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最美是善和爱—余秋雨

 神龙浪子zxm 2022-03-26

一是中华文化不喜欢远征。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根本区别。中国人知道熟土可依,远土不亲;知道家人思聚,故乡难离;知道胜败无常,祸福不永——这一些,都出自于文化心理。相比较之下,古巴比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在远征中湮灭,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希腊文明的嫡传者亚历山大的远征也是如此。中国古代的不远征思维,使中华文化避免了这种灾难,保证了“长寿”。

二是中华文化不喜欢极端。不喜欢极端,最早是从农耕生态四季轮回中产生的共识。这种农耕共识,提炼、升华成《周易》、《老子》和“中庸之道”,根深蒂固。“中庸之道”在所有的极端中找到了一个交集点、合适点和恰当点,在这个交集点上,处在极端状态的人都在我们的关爱之下。“中庸之道”也就产生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延续至今。

三是中华文化不喜欢失控。中国自从秦汉帝国时确立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规范,又实行了郡县制和户籍制,保证了两千年的秩序。更有趣的是创造了哪个国家都没有的科举制度。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使得有效管理,有了人才储备,每3年一次大考,出了大量的人才参加国家管理。而且,由于考试内容是儒家学说,考生们长年累月准备的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创举:以文化来选拔社会管理人才,又以选拔来保证文化的延续,两全其美。

2.中华文化的三大主干精神

在中华文化贯穿几千年的过程中,有哪些主干精神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我找到了几个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大同小康的理想论。《礼记》里所说的大同理想,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天下为公”。大同和小康是非常对仗的词,大同是我们的终极理想,就是天下为公,在暂时不可能做到的时候,先把每一个家庭打理好,把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解决好,这就是小康。

其次是“中庸之道”的方法论。“中庸之道”不是庸人哲学,非常了不起。它是在一个非常容易走向极端的世界当中,避免思想走向极端的平衡器,是弹性哲学中避免脆裂的弹簧。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道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中庸之道”能够关注到一切极端的人。季羡林先生就认为“中庸之道”是中国文明送给世界的“大礼”。

最后是“君子之道”的人格论。这点也很重要,儒家思想包括部分道家思想,它不一定在某个人身上充分体现过,但它作为一个人格典范,隐约在所有人的头上。不管你做了皇帝,不管你做了学士,不管你是秀才,都想做一个君子。君子是什么,孔子、孟子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孔子告诉了我们君子的对立面是什么,那就是小人。这虽然不像西方哲学划分得那样清楚,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这是中华文明很有优势的精神。

3.中华文化最美是“善”和“爱”

现在我们的文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球都在眼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重大的文化问题。我们的文化人对生态文化有发言权的不多。生态文明最初提出者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提出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个文化问题后来离开我们很久了。

中华文化如何在世界遇到不可知的危机,包括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时,来平定当代人的心境,沟通当代人互相援助的愿望?这好像关系到人的道德品质,其实还是文化课题。

中华文化中最缺少的是什么?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学,他在中国呆了九个月,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演说,他对中国非常友好,因此我们对他的批评也很重视。他离开中国时,担任翻译的赵元任先生问他,中国文化的问题在哪里。罗素讲了几点,其中最大的一点是他觉得中国人缺少人道主义的冲动,对别人的灾难往往不太关注,有时甚至还暗暗自喜。

确实,我们的文化过多强调知识技能,对于善良的呼唤,对于爱的呼唤,对于人道主义的呼唤,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却搁置了,我们的文化缺少“善和爱”这面主要的旗帜。我们现在在各种各样的媒体,各种各样的书店里看到的,永远是“致胜术”,如何赢,怎么战胜别人,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但是在这上面一定还需要飘拂着“善和爱”这面旗帜。如果缺少这个,我们的生活将多么让人寒心。与之相比,任何零敲碎打的文化细节真不是那么重要。

如果没有“善”的火花,“爱”的暖流的话,我们民族的文化再发达也不行。我作为在上海举办的2007世界夏季特奥会开幕式的艺术总顾问,美方总导演老是问:中国56个民族是不是必须一个不落地全部出现?最能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符号究竟是什么?上海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特征是不是又要用那首《茉莉花》来表现?京剧、功夫和旗袍是必须的吗?……我说全部都不用出现,要出现也是“顺便”的,希望把开幕式变成我们中国人参与全球人道主义的温暖的对话,参与“善与爱”这个崇高的事业。结果出现这样的场面:一群少林弟子手持长长的少林棍,百般潇洒、川流不息,无数棍棒齐整拍地的声音清脆动人,响彻全场。突然,他们发现了两位试图艰难攀越高度的残障人士。于是,就像接到了至高无上的命令,所有的操练者立即放弃各自的潇洒,给残障人让道,并自动组接成了一道扶持和救助的长城。攀越者没有扶手,却发现众人手上的少林棍此刻全都竖立起来,成了他们的拐杖!“我们的肩膀一定是别人的道路,而我们的脚下一定有别人的肩膀。”这就是人类。我每次看到这里,总会凝神屏息、热泪盈眶。环视四周的观者,也是同样。

毫无疑问,这是极其罕见的有关崇高和圣洁的“人类场面”。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充分健全的,人人都是摸着众人提供的拐杖、攀援在众人的肩膀上。而众人,也因为向别人提供了援助而走向健全。由此可见,观众的注意力,由贯通天地人心的人道暖流所维系。这就是我们的“善与爱”,人类文化的主干。我们能够把这个主干发扬与继承下去,中华文化的尊严与骄傲也全部能够体现出来。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

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