救,10年后回到福州,路过丝线店,巧遇春香,得悉其改嫁原由,深感春香孝道,愿出重金让贻顺另娶,接回春香。但贻顺不肯履约。于是,前后夫对簿海防厅衙门公堂。审判官王绍兰试探春香自己的主张,春香答:“前夫有情,后夫有义。”第二天,刚上公堂,春香却已自缢身亡,公堂之上,王绍兰提出,人既死,谁要“尸体”谁抬走。陈春生重情,抢先表示愿领“尸”,马贻顺算计一番丧葬花费,表示愿意让给春生,两人签字画押。最终,春生去领尸,这时春香却突然站了起来。另一边,马贻顺打开罗帕包裹的“银元”一看,竟是半截烛蒂(蜡烛头),遂瘫倒在地。

    “贻顺哥烛蒂”在福州话中混合了“吝啬、算计、到头一场空”多重含义,福州人对贻顺哥,虽极力嘲笑,终不十分厌恶,取笑之中又隐含着些许同情。

    “贻顺哥烛蒂”的故事,歌颂了人间情义和夫妻恩爱,讽刺了见利忘义和吝啬鬼。故事发生在上下杭,人物也生活在上下杭。我们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上下杭所具有的鲜明的商业社会特点。故事里的情、义、利的冲突与关联,体现了商业观念与传统伦理的碰撞与融合,《贻顺哥烛蒂》可以说是上下杭地区社会风情、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的形象说明书。

    除了《贻顺哥烛蒂》,题材与上下杭有关联的闽剧还有《红裙记》(又名《达官弟卖饼》)和《拣茶记》。

    《红裙记》

    《红裙记》取材于清代上下杭周边“三保街”王达官卖饼的真人真事,故事的主人公达官俤,其祖屋就坐落在上下杭的龙岭顶。

图片

    《红裙记》讲的是,福州书生王成龙,嗜赌成性。一日,他将妻子柳氏娘家陪嫁的一条红裙当做赌资输掉,便投水闽江,幸被陕西商人许希和救起,并带回长安。柳氏以为丈夫已死,哀痛守节,抚养孤儿。13年后,其子王达官长大,每日上街在“三保”一带卖饼,分担母忧。

    话说王成龙在长安已入赘许家,13年后来福州经商。在吴二伯船行,偶遇王达官卖饼,知其为亲生骨肉,不胜感慨。达官为谢王成龙赠银,于“亡父忌日”在家款待这位陕商。王成龙来到龙岭顶故宅,物是人不非,百感交集。思虑再三,他以房契一张,白银千两,红裙一条,留与柳氏母子作为“补偿”,一走了之。知悉实情的柳氏母子,匆匆赶到江边,挥泪跪求,希望夫妻父子能够团圆。王成龙自知前番有负于妻,此番不可再负现妻,还是离开了。

    《红裙记》富有浓烈的市井平民气息,质朴鲜活地反映了福州普通市民的家长里短、人间悲喜和当时上下杭地区的生活情景。

    《拣茶记》

    清末,铸鼎环(今学军路西段)有家打铁店,李登官负责打铁,妻子阮氏拉风箱、照料家务,生活还算甜蜜。但李登官却染上了毒瘾,并关掉打铁店,到鸦片馆当了个小伙计,只为能抽到鸦片。

    为了生活,阮氏只得去仓山某茶行拣茶。一日,长乐米商王邦栋在中亭街偶遇下工回来的阮氏,被阮氏美貌吸引,尾随她一直到茶亭,眼见她拐入一条小巷消失了,心中怅然。王邦栋就到附近的鸦片馆打听,结果与馆内伙计李登官撞个正着。李登官见这个单身老板爱上了自己的妻子,顿时产生一个歪主意。他假说阮氏丧夫独处,主动当起媒人来。他的黄粱美梦是,卖妻得银子抽鸦片,再半路抢回妻子。

    谁知阮氏见王老板既富裕又仁义,一见面就倾心相待,王老板还把家中的钱柜锁匙交给她。阮氏将李、王二人一比较,决定假戏真做。遂与王老板约好时间,悄悄地从水部尼姑道搭船回长乐。李登官赔了夫人又折兵,恼羞成怒,带了十几个鸦片鬼赶到长乐。此时阮氏正在和王老板拜天地。有人传话进去,但阮氏拒见前夫。有人问李登官:“你是何人,来此地撒野?”他尴尬地说:“我……我……是新人的哥哥。”知底细的人奚落道:“哦,卖嬷做大舅呀!”

    嬷,福州方言指老婆。卖嬷做大舅,成为一句福州熟语,用来嘲笑以不正当手段获利,反遭羞辱的人和事。

    这三部闽剧,都不同程度地歌颂了上下杭女子的贤惠。

图片

二、商贸潮涌上下杭

    试向风前唱竹枝,榕城何处最相思?

    城南十里台江路,断尽客肠知不知。

    路逢过雨长新潮,移泊三通旧板桥。

    好是夜阑人语静,一江明月万枝箫。

    送客江头酒一樽,尚书庙口日黄昏。

    莫嫌残酒污襟上,留取他年认旧痕。

    越王台下陈水嬉,越王台上雨如丝。

    江楼十里珠帘卷,谁是三生杜牧之?

    这是清人郑开禧的《南台竹枝词》四首,诗中写到的三通桥和尚书庙,如今已经是上下杭的标志性建筑了。

    上下杭(也称“双杭”),以上杭路和下杭路为主干,三捷河(又称星安河)和潭尾街、隆平路、延平路等交错其间,从小桥头(“小桥”古时为“沙合桥”)到大庙路(大庙山西麓,今白马南路大庙山以南段)之间,已经成为一片以商贸繁荣而声名远播的历史文化街区。

    上下杭自其形成之始就拥有地理位置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城市变迁、历史积淀和海洋文明、时代风云相际会,造就了上下杭显著的商贸特质。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这是唐末诗人翁承瓒在福州留下的诗句,诗题为《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是翁承瓒奉朝廷之命完成册封王审知的任务后,在台江新丰市堤码头,出席饯别宴时所作。诗题中的“甲子岁”,就是公元904年。诗题中出现“榕城”二字,说明在唐代福州就被人称为“榕城”了。

    据考证,唐代新丰市堤(又称新市堤)所处的位置就在大庙山东南、潭尾街一带,潭尾街在下杭路和三捷河之间,差不多与下杭路平行。

    北宋时,闽江水在大庙山南边冲积出两道沙痕,涨潮时人们走上痕,退潮时人们走下痕。随着沙痕逐渐变成陆地,河畔、汊边形成新的码头,可停靠更多船只,水路航运更加方便起来,渐渐地人们口中的“上痕”“下痕”就成了“上航”“下航”。因为谐音,“航”衍化成了“杭”。船来船往,货物交汇,商人、杂役和居民增多,繁华的街市逐渐形成。

图片

    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这加速了上下杭作为货物集散地和商贸中心的繁荣,各地商帮纷纷在这里建立会馆、商行。清末民初,上下杭地区已经是厂子和商店林立,富商的宅院、祠堂和会馆、洋行一家挨着一家,并且拥有各种业态,大量货物在这里中转、批发。

    鼎盛时期,上杭路拥有钱庄、纱布、颜料、中药材、茶叶、糖类、海纸、南北京果等店铺80多家,下杭路拥有银行、钱庄、商行、货栈、囤仓等130多家。

    其中,下杭路是闽江以南“下四府”商人进入省会的居留地,建有兴安会馆(莆田、仙游)、南郡会馆(泉州、漳州),张真君祖殿斜对面的硋埕里建有永德会馆,福建银行(前身为福建官银号)办事处、蔡大生鞭炮行、咸康国药行、生顺茶栈、德发京果行等,也都在下杭路。上杭路有福州商务总会(魁星楼,又叫八角亭)、建郡会馆、浦城会馆、寿宁会馆等。延平路较著名的有泰生行、裕来昌进出口商行、德昌京果行、达尝堂新药行等。

    许多巨商名贾和实业家从这里崛起,如金融业张秋舫、进出口业罗金城、茶业欧阳康、纱布业黄恒盛、国药业徐建禧、海纸业曾文乾、土特产业蔡友兰等。民国时期福州有罗(罗金城、罗勉侯父子)、尤(尤恒盛家族)、刘(电光刘)、黄(黄瞻鳌、黄瞻鸿兄弟)四大富豪,其中有三家(罗、尤、黄)在上下杭活动。

   上下杭的传统店宅基本上是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模式,沿街店铺多采用“三落透后”的建造方式,集商贸、仓储、居住一体。临水而居的店宅特别受到青睐,张真君祖殿前三捷河的“潮水两头涨”(从前,闽江潮水从三捷河两端向张真君祖殿前河段汇聚,形成汇潮现象),被商贾们视为发财、聚财的象征。各商帮还在真君祖殿成立“商事研究所”,各帮商务大事,如调整价格、发行“台伏票”、清底等,都在这里“平衡”和商讨。流经这里的内河,不仅具有商业的优势,还是沿岸居民生活的乐园。

    随着商贸的发达,餐饮、住宿和娱乐服务业也蓬勃发展。仅在中平路上,知名的酒楼、饭庄就有福聚楼、广裕楼、嘉宾楼、浣花庄等,小桥头下杭路口有聚英楼菜馆。小吃方面,著名者如聚记老铺肉燕、龙岭顶蔡五五炒粉、马祖道唯我鐤边糊、隆平路潮安饼店炒米等,都是极受欢迎的。

    2013年,《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出台,掀起了上下杭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升级,老街区注入现代时尚元素,其历史人文底蕴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片图片

三、商帮会馆上下杭

    海纳百川,发达的物流为商贸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依托,上下杭吸纳了各地、各业的商人,形成许多商帮,他们以这里建立会馆,组成商会。

    (一)商帮

    上下杭的商帮主要依商人籍贯和经营业务而组成,如按经营业务划分的有油帮、纸帮、酒帮、茶帮等,茶商业中按商人籍贯划分的有本地帮、客地帮、“福兴长”帮、“福泉兴”帮等,成衣业中有城厢、东南、小桥、南极、桥东诸帮。商帮之中,大帮套小帮、帮中有帮的现象十分常见。

    据《双杭名埠》(黄清敏主编)所述,上下杭商帮之中,势力最大也最负盛名的首推兴化帮,其次是福州帮,其次为江西帮、长乐帮。兴化、福州、江西、长乐为当年上下杭“四大商帮”,其他如温州、南平、闽南、福清等帮也很有影响。

    兴化帮  兴化帮主要以下杭路兴安会馆为会所。民间过去曾有“无'兴’不成商”“无'兴’不成街”之说,一段时间福州人还曾习惯地把下杭街(下杭路)称为“兴化街”。兴化帮中较为闻名的有“四大金刚”(林时霖“聚源发”纸行、何元育“何元记”糖栈、苏开勋“义美”南北货行、蔡友兰“蔡大生”鞭炮行),“四德”(经营京果业的德发、德馀、德康、德昌),“三兰”(义美的苏秋兰、兰记的叶文兰、蔡大生的蔡友兰),“两张”(瑞丰颜料行的张盈科、食糖业联兴公司的张国安),以及江子豪(汽车业)、关天培(糖业)、程文铸(侨汇业)、徐建禧(药材业)等。

   福州帮  福州帮在上下杭商帮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经营布业、绸缎业、国药业、棉苎业、土产业、进出口业、糕饼业等。其中大户有黄恒盛布庄、陈恒记绸缎行、黄丰记的奇生布行、国药行的咸康药行、棉苎业的张乃武、土产业的李郁斋、糕饼业的宝来轩,以及进出口业的新业、大新行等。

    江西帮  江西帮多聚居于上、下杭地区,大部分经营土产与药材生意,知名者有经营土特产的邓炎辉、陶挺生,经营棉布的罗祖荫等。

    长乐帮  上下杭地区的长乐帮都是大商户,主要经营京果业、纸业、茶业、药材业,知名者有生顺茶栈,溪纸行的曾长兴,药材业的中孚商号等。

    温州帮  温州帮主要分布在中选、排尾、鸭牳洲一带,多经营蛋品、草席等,大户还经营木材、轮船业等,如经营木材、棉布和轮船业的王国桢,经营草席、蛋品和南北货的陶忠信等。

    南平帮  南平帮主要分布在延平路、潭尾街一带,经营土纸、木材等,知名者有经营木业的邱映光、经营土纸的欧云远等。

    闽南帮  上下杭的闽南帮之中,益兴、福盛兴、福联兴等绸布行是批发大户,乾和裕、建东等则以经营南北货出名。

    福清帮  上下杭的福清帮较有名的有龚忠贞、方家棪、林树荃等,主要经营棉布业、百货业、侨汇业等。

    (二)会馆

    上下杭商帮们的活动主要依托会馆进行。据统计,福州历史上共有66所会馆,其中位于上下杭地区的会馆有昭武、绥安、永德、建郡(建宁)、浦城、南城、寿宁、周宁、泰宁、福鼎、兴安、南郡、延平、尤溪等,分布上下杭周边的会馆有三山、福安、古田、永福、汀州、闽清、宁德等。这些会馆往往馆、庙结合,几乎所有会馆都兼做天后宫,供奉妈祖,这是由于上下杭商业有赖于水运的缘故。在建筑上,上下杭的会馆既有建馆者的家乡特色和地域特征,又吸收福州地区的建筑艺术风格,甚至融合西洋建筑元素,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上下杭地区至今仍存并且得到保护和修缮的会馆有:

    建郡会馆  位于上杭路128号(旧63号),原为建宁会馆,由建宁府(府治在建瓯)商帮于清嘉庆年间集资而建。会馆依山而建,前临上杭路,背靠彩气山,原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戏台、酒楼、神殿、花园等组成。“文革”中花园被拆改为民宅,馆内八角形文昌阁尚存。会馆现已修复,恢复了戏台和天后宫。修复过程中,挖出被埋的“建馆公业”断碑(碑中有“建郡会馆”刻字)、“建郡会馆”墙碑,因而恢复“建郡会馆”名。

图片

图片

    永德会馆  坐落于下杭张真君祖殿隔三捷河斜对面硋埕里的永德会馆,系永春、德化两县的陶瓷、木材等商帮集资所建,也是他们共同的活动场所,“永德”即永春、德化之简称。永德会馆地址为硋埕里20号,“硋”即福州方言中的“瓷”,“硋埕”即瓷器专卖市场,因德化人在此经营瓷器而名。该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间重修,民国20年重建。现永德会馆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24平方米。其一、二层西式建筑元素居多,第三层歇山顶,属清代古建筑,系民国20年重建时将清代该会馆建筑中的厅堂部分依原样搬建在顶层,形成中国传统建筑与仿西洋建筑叠加的独特风格。大门门额嵌大理石刻镏金牌匾,榜书“永德会馆”。

图片

图片

    古田会馆  位于台江同德路2号,1915年由古田籍商人在集资建造,坐北朝南,四面红墙,占地690平方米(一说640平方米)。会馆内原有戏台、谯楼(含钟、鼓楼)、天井、中厅、正厅等,3个藻井雕饰物,精雕细刻,巧夺天工。会馆历经世纪风雨,受损严重,1996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台江区政府将古田会馆的修缮列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拆迁安置了馆内原有住家,筹资对会馆进行抢救性修复,修复工程历时两年,会馆馆貌焕然一新。

图片

图片

    (三)商会

    1905年,福州旅沪巨商张秋舫、罗金城、李郁斋等自沪返榕,联合福州商帮人士,组织成立“福州商务总会”,会址设在下杭。1911年,福州商务总会以白银11350两,购买上杭街48号房屋作为商会新会所。会所依彩气山而建,位于现在的上杭路100号,系以魁星楼(八角亭)为核心的园林建筑群。魁星楼是木构双层建筑,其建筑特色在于,外观为四角攒尖顶,内部结构则为八角攒尖顶。

    1915年,福州商务总会更名为福州总商会。1952年,此地成为福州市工商联会址。

    在商会的倡导之下,或生长于斯、或经商于斯的上下杭著名实业家,如金融业的张秋舫、进出口业的罗金城、国药业的徐建禧、海纸业的曾文乾、茶业的欧阳康、纱布业的黄恒盛、土特产业的蔡友兰等,开展了很多正义活动和公益事业,如开展禁烟、抵制日货、捐款救灾等,乃至支持中共地下组织活动。

四、上下杭知名商行店铺

(一)商贸行栈

何元记糖栈(下杭路),老板何元育,福州兴化商帮“四大金刚”之首。

义美南北行(京果行,下杭路),老板为苏开勋、苏秋兰父子,福州兴化商帮“四大金刚”之一。抗战期间,企业转为苏氏族人苏吓锦经营,改名“宜美南北京果行”。

德发京果行(下杭路142号),福州南北京果的老字号,为莆田黄石镇徐家开办。据说徐家创业者早年挑担摆摊甚是艰辛,曾将扁担索掷于大桥头闽江中,立下誓言:“吾将扁担掷于大桥下,扁担若竖立盘旋则坚决将事业进行到底,若浮水面漂走,即刻收拾包袱回家务农,绝不恋栈。”结果奇迹发生,扁担掷下后在漩涡中竖立,盘旋不走,遂以为天意如此,留下来创业。徐家后来不仅开创“德发”,还在上下杭和周边开设“德余”“德昌”,在南街开设“德康”等。其经营之道,总结出40字诀:“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备货齐全,敞开供应;适销对路,薄利多销;保退包换,诚信经营;热情待客,顾客至上。”

福兴糖行(下杭路),老板戴启燕(“弯腰燕”),以焙制兴化桂圆起家,以经营食糖和兴化桂圆为主。

生顺茶栈(下杭路238240号),位于下杭路与白马路交界处,为福州名门欧阳康家族所开。其建筑为三层建筑,毗连七座院落,集花茶制造厂、毛茶收购站、成茶仓库、茶家客栈、茶王宅院于一体。生顺茶栈的商号“一枝春”“第一峰”“阜兴春”“逢春馆”都是当时福州最为有名的商号。生顺茶栈被称为“茶帮之王”,是上下杭商贸繁荣的历史见证,也是茉莉茶走向世界的发源地。生顺茶栈还曾是中共福建省委地下党交通联络站之一,为福州的抗日救亡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欧阳康发明的茉莉花精油提炼法脂吸法,至今仍在延用。欧阳康与翁同龢就忘年好友,翁同龢曾以墨宝“同登寿域”为他祝贺生日。他同情革命,据说孙中山派人到福州找茶商募捐时,他带头捐白银五万两及金条予以支持。他三弟欧阳钧追随孙中山,他帮助三弟照顾家小。抗战爆发,他曾将自家轮船公司所属“镇波”“海邹”“澳江”三条大船凿沉于闽江口,以阻日舰侵入。他默许长子欧阳天定参与中共外围组织开展活动,1938年中华民先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队部成立,地点就在“生顺茶栈”,欧阳天定担任副队长。一家人中欧阳天年、欧阳琼、欧阳秀都与中共地下党有联系,当时地下党领导人李铁、舒诚经常住在茶栈里。福州第一次沦陷时,日本人逼迫欧阳康担任福州总商会会长,欧阳康称病拒绝。

黄恒盛布行(上杭路217号,旧194号),义序黄家黄瞻鳌、黄瞻鸿兄弟创设,是布行的大户。黄氏兄弟号称“二黄百万”,整个家族经营的布庄、钱庄、酒库、煤矿等达20多家,拥有田产200多亩,房产200多座。在五四运动时期发生的“黄案事件”中,黄瞻鳌、黄瞻鸿兄弟被逮捕,获保释后回到南台岛义序老家,黄家20多家商店或开或关或改换招牌。所谓“黄案事件”,主要是黄家囤积日本货物,与抵制日货的学生发生冲突(1919614日下午),引发商店罢市、学生罢课,乃至全国学联声援,直到福建督军李厚基逮捕黄氏兄弟。黄恒盛布行一直在维持生意,到20世纪30年代有重振雄风的迹象,陈宝琛曾于1932年为他们题写“恒盛”匾额。

图片

建新隆纱布栈(下杭路),老板为福州巨商尤德锜。尤德锜算是尤氏商业帝国的第四代掌门。其曾祖父尤孟彪,起初在三坊七巷之安民巷口摆丝线摊养家,后来开办“恒盛”丝线庄,称“尤恒盛”。到第二代(以尤贤模为代表)和第三代手上,先是在上杭街开设一家“尤信记”商行,又陆续在上下杭地区开设“泉裕”“祥益”钱庄,并经营百货、土产、药材等,生意越做越大。其间,尤氏先后在文儒坊、闽山巷至衣锦坊购置一连串院落,包括6大座、13进、100多间的房产,人称“尤半街”。尤家知名度最高的商号“百龄”百货,是在第四代尤德锜手里打响的。

恒和钱庄(下杭路90号),罗金城开设,是上下杭鼎盛时期最大的钱庄。其建筑占地近2790平方米,贯通上下杭,南通下杭路,北接上杭路(上杭路85号)。分两排十二进(一排六进),第一进为钱庄办公区域,其余十一进均为住家,每进之间均有门相通。不止是“恒和”,下杭路当时驻扎了数十家钱庄,占福州全市百余家钱庄的近半之数,可说是名符其实的金融街,其中最大的钱庄有“奭余钱庄”“裕大钱庄”“恒和钱庄”以及“祥康”“瑞泰”等,都是具有“出票”实力的钱庄。

罗坤记进出口商行(下杭路),罗金城创设,经营方向“向北不向南”,其货物皆由自备船运输。

中孚药行(上杭路),老板为长乐人陈幼鸿,主要做中药批发零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孚药行曾为中共福建省委闽中地下交通联络站,还支持提供闽中游击队所需药材。

咸康参行(下杭路219号),位于下杭路与隆平路交叉口,张桂荣、张桂丹兄弟开办,曾经与回春、四省、华来并称福州四大药店。前设营业大厅,后有药材仓库和住所。圆卷顶石门框,一层为敞厅,左右各有楼梯通往二、三层,二、三层中间留空,顶部为“玻璃天”,三面通廊。大门上方“咸康参号”四字,为郑孝胥所题。

华通纱布行(下杭路),老板是福清的龚忠贞

曾长兴土纸行(潭尾街),老板曾文乾,以经营海纸为主。

广芝林药材行(降平路),老板徐建禧,所制紫雪丹为名牌货。

图片

(二)手工店坊

蔡大生鞭炮行(下杭路),原名“福晋春”,1920年由蔡友兰独资经营后改名“蔡大生”,为上下杭兴化帮“四大金刚”之一。蔡友兰亦被称为福建“鞭炮大王”“运输大王”,他拥有运输汽车百多辆。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曾两次沦陷,蔡友兰两次拒做日伪物资局长、物资调节处处长;福州解放前夕,蔡友兰又拒往台湾。解放后,他担任省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委员、文史馆员等。

邱德康烟店(中平路),店主邱书霖,所制黄条烟香味浓郁。

马德顺布鞋店(上杭路水巷口),店主马德顺,所制布鞋以车胎为底,国贡布为面,密针缝制,质优耐穿,颇受沿海渔民和山区农民喜爱。旧时水巷有“鞋帽一条街”之称。

聚源发纸行(下杭路),林时霖、林祥霖兄弟合办,福州兴化商帮“四大金刚”之一。

吴敬清细木店(家具店,龙岭顶),吴敬清兄弟开办的家庭手工业,用木以名木为主,一物不用二木,不混用木料,制作精致。

懋源酒库(下杭路),由黄恒盛家族的黄泽盛开设,以糯米酿酒。

图片

五、上下杭民间信俗

    民间信俗是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意人很在意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张真君信俗

    张真君俗名张慈观,永泰人,生于唐末,急公好义。张真君祖殿位于三捷河畔,星安桥与三通桥之间,这里主要是各种保佑儿童的仪式道场。

图片

    (二)陈文龙信俗

    陈文龙是莆田人,宋末与文天祥齐名的抗元英雄,被俘后誓死不降,被押到福州时,写下《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诗,表明心志: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

    陈文龙死后葬于杭州西湖。

    明永乐年间,陈文龙被朝廷敕封为“水部尚书”,福州人民出于对他的敬仰,在阳岐建造了第一座纪念他的庙宇,这就是阳岐的尚书祖庙(1919年严复曾倡议重修此庙)。由于出海之人纷纷来此朝拜,且都说极其灵验,于是,“镇海王”、“海上保护神”、“尚书公”的美名就此传开。民间有“官船拜尚书,民船拜妈祖”的说法。数百年来,福建与台湾等地陆续建起了多座供奉陈文龙的尚书庙,包括台江的万寿尚书庙。陈文龙已经成为海峡两岸的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历史上朝廷各部本来并没有“水部”,但百姓们相信,陈文龙这个“敕封水部尚书”,能够护佑海上民生。

    下杭路三通桥头的“敕封水部尚书”庙(即万寿尚书庙),是由台江坞尾街2号原万寿尚书庙移建而成,竹林尚书庙因拆迁而与万寿尚书庙合一,辟为“陈文龙纪念馆”。

图片

    围绕“水部尚书”而衍生的民俗主要有“迎尚书”“躲债戏”和“乡庆”活动。所谓“躲债戏”,是由于旧时穷苦人家最怕年关到来,债主上门逼债,于是有慈善家出面请闽剧班社于除夕之夜在尚书庙通宵演戏,让负债者聚在庙里看戏。尚书庙的“乡庆”是福州地区最为热闹的民俗庆典之一,与台江瀛洲“白马王庙”、下杭“张真君祖殿”并列为福州市三大著名人文和民间信仰景观。

六、上下杭知名建筑

    先说知名民居。福州传统古民居一般平面布局宏大,建筑空间宽广,利于通风、采光,两侧通常有高大的封火墙(风火墙)及各进间的院墙,利于防火、防盗。近代以来,上下杭地区由于商业不断繁荣,用地越来越紧张,单体建筑面宽有限,出现单开间狭长布局,或“一明两暗”三开间布局,讲求实用,多为两进,少数为三进,宅四周筑土围墙,并不高大,亦少曲线,并且,不断有民居加入西式元素,呈现中西交融的趋势。这些,都是反映在建筑上的与时代同步的变化。

    上下杭地区知名民居以采峰别墅、黄培松宅为代表。

    采峰别墅

    采峰别墅位于上杭路121号,与建郡会馆毗邻,别墅为马来西亚爱国侨领杨鸿斌于1920年所建,因位于彩气山南麓,取意“采五峰之灵气”,故名。采峰别墅是福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典型的近代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之一,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别墅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由大门、坊门、照壁、庭院、主体建筑、附属建筑和园林、假山、亭榭等组成,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均为两层,首层架空80厘米,部分建有地下室,主楼二层设开敞式挑廊连通北、东、西三面。别墅集西式做法和中国古典建筑装饰于一身,采用钢筋、水泥、砖、木头、工字钢等组合材料,解决了建筑物大跨度、大出挑等技术问题。

图片

    据说,杨鸿斌出生在台江长汀境(现宁化街道内),孩提时代他每天到码头卖光饼,有一次上船卖光饼没卖完,留在船上舍不得离开,结果船开走了,他就这样“漂”到了海外。他先在船上跟着船老大做杂工,并学习经商,往来南洋和福州之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些外籍船主纷纷回国,不少船只托给他管理,他利用这些船跑航运,并在马来西亚创立“振光”公司,逐渐成为大实业家。

    黄培松故居

    黄培松故居位于中平路172号,是福州现存唯一的武状元府,此宅坐北朝南,房屋三进,四周风火墙,占地面积2100多平方米,是上下杭片区少有的官宦深宅大院。原为黄培松父亲黄嘉粟(福建南安人)创办的“泉泰茶行”,一直为黄嘉粟的各房兄弟及后代居住。黄培松自幼习武,清光绪六年(1880)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一甲一名状元。民国初期任福建护军使、参军,1925年8月黄培松病卒于状元府家中。

    再说古桥。上下杭有代表性的古桥有三通桥和星安桥。

    三通桥

    三通桥始建于1806年,是一座花岗石造拱桥,横跨三捷河两岸,二墩三孔敞肩式造型,古朴优美。“三通”者,是指三条小河在此桥下通过,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从前,往往出现三条小河同时在桥下涨潮奇观,令人叫绝。2000年,三通桥在中亭街地产开发中受损,往南通向闽江的古河道被填埋,东头三通桥原址的河道也被覆盖成为涵洞。2004年,福州市对受损的三通桥按原样、原材料重新修建,向西南扭转并位移,与移建的万寿尚书庙(陈文龙纪念馆)相毗邻,桥体走向亦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成为现在的样子。

图片

    星安桥

    星安桥始建于1786年,是一座花岗石造拱桥,横跨星河巷三捷河上(三捷河又叫星安河),二墩三孔,两孔一度淤塞,再已疏通。过去此地有“一桥飞架,两铺相通”之说,是指星安桥连通上下杭的福星铺和苍霞洲的安乐铺,桥名即从两铺中各取一字合成。古时从仓前山龙潭角搭渡船过闽江,在苍霞洲渡头上岸,星安桥是入城通往陆路的必经之地,然后上龙岭顶,分路入城,或西去洪塘。

    其他知名建筑:

    曾氏祠堂  位于下杭路198号,旧房由福州第一大纸行老板曾文乾购得,并由其堂弟曾文敏督工建造曾氏祠堂,建于1925年。曾氏家族,原是从长乐感恩村迁来,该祠堂被认为是曾巩后裔祠堂,祠堂墙上有“南丰衍派”石刻横匾。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氏文昌阁   上杭路134号的高氏文昌阁,就在建郡会馆西侧,是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高氏书斋,占地面积1180多平方米,双层木构八角形造型,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具有明清建筑风格。此阁是福州现存有数的文昌阁建筑之一,是上下杭商界人士崇文重教、立意培养子弟读书明理的证明。

图片

    青年会  1910年,62岁的民主革命家、闽籍爱国侨领黄乃裳接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开始筹建青年会成员永久活动场所。黄乃裳亲自捐款45000元购置地皮,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捐资12万美元,另有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公理会、英国基督教圣公会等共同筹集的资金,用于修建青年会会所。1916年,青年会大楼建成。大楼濒临闽江万寿桥畔,气派非凡,曾是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一座综合大楼。整座楼房由红砖砌成,前楼三层,后楼四层,中间天井相隔,地板则全用上等楠木铺设。大楼内设有福州当时唯一的室内灯光篮排球两用球场,福州第一部无声电影就在这里放映。

    郁达夫1926年12月从广州到福州,在青年会寓居半年之久,1936年2月他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之邀到福建省政府任公报室主任,期间也在青年会住过。他在青年会四楼的一间房间里写道:“推窗一看,就看见了那一轮将次圆满的元宵前的皓月,流照在碎银子似的闽江细浪的高头。”(《闽游滴沥之一》)

    抗战胜利后,中共福建省委在青年会401号房设立了地下交通站和特别支部,特支书记由市委书记孙道华兼任,蔡龙同任交通员,蔡龙同的公开身份是美国新闻处驻福州特派员,交通站的任务是接待党的高级领导和获取情报,闽浙赣党委书记曾镜冰就曾由蔡龙同护送从此地赴马尾登船。如今的青年会大楼,得到修缮,保留了它百年前的建筑风格,恢复了它当年作为休闲娱乐俱乐部的功能,成为集餐饮、娱乐、商业、休闲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中心。

图片

    红色旧址一览

    上杭路8号,革命烈士朱铭庄故居。

    龙岭顶关帝庙,福州店员总工会旧址,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福州市历史纪念地。

    十榈角2号,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州工委、闽江工委地下活动点旧址,后门通上杭街19号。

    下杭街208号,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旧址。

    上杭街10号,中共福建省委闽中工委地下交通联络站旧址。

    潭尾街42号,中共闽浙赣省委福州地下交通联络总站旧址。

    延平路15号,中共福建省委地下联络站旧址。

七、上下杭逸闻

    潭尾街的传说

    潭尾街曾经聚集多家木材行。传说从前有个妓院,妓女杏花与富家子包少爷交往多年,相约结为夫妻。包少爷为试探杏花,说要回家取钱来为她赎身,却一身褴褛回来,杏花翻脸不认人,包少爷一气之下把一船檀香当场焚烧,檀香气弥漫街尾一段。福州方言“檀”“潭”谐音,此街遂称“潭尾街”。

    汤房巷风云

    汤房巷,顾名思义,此地有温泉。汤房巷纵贯于上杭路和下杭路之间,清代这里建有澡堂,供附近颜料、油漆工和居民洗浴。当乌烟颜料工人与油漆工人同池洗浴时,往往引发争斗,甚至出人命,导致澡堂停业。民国晚期,汤房巷曾是“龙马大战”和棉纱黑市场所。

图片图片

    所谓“龙马大战”,是指内战时期,上下杭的布业陷入困境,先是美国货的倾销,继而通货膨胀,再是南北交通中断,官僚资本纷纷南逃,纺织业发生“龙马大战”,即“龙头细布”与“双马纱或五马纱”的投机大战。当时整个上下杭的商家“行行有龙”“店店有马”,以“龙”“马”为赌博筹码,上午“抢帽子”(抢购),下午“踢皮球”(抛售),汤房巷由此成了棉纱黑市投机交易的场所。

    在汤房巷中段,曾经住着一户人家,是“美且有”糕饼厂的老板(陈鸿昌、陈吟风、陈德民祖孙三代)。

图片

图片

    龙岭顶及其“三绝”

    龙岭顶位于大庙山东北,岭南通隆平路,西南有斜坡路可上大庙山。岭顶有口古井,供岭上居民饮用,传说古时有个住山和尚,用红漆桶汲水,提上来一条铁链,顿时风云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只见一条龙飞跃上天,从此,此地被称作龙岭顶。“蔡五五”炒粉、“马幼源”画像店和“蓝庆一”膏药店远近闻名,合称龙岭顶“三绝”。

图片

图片

图片


台江名牌货歌谣

海防前炊肉包,肉包炊真熟。

陞义泡扁肉,扁肉建郡馅有够。

食鐤边三捷透,三捷透在三保,苍霞洲玉春库出鸡老。

鸡老喷喷香,猪油炒米宝来轩。

宝来轩店开油巷下,来往人也细(读Sa,多)。

也细生意多,庆香居卖馍馍。

馍馍鸡肉丝掰两另(片),闹市台江汛。

台江汛好热闹,嫩饼真好食。

真好食,马和兴,市毛(没)停。

市毛停,笑吟吟,吸鸦片桂和亭。

桂和亭是也糟,卖退衣塔仔兜。

塔仔兜退衣看襟溪,买鲜鱼中亭街。

中亭街卖横山(黄瓜鱼),毛钱人当被单。

当被单买横山,去找仁余也难堪。

难堪当店高柜头,籴术米拏公楼。

拏公楼有溪行,田垱日本人开洋行。

洋行毛乇(读Lo)卖,大桥头菜馆开也细。

也细克逢逢,买烛去大同。

大同烛是好,铺家都难找。

找够小桥头,陈永盛皮枕头。

皮枕头有名堂,南北京果上下杭。

上下杭再过去,义洲有柴行。

柴行叫伙贩,赚钱是也惯。

也惯客一帮,开盘请酒浣花庄。

浣花庄办酒庄,烟厂邱德康。

邱德康名牌皮丝烟,南星道好洗汤。

洗汤兼剃头,买头梳去洋头。

洋头河口嘴,土人仔装也脆。

也脆伲仔装,百龄苏广共百货。

百货也新鲜,看电影大罗天。

大罗天影影戏,天华看人戏。

人戏小姐和书生,下道街买花生。

花生共果子,伲仔最欢喜。

欢喜炮仗乒呼呼,蔡大生炮仗行。

炮仗贺吉利,买伞杨常利。

杨常利雨伞是也妍,买豉油找民天。

民天豉油美,大人伲仔都欢喜。

欢喜笑眯眯,台江名牌货也行时。

   (据《双杭名埠》,黄清敏主编)

砖头笔记:这是一首流传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福州民间歌谣,唱的是台江、特别是上下杭及其周边的商业网点和名牌货品。歌谣中的上杭、下杭、三捷透、油巷下(今隆平路)、苍霞洲、小桥头、中亭街等,均为上下杭及其周边的地名;建郡(会馆)、玉春库、浣花庄、邱德康、蔡大生等,则是上下杭的店铺和商家。诸多知名货品和商家店铺,聚集于上下杭,并且直接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上下杭货品丰富、物流发达和商贸繁荣的证明书。


主要参考著作:

管柏华著《人杰地灵话双杭》

黄清敏主编《双杭名埠》

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