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三百八十四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3-26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八十四卷目录

 梁书部汇考一
  梁〈武帝天监四则 简文帝大宝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陈〈宣帝太建二则 后主至德一则〉
  北周〈武帝建德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高祖武德二则 太宗贞观二则〉
  宋〈真宗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嘉祐二则 英宗治平一则 徽宗政和一则〉
  金〈废帝天德一则〉
 梁书部汇考二
  唐姚思廉梁书〈曾巩序〉
 梁书部汇考三
  隋书经籍志〈正史〉
  唐书艺文志〈正史〉
  宋史艺文志〈正史〉
  宋郑樵通志〈正史〉
  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考〉
 梁书部总论
  明顾充历朝捷录〈萧梁总论〉
 梁书部纪事
 梁书部杂录
 陈书部汇考一
  陈〈文帝天嘉一则 废帝光大一则 宣帝太建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高祖武德一则 太宗贞观三则〉
  宋〈真宗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景祐一则 嘉祐三则 英宗治平一则 徽宗政和一则〉
  金〈废帝天德一则〉
 陈书部汇考二
  唐姚思廉陈书〈宋曾巩序〉
 陈书部汇考三
  隋书经籍志〈正史〉
  唐书艺文志〈正史〉
  宋史艺文志〈正史〉
  宋郑樵通志〈正史〉
  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考〉
 陈书部总论
  明顾充历朝捷录〈陈陈总论〉
 陈书部纪事

经籍典第三百八十四卷

梁书部汇考一

武帝天监元年,置国史诸官。
《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隋书·百官志》:梁秘书省置监、丞各一人,郎四人,掌国之典籍图书。著作郎一人,佐郎八人,掌国史,集注起居。著作郎谓之大著作,梁初周舍、裴子野,皆以他官领之。又有撰史学士,亦知史书。佐郎为起家之选。
天监 年,以周兴嗣撰国史。
《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周兴嗣传》:高祖革命九年,除新安郡丞,秩满,为员外散骑侍郎,佐撰国史。天监十二年,仍以周兴嗣撰国史。
《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周兴嗣传》:十二年,迁给事中,撰史如故。
天监 年,召任孝恭入西省撰史。
《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任孝恭传》:孝恭与高祖有旧,高祖闻其有才学,召入西省撰史。
简文帝大宝 年,御制史传。
《梁书·简文帝本纪》:所著《昭明太子传》五卷,《诸王传》三十卷,行于世。
元帝承圣 年,以姚察撰国史。
《梁书·元帝本纪》不载。按《陈书·姚察传》:元帝授察原乡令。杜之伟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

宣帝太建六年,以顾野王知梁史事。
《陈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顾野王传》:太建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知梁史事。
太建 年,以姚察知撰梁史事。
《陈书·宣帝本纪》不载。按《姚察传》:陈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历戎昭将军,知撰梁史事。
后主至德元年,仍以姚察知撰梁史。
《陈书·后主本纪》不载。按《姚察传》:后主纂业,知撰史如故。

北周

武帝建德四年,梁湘东王作《梁史》
《周书·武帝本纪》不载。按《萧大圜传》:建德四年,除滕王逌友。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作《梁史》,有之乎。馀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对曰:言者之妄也。如使有之,亦不足怪。昔汉明为《世祖纪》,章帝为《显宗纪》,殷鉴不远,足为成例。且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而不隐。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讳国之恶,抑又礼也。逌乃大笑。

文帝开皇九年,敕姚察成《梁史》
《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陈书·姚察传》: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所著梁、陈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泣涕奉行。大业初,内史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成梁、陈二代史,自尔以来,稍就补续。

高祖武德 年,以殷峤修《梁史》
《唐书·高祖本纪》不载。按《玉海》:殷峤有文学武德中为太子舍人修梁史未就而卒〈按唐书作峤弟闻礼今作峤恐误〉武德 年,诏孔绍安撰《梁史》
《唐书·高祖本纪》不载。按《阙里志》:三十三代。绍安大业末为监察御史。唐高祖拜内史舍人。诏撰《梁史》,未成而卒。
太宗贞观三年,诏著作郎姚思廉次《梁史》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令狐德棻传》:德棻建言:五代无正史,梁、陈、齐文籍犹可据,至周、隋事多脱损。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凭;一易世,事皆汨暗,无所掇拾。陛下受禅于隋,隋承周,二祖功业多在周,今不论次,各为一王史,则先烈世庸不光明,后无传焉。帝谓然。于是诏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主魏,中书令封德彝、舍人颜师古主隋,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主梁,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孙,秘书丞魏徵主齐,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文学姚思廉主陈,侍中陈叔达、太史令庾俭及德棻主周。整振论撰,多历年不能就,罢之。贞观三年,复诏撰定。著作郎姚思廉次梁、陈二史。按《姚思廉传》:思廉寡嗜欲,惟一于学。诏与魏徵共撰《梁》《陈书》,思廉采谢炅、顾野王诸家言,推究综括,为梁、陈二家史,以卒父业。赐杂綵五百段。
贞观七年,以姚思廉所撰《梁史》,诏魏徵总加撰定。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魏徵传》:贞观七年,诏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陈史》,李百药撰《齐史》。徵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在简正。《隋史》序论,皆徵所作、《梁》《陈》《齐》各为总论,时称良史。史成,加左光禄太夫,进封郑国公,赐物二千段。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读梁书作梁书诗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辛未作梁书诗其读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未成于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嘉祐六年八月诏馆阁校理梁史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祐六年八月庚申诏三馆秘阁校理宋齐梁陈后魏周北齐七史书有不全者访求之
嘉祐七年梁书镂板冬始集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祐六年校梁陈等书镂板七年冬始集
英宗治平 年曾巩校定梁书上之
《宋史·英宗本纪》不载。按晁氏《读书志》:治平中曾巩校定南齐梁陈三书上之刘恕等上魏书王安国上周书
徽宗政和 年梁书雠校毕诏颁之学官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晁氏《读书志》:嘉祐中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书舛谬亡缺始命馆职雠校镂板治平中曾巩校定南齐梁陈三书上之至政和中始皆毕诏颁之学官

废帝天德三年,以国子监印本《梁书》授诸学校。
《金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以姚思廉《梁书》,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梁书部汇考二

《唐·姚思廉·梁书五十六卷》《宋曾巩序》《梁书》,六本纪,五十列传,合五十六篇。唐贞观三年,诏右散骑常侍姚思廉撰。思廉者,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又颇采诸儒谢吴等所记,以成此
书。臣等既校正其文,又集次为目录一篇而叙之曰:自先王之道不明,百家并起,佛最晚出,为中国之患,而在梁为尤甚,故不得不论也。盖佛之徒自以谓吾之所得者内,而世之论佛者皆外也,故不可绌;虽然,彼恶睹圣人之内哉。《书》曰:思曰睿,睿作圣。盖思者,所以致其知也。能致其知者,察三才之道,辨万物之理,大小精粗无不尽也。此之谓穷理,知之至也。知既至矣,则在我者之足贵,在彼者之不足玩,未有不能明之者也。有知之之明而不能好之,未可也,故加之诚心以好之;有好之之心而不能乐之,未可也,故加之至意以乐之。能乐之则能安之矣。如是,则万物之自外至者安能累我哉。万物之不能累,故吾之所以尽其性也。能尽其性则诚矣。诚者,成也,不惑也。既成矣,必充之使可大焉;既大矣,必推之使可化焉;能化矣,则含智之民,肖翘之物,有待于我者,莫不由之以至其性,遂其宜,而吾之用与天地参矣。德如此其至也,而应乎外者未尝不与人同,此吾之道所以为天下之达道也。故与之为衣冠、饮食、冠婚、丧祭之具,而由是以教其为君臣、父子、昆弟、夫妇者,莫不一出乎人情;与之同其吉凶而防其忧患者,莫不一出乎人理。故与之处而安且治之所集也,危且乱之所去也。与之所处者其具如此,使之化者其德如彼,可不谓圣矣乎。既圣矣,则无思也,其至者循理而已;无为也,其动者应物而已。是以覆露乎万物,鼓舞乎群众,而未有能测之者也,可不谓神矣乎。神也者,至妙而不息者也,此圣人之内也。圣人者,道之极也,佛之说其有以易此乎。求其有以易此者,固其所以为失也。夫得于内者,未有不可行于外也;有不可行于外者,斯不得于内矣。《易》曰:智周乎万物而道济乎天下,故不过。此圣人所以两得之也。智足以知一偏,而不足以尽万事之理,道足以为一方,而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此百家之所以两失之也。佛之失其不以此乎。则佛之徒自以谓得诸内者,亦可谓妄矣。夫学史者将以明一代之得失也,臣等故因梁之事,而为著圣人之所以得及佛之所以失以传之者,使知君子之所以距佛者非外,而有志于内者,庶不以此而易彼也。

梁书部汇考三《隋书·经籍志》《正史》

《梁书》四十九卷。〈注〉梁中书郎谢吴撰,本一百卷。《梁史》五十三卷。〈注〉陈领军、大著作郎许亨撰。
《梁书帝纪》七卷。〈注〉姚察撰。
《通史》四百八十卷。〈注〉梁武帝撰。起三皇;讫梁。

《唐书·艺文志》《正史》

谢吴、姚察《梁书》三十四卷。
姚思廉《梁书》五十六卷。
吴兢《梁史》十卷。

《宋史·艺文志》《正史》

姚思廉《梁书》五十六卷。

《宋·郑樵·通志》《正史》

《梁书》四十九卷。〈注〉梁中书郎林吴撰。〈按林字疑作谢〉《梁史》五十三卷。〈注〉陈领军、大著作郎许亨撰。
《梁书帝纪》七卷。〈注〉姚察撰。
《梁书》五十六卷。〈注〉姚思廉撰。
《梁史》十卷。〈注〉吴兢撰。

《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考》

《梁书》五十六卷。
晁氏曰:唐姚思廉撰,六本纪,五十列传。唐贞观三年,诏思廉同魏徵撰。思廉,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又采谢吴等所记,以成此书。徵唯著总论而已,笔削次序,皆出思廉。思廉,名简,以字行。

梁书部总论《明·顾充·历朝捷录》《萧梁总论》

萧衍,负龙行虎步之相。因宝卷失政起兵襄阳以宰制天下。及其在位,勤于庶政。断郡县之献奉,侈泰抑矣;赦吉翂之代死,慈惠昭矣;修孔子庙,文教崇矣;求成于魏,恤民切矣;书其视学,所尚端矣;书行五礼而创制可嘉矣,由是而渐克有终。武帝之为君,则必可以无为天下戮笑。奈何至其晚年溺于异教,敦戒业而治清静,宗庙面为牺牲,文锦禁为人兽,而竟莫知筑淮兴费之残民命者多也。何梁主之厚其所薄而薄其所厚若此邪?又至其后信牧守来降之梦而纳侯景内附之。谋朝廷既有一客,而东魏复许连和贞阳旦至,侯景夕返寿阳之举,固吴老公之薄心肠有以速之耳。正德称帝,而强弩冲城,长戈指阙荆扬,人物夭折,雾露诚哉。见黄雀而忘深井者也,卒影消貌悴,荷荷台城徒使周杜之言验,而金瓯之国家伤缺者多矣。吁舍身,同泰犹可赎也;舍身,侯景不可赎矣。自得之而复自失之,佛力果安在哉?简文嗣立,适丁多故,侯景狼戾于中,诸王矛盾于外,梁王于此岌岌焉,如坐网中。王祎唱谋,遽尔见弑,豫章之立未几,而景已称帝。诸王是时使能剖心尝胆,泣血枕戈以共扶王室,则国耻幸或可洗,而积衰之蠹可起矣。奈何外难未除,家祸仍搆。武陵称帝于成都,而湘东坐视于江陵,未闻遣一兵驰一骑以讨贼,而兄弟寻戈劳兵损义求其引弓。见志徇义杀身者惟永安侯一人而已。生儿悉如纪辈,何益哉?长鲸授首蜀纪败亡,孝元于此,正鹊起之时,顾残忍为心以绝纪。属籍亲讲老子以复蹈覆车,介狄逼城,山摧浪沸犹不知戒,竟至于谨之师入而释甲稽颡。城破身囚,南风绝唱,西陵可悲,而文武之道于斯尽矣。尘飞五岳雾掩三精,奄息之宗社飘摇,然将谁寄之?萧察助魏灭宗,罪弥天地,又不能恢弘远略大歼群丑,而奉魏正朔以帝。江陵是为后梁吁。老马伏枥,志在千里。身为中国主而俯首承睫于魏,岂堪南面?故《纲目》特书曰:使称帝。又曰:始称帝,不成之为帝也幸。而方智依王僧辨,陈霸先以即位建康,庶乎承梁正统而乃纳渊明于齐,复奉为帝,甚至敬。帝既废而又立,贞阳已立而又废,《诗》曰: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人臣立君,以为宗庙主,而数月之中一予一夺二三,孰甚焉玩弄君位,仅侔戏儿。霸先辈置君何视之?不如弈棋也!兵柄居手,朵颐大位,虽王琳抱忠于垂没,萧庄客位于齐疆,不旋踵而禅梁之祚遂称皇帝矣。一绳之力乌足以维大木之颠哉?盖尝论之梁武非秽德之主也。武帝子孙亦无子业宝卷之恶者也。而侯景一纳鼎,命中骨肉胥戕,邦家继覆,是何?败亡之易也。盖佛氏弃人伦,而武帝崇佛教,其流祸之酷,不至于人道澌灭则不已。父子不亲,兄弟不友,叔侄不容,君臣不顾,夫乃释氏之遗害欤。

梁书部纪事

《梁书·沈约传》:约,字休文,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所著《高祖纪》十四卷。
《徐勉传》:勉弟常以起居注烦杂,乃加删撰为《别起居注》六百卷。
《文学传》:周兴嗣,字思纂,为员外散骑侍郎,佐撰国史。迁给事中,撰史如故。普通二年,卒。所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馀卷。
《陈书·姚察传》:元帝授察原乡令。时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陈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历戎昭将军,知撰梁史事,固辞不免。后主纂业,知撰史如故。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所撰梁、陈二代史虽未毕功,隋文帝开皇之时,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进上,今在内殿。梁、陈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泣涕奉行。大业初,内史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成二代史,自尔以来,稍就补续。《文学传》:许亨撰《梁史》,成者五十八卷。
何之元屏绝人事,锐意著述。以梁氏肇自武帝,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究其始终,起齐永元元年,迄王琳遇获,七十五年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其序曰:记事之史,其流不一,编年之作,无若《春秋》,则鲁史之书,非帝皇之籍也。案三皇之简为《三坟》,五帝之策为《五典》,此典义所由生也。至乃《尚书》述唐书为《尧典》,虞帝为《舜典》,斯又经文明据。是以典之为义久矣哉。若夫《马史》《班汉》,述帝称纪,自兹厥后,因相祖习。及陈寿所撰,名之曰志,总其三国,分路扬镳。唯何法盛《晋书》变纪为典,既云师古,在理为优。故今所作,称为《梁典》。梁有天下,自中大同以前,区宇宁晏,太清以后,寇盗交侵,首尾而言,未为尽美,故此一书,分为六意。以高祖创基,因乎齐末,寻宗讨本,起自永元,今以前如干卷为《追述》。高祖生自布衣,长于弊俗,知风教之臧否,识民黎之情伪。爰逮君临,弘斯政术,四纪之内,实云殷阜。今以如干卷为《太平》。世不常夷,时无恒治,非自我后,仍属横流,今以如干卷为《叙乱》。洎高祖晏驾之年,太宗幽辱之岁,讴歌狱讼,向西陕不向东都;不庭之民,流逸之士,征伐礼乐,归世祖不归太宗。拨乱反正,厥庸斯在,治定功成,其勋有属。今以如干卷为《世祖》。至于四海困穷,五德升替,则敬皇绍立,仍以禅陈,今以如干卷为《敬帝》。骠骑王琳,崇立后嗣,虽不达天命,然是其忠节,今以如干卷为《后嗣主》。至在太宗,虽加美谥,而大宝之号,世所不遵,盖以拘于贼景故也。承圣纪历,自接太清,神笔诏书,非宜辄改,详之后论,盖有理焉。夫事有始终,人有业行,本末之间,颇宜诠叙。案臧荣绪称史无裁断,犹起居注耳,由此而言,实资详悉。又编年而举其岁次者,盖取分明而易寻也。若夫猃狁孔炽,鲠我中原,始自一君,终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今以未分之前为北魏,既分之后高氏所辅为东魏,宇文所挟为西魏,所以相分别也。重以盖彰殊体,繁省异文,其间损益,颇有凡例。
《周书·萧大圜传》:大圜,字仁显,梁简文帝之子。幼而聪敏,神情俊悟。梁元帝封晋熙郡王。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太祖以客礼待之。建德四年,除滕王逌友。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馀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对曰:言者之妄也。如使有之,亦不足怪。昔汉明为《世祖纪》,章帝为《显宗纪》,殷鉴不远,足为成例。且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而不隐。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讳国之恶,抑又礼也。逌乃大笑。大圜性好学,务于著述。撰《梁旧事》三十卷,《寓记》三卷。
《刘璠传》:璠少好读书,兼善文笔。著《梁典》三十卷。子祥字休徵。年十岁能属文,十二通《五经》。初,璠所撰《梁典》始就,未及刊定卒。临终谓休徵曰:能成我志,其此书乎。休徵治定缮写,勒成一家,行于世。
《艺术·姚僧垣传》:长子察在江南。次子最,字士会,幼而聪敏,及长,博通经史,尤好著述。年十九,随僧垣入关。世宗盛聚学徒,校书于麟趾殿,最亦预为学士。撰《后梁略》十卷,行于世。
《隋书·许善心传》:善心忤旨,免官。其年复徵为守给事郎。九年,摄左翊卫长史,从度辽,授建节尉。帝尝言及高祖受命之符,因问鬼神之事,敕善心与崔祖璿撰《灵异记》十卷。初,善心父撰著《梁史》,未就而殁。善心述成父志,修续家书,其《序传》末,述制作之意曰:谨案太素将萌,洪荒初判,乾仪资始,辰象所以正时,川载厚生,品物于焉播气。参三才而育德,肖二统而降灵。有人民焉,树之君长,有贵贱矣,为其宗极。保上天之眷命,膺下土之乐推,莫不执太方,振长策,感召风云,驱驰英俊。干戈揖让,取之也殊功,鼎玉龟符,成之也一致。革命创制,竹素之道稍彰,纪事记言,笔墨之官渐著。炎农以往,存其名而漏其迹,黄轩以来,晦其文而显其用。登丘纳麓,具训诰及典谟,贯昴入房,传夏正与殷祀。洎辩方正位,论时训功,南北左右,兼四名之别,梼杌乘车,擅一家之称。国恶虽讳,君举必书,故贼子乱臣,天下大惧,元龟明镜,昭然可察。及三郊递袭,五胜相沿,俱称百谷之王,并以四海自任,重光累德,何世无哉。逮有梁之君临天下,江左建国,莫斯为盛。受命在于一君,继统传乎四主,克昌四十八载,馀祚五十六年。武皇帝出自诸生,爰升宝历,拯百王之弊,救万姓之危,反浇季之末流,登上皇之独道。朝多君子,野无遗贤,礼乐必备,宪章咸举。弘深慈于不杀,济大忍于无刑,荡荡巍巍,可为称首。属阴戎入颍,羯胡侵洛,沸腾碜黩,三季所未闻,扫地滔天,一元之巨厄。廊庙有序,剪成狐兔之场,圭帛有仪,碎大犬羊之手。福善积而身祸,仁义在而国亡。岂天道欤。岂人事欤。尝别论之,在《序论》之卷。先君昔在前代,早怀述作,凡撰《齐书》为五十卷;《梁书》纪传,随事勒成,及阙而未就者,《目录》注为一百八卷。梁室交丧,坟籍稍尽。冢壁皆残,不韦无所盗,帷囊同毁,陈农何以求。秦儒既坑,先王之道将坠,汉臣徒请,口授之文亦绝。所撰之书,一时亡散。有陈初建,诏为史官,补阙拾遗,心识口诵。依旧目录,更加修撰,且成百卷,已有六帙五十八卷,上秘阁讫。善心早婴荼蓼,弗荷薪构,太建之末,频抗表闻,至德之初,蒙授史任。方愿油素采访,门庭记录,俯励弱才,仰成先志;而单宗少强近,虚室类原、颜,退屏无所交游,栖迟不求进益。假班嗣之书,徒闻其语,给王隐之笔,未见其人。加以庸琐凉能,孤陋末学,忝职郎署,兼撰《陈史》,致此书延时,未即成绩。祯明二年,以台郎入聘,值本邑沦覆,佗乡播迁,行人失时,将命不复。望都亭而长恸,迁别馆而悬壶。家史旧书,在后焚荡。今止有六十八卷在,又并缺落失次。自入京已来,随见补葺,略成七十卷。《四帝纪》八卷,《后妃》一卷,《三太子录》一卷,为一帙十卷。《宗室王侯列传》一帙十卷。《具臣列传》二帙二十卷。《外戚传》一卷,《孝德传》一卷,《诚臣传》一卷,《文苑传》二卷,《儒林传》二卷,《逸民传》一卷,《数术传》一卷,《藩臣传》一卷,合一帙十卷。《止足传》一卷,《列女传》一卷,《权幸传》一卷,《羯贼传》二卷,《逆臣传》二卷,《叛臣传》二卷,《叙传论述》一卷,合一帙十卷。凡称史臣者,皆先君所言,下称名案者,并善心补阙。别为《叙论》一篇,托于《叙传》之末。
《唐书·姚思廉传》:思廉,本名简,以字行,陈吏部尚书察之子。陈亡,察自吴兴迁京兆,遂为万年人。思廉少受《汉书》于察,尽传其业。寡嗜欲,惟一于学,未尝问家人生赀。仕陈会稽王主簿。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事,以父丧免。服除,补河间郡司法书佐。初,察在陈,尝修梁、陈二史,未就,死,以属思廉,故思廉表父遗言,有诏听续。炀帝又诏与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区宇图志》。迁代王侍读。高祖定京师,府僚皆奔亡,独思廉侍王,兵将升殿,思廉厉声曰:唐公起义,本安王室,若等不宜无礼于王。众眙却,布列阶下。帝义之,听扶王至顺阳閤,泣辞去。观者叹曰:仁者有勇,谓此人乎。俄受秦王府文学。王讨徐圆朗,尝语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蒙素刃以明大节,古所难者。时思廉在洛阳,遣使遗物三百段,致书曰:景想节义,故有是赠。王为皇太子,迁洗马。即位,改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诏与魏徵共撰《梁》《陈书》,思廉采谢炅、顾野王等诸家言,推究综括,为梁、陈二家史,以卒父业。赐杂綵五百段,加通直散骑常侍。以藩邸恩,凡政事得失,许密以闻,思廉亦展尽无所讳。帝幸九成宫,思廉以为离宫游幸是秦皇、汉武事,非尧、舜、禹、汤所为。帝谕曰:朕尝苦气疾,热即顿剧,岂为游赏者乎。赐帛五十匹,拜散骑常侍、丰城县男。卒,赠太常卿,谥曰康,陪葬昭陵。孙璹。〈按谢炅他书俱作谢吴惟新旧唐书思廉
传作炅疑作吴者非

《儒学传》:蔡允恭贞观初,除太子洗马,著《后梁春秋》《旧唐书·姚思廉传》: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能尽传父业,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丁父忧解职。初,父察在陈尝修梁史,未就,临终令思廉续成其志。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太宗贞观三年,又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思廉又采谢炅等诸家梁史续成父书,并推究陈事,删益博综顾野王所修旧史,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魏徵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赐綵绢五百段。《吴兢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尝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梁》《齐》《周史》各十卷、《陈史》五卷、《隋史》二十卷。兢卒,其子进兢所撰《唐史》八十馀卷。
《宋史·李焘传》:焘,字仁甫。绍兴八年,进士。历敷文阁学士。焘早著书。平生生死文字间。有《齐梁本支》

梁书部杂录

《日知录》《刘孝绰传》:众好之,必监焉;众恶之,必监焉。梁宣帝讳察故改之。盖襄阳以来国史之原文也。乃其论则直书姚察,书中亦有避唐讳者。《顾协传》以虎丘山为武丘山,《何点传》则为兽丘山。

陈书部汇考一

文帝天嘉元年,敕刘师知撰《起居注》
《陈书·文帝本纪》不载。按《刘师知传》:世祖敕师知撰《起居注》,自永定二年秋至天嘉元年冬,为十卷。起为中书舍人,复掌诏诰。
废帝光大元年,以庾持知国史事。
《陈书·废帝本纪》不载。按《文学·庾持传》:光大元年,迁秘书监,知国史事。
宣帝太建六年,以顾野王掌国史。
《陈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顾野王传》:太建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撰《国史纪》二百卷,未就而卒。

文帝开皇九年,敕姚察成《陈史》
《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姚察传》: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
《曾巩·陈书序》: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

高祖武德五年,姚思廉受诏撰《陈书》
《唐书·高祖本纪》不载。按《曾巩·陈书序》: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
太宗贞观三年,诏姚思廉次陈史于内秘书省。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令狐德棻传》:贞观三年,诏著作郎姚思廉次陈史。按《姚思廉传》:诏与魏徵共著《梁》《陈书》
《曾巩·陈书序》:思廉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内秘书省。
贞观七年诏,魏徵撰定《陈书》,并为总论。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魏徵传》:贞观七年,姚思廉撰《梁》《陈史》。徵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存简正。各为总论,特称良史。
贞观十年十月,姚思廉上《陈书》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曾巩·陈书序》:太宗十年正月丙子,始上之。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读陈书作陈书诗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己亥作陈书诗其读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未成于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景祐六年诏三馆秘阁校理陈书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祐六年八月庚申诏三馆秘阁校理陈书
嘉祐六年八月,诏曾巩校雠《陈书》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曾巩·陈书序》:嘉祐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著。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
嘉祐七年冬,所徵《陈书》始集。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曾巩·陈书序》:嘉祐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
嘉祐八年七月,《陈书》始校定。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曾巩·陈书序》:嘉祐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始校定,可传之学者。
英宗治平 年,曾巩上校定《陈书》
《宋史·英宗本纪》不载。按晁氏《读书志》:治平中曾巩校定陈书上之
徽宗政和 年,《陈书》雠校毕,颁之学官。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晁氏《读书志》云云。

废帝天德三年,以国子监印本姚思廉《陈书》授诸学校。
《金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天德三年,以姚思廉《陈书》,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陈书部汇考二

《唐·姚思廉·陈书三十六卷》《宋曾巩序》《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
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祐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著。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苍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矣。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臣恂、臣穆、臣藻、臣觉、臣彦若、臣洙、臣巩谨叙目录昧死上。

陈书部汇考三《隋书·经籍志》《正史》

《陈书》四十二卷。〈注〉讫宣帝,陈吏部尚书陆琼撰。

《唐书·艺文志》《正史》

顾野王《陈书》三卷。
傅縡《陈书》三卷。
姚思廉《陈书》三十六卷。〈注〉魏徵同撰。
吴兢《陈史》五卷。

《宋史·艺文志》《正史》

姚思廉《陈书》三十六卷。

《宋·郑樵·通志》《正史》

《陈书》三卷。〈注〉顾野王撰。
《陈书》三卷。〈注〉傅縡撰。
《陈书》四十二卷。〈注〉讫宣帝,陈吏部尚书陆琼撰。《陈书》三十六卷。〈注〉唐姚思廉撰。
《陈史》五卷。〈注〉吴兢撰。

《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考》

《陈书》三十六卷。
晁氏曰:唐姚思廉撰,六本纪,三十列传。其父察在陈。尝删撰梁、陈事,未成陈亡。隋文帝问之,察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上之,未讫而值察且死。属思廉继其业。贞观中,与梁书同时上之其书世以罕传多脱误
陈氏曰:思廉采谢旻、顾野王等诸书,综括为二史,以卒父业。

陈书部总论《明·顾充·历朝捷录》《陈陈总论》

天厌梁德,英雄互起,陈霸先斩僧辨,欺弱主,夷凶剪乱,以窃大位。即位之初,未闻布一政令,而汲汲祀蒋帝,以德其私祐。故《纲目》书以示讥。又未几,而舍身庄严,
以寻梁武元帝覆辙,即其开国举动要非所以规模后世矣。虽政崇宽简俭素是尚,亦奚足收齿乎。陈文绍立,首先伯茂之封加其重本,且能权也。文帝殂而伯宗嗣立,未闻有失德也。而安成王遽废之以自立焉。其果足为周旦也哉。青牛却献焚锦云龙,庶几俭质之主惜娄湖盟百官,无故侵梁境,为可议耳。叔宝赖叔坚之力,狼狈即位,使能精心励气,布泽流仁,以图自治,则陈祚亦未至遽斩。奈何据手掌之地,恣溪壑之险,宫人有学士之称,文人有狎客之号,玉树被新声,貂蝉盈座室,逞志究欲穷其奢极其侈,劫夺闾阎杀戮忠谏,东南王气于斯尽矣。麋鹿复游于姑苏奚,待黄尘之污衣,而后见乎天灾地孽物怪人妖。屡屡告变,犹不思改弦易张,而卖寺为奴冀以自厌,迨至隋氏执三可灭之辞,仗四必克之势,写三十万纸诏以暴扬二十恶,命师东下。而犹谈王气,誇天堑。君臣嘻嘻如燕雀处堂,而纵酒赋诗不辍也。皂筴料理一来,遽为眢井天子。擒虎收执,大业永沦,惧伏隋庭,愿得一官号嗟。嗟叔宝何其全无心肝,至是哉。噫!霸先无大功以移梁祚,其得国也固由反掌而不数传,以抵亡其失国也亦不旋踵,岂不仁而得之者失亦不久,而灭人之国者人亦灭其国,其理固昭昭而不爽邪!

陈书部纪事

《陈书·姚察传》:察所撰梁、陈史虽未毕功,隋文帝开皇之时,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进上,今在内殿。梁、陈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泣涕奉行。思廉在陈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入隋,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大业初,内史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成梁、陈二代史,自尔以来,稍就补续。
《旧唐书·姚思廉传》:思廉上表陈父遗言,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太宗贞观三年,又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思廉又采谢炅等诸家梁史续成父书,并推究陈书,删益博综顾野王所修旧史,撰成《陈书》三十卷。魏徵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吴兢传》:兢励志勤学,博通经史。尝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别撰《陈史》五卷。〈以上俱详见梁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