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三百十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3-26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十卷目录

 小学部汇考六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小学〉
  焦竑经籍志〈小学〉
 小学部总论
  宋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小学类〉
  洪迈容斋四笔〈小学不讲〉
  性理大全〈小学〉
  明薛瑄文集〈小学〉
  吴梦祥文集〈语录〉
 小学部纪事

经籍典第三百十卷

小学部汇考六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小学

韵谱一部
吴棫患字学讹误作此,朱文公据其说,以协三百篇之音。

女学 字义详讲 卷
陈淳著,门人陈沂等尝录其语,号筠谷,所闻籁山,所闻金山,所闻皆淳书也。

北溪字义辩正 卷
戴亨著

淳化法帖刊误二卷
邵武黄伯思校

史学蒙求笺注 卷
建安郑仪孙著

蒙训小学绀珠 小学讽咏 补著急就章 卷
王应麟著

告蒙 卷
虞复著

童子习 卷
朱逢吉著

事偶语韵 卷
凌纬著

学训 卷
王洪具著

小学题辞 卷
林起宗著

六书内外篇 卷
季守镛著

书学指南 卷
唐怀德著

说文俗解 卷
吾衍著

书义矜式 卷
王克耘著,克耘吉水人,举进士,同知永新军。

〈阙〉语童蒙说 卷
馀干柴中行著

书学纂要 卷
袁德年著

墨林考 尔雅六义 正始之音 阃学 卷
俱王柏著

九书辩 卷
牟楷著

增注礼部监韵 卷
毛晃著,晃江山人,宋时闭门著书,留意字学,《增注礼部监韵》传世。

韵类 卷
周弁著

小学详断 卷
蒋健著,健武进人,入元不仕,平生多所著述,一以义理为主,《小学详断》发明旨趣为多。

训儿录 卷
曹淇著

韵会 卷
黄公绍著,公绍字直翁,号在辑,卲武人,大昌之子。

韵海 卷
郑介夫著,介夫开化人,号铁柱,性刚直敢言,至大间,尝献策于朝,颇行其言,仕终金溪县丞。

华夏同音 卷
杜本字伯原,所编五声韵,自大小篆分隶真草,及外番书蒙古新字,靡不收录,所著又有《六书通编》

《小学阙疑》 卷。
韩准字公,衡沛县人,登进士第。

六书统 六书析源 书学正韵 卷
俱杨桓著,桓兖州人,成宗时,官至秘书少监,又奉敕撰《仪表录历日序》

字综二卷
浦江柳贯著,贯善楷法工篆籀,京兆杜公本谓其妙处,不减李阳冰所著,又有文集若干卷,金石竹帛遗文若干卷。

竹山上人集韵 卷
括苍刘氏曰:余初来杭时,识竹山上人于祥符戒坛寺,因语及声音之学,而出其所为书,则集凡天下之音声比其开发收闭之类,而各使相从,凡有声而无字者,咸切而注之,审音以知字,因母以识子,如指其掌也。上人为歌,诗清越有理。

韵原六十卷
东阳贞节处士蒋元著

读书工程 卷
庆元程端礼著,国子监颁示郡邑,校刊为学者式。

纂韵录 卷
黄玠著,玠字伯成,定海人,震之曾孙,卜筑嘉兴弁山,号弁山,小隐与赵文敏黄文献相友善。

书史会要七卷
宋景濂曰:天台陶九成宗仪,自清年精究六书之法,备知字文相生之意,乃辩析古文篆籀,分隶行书诸家异同,并载其人而附见焉。先之以帝王,次之以名臣,又次之以才士大夫。起自三皇,迄于国朝,凡名一善者,悉具录之其事,核其论确而有徵,皆遍采史传及前修所著书,不复以其义参乎其间也。史以记事此书,记历代之善书者,故名书史。

小学口义 卷
龙溪黄樵仲著,预子也。

小学入门 卷
南昌熊凯著

小学标题驳论 卷
萧㪺著,所著又有《三礼说》《九州志》《勤斋文集》

小学日记切要故事 卷
虞诏纂集

韵会定正 卷
前太常博士孙吾与著,洪武二十三年刊。

洪武正韵 卷
洪武八年,命学士乐韶凤等校正。

古今书苑 卷
王世贞著,世贞太仓人。

直音篇 卷
正统间,嘉定章道常本正韵编习,又著《韵学集成》

六书精蕴 卷
魏校著,校昆山人

转注音略 古音丛目 古音猎要 古音复字古音骈字 古音附录 墨池琐录 书品 词品
六书索隐 六书练證 古文韵语 古韵诗略说文先训 韵藻 卷
俱杨用修著

篆书考正辩伪 卷
宁海王方塘仲芳著

韵府群玉 卷
阴幼遇集

韵府群玉掇遗 卷
华亭钱全衮著

字系 卷
浦阳柳贯著

小学辨惑 卷
佥事陈祚著,祚吴县人。

小学集解 卷
常熟副都御史吴讷著

小学旁注 卷
休宁学士朱升著

《焦竑·经籍志》小学

《三苍》三卷。〈注〉郭璞撰。
《苍颉训诂》二卷。〈注〉杜林注。
《埤苍》三卷。〈注〉张揖。
《三苍训诂》三卷。〈注〉张揖。
《广苍》一卷。〈注〉樊恭。
《急就章》一卷。〈注〉史游。
《急就章》二卷。〈注〉崔浩注。
《急就章》一卷。〈注〉颜之推注。
《急就章》三卷。〈注〉豆卢氏撰。
《急就章》一卷。〈注〉颜师古注。
《吴章》二卷。〈注〉陆机。
《在昔篇》一卷。〈注〉班固。
《太甲篇》一卷。〈注〉班固。《凡将篇》一卷。〈注〉司马相如。
《黄初篇》一卷。
《小学篇》一卷。〈注〉晋下邳内史王义。
《少学篇》九卷。〈注〉杨方。
《始学》一卷。
《劝学》一卷。〈注〉蔡邕。
《幼学篇》一卷。〈注〉朱嗣卿。
《始学篇》十二卷。〈注〉项峻。
《小学篇》一卷。〈注〉王羲之。
《发蒙记》一卷。〈注〉晋束晰。《启蒙记》三卷。〈注〉晋顾恺之。
《启蒙记》三卷。〈注〉顾恺之。
《诂幼文》三卷。〈注〉颜延之。
《广诂幼》三卷。〈注〉荀楷。
《幼学》二卷。〈注〉朱育。
《千字文》一卷。〈注〉萧子云。
《次韵千字文》一卷。〈注〉梁周兴嗣。
《演千字文》五卷。
《古今字诂》三卷。〈注〉张揖。
《杂字指》一卷。〈注〉后汉郭显卿。
《字指》二卷。〈注〉晋李彤。
《小学总录》二卷。
《古今字图杂录》〈阙〉卷。〈注〉曹宪。
《说文》二十卷。〈注〉汉许慎纂,唐李阳冰刊定。
《说文》十五卷。〈注〉宋徐铉刊定。
《说文解字系传》三十八卷。〈注〉徐锴。
《补说文字解》三十卷。〈注〉僧昙域。
《说文音隐》四卷。
《说文韵谱》十卷。〈注〉徐锴。
《说文字源》一卷。〈注〉唐李腾集。
《说文补义》十二卷。〈注〉包希曾。
梁有演《说文》〈阙〉卷。
吾衍《说文续解》〈阙〉卷。
《字林》七卷。〈注〉晋吕忱。
《字林音义》五卷。〈注〉宋吴恭。
《古今字书》十卷。
《字书》十卷。
《字统》二十一卷。〈注〉杨承庆。
《玉篇》三十一卷。〈注〉顾野王。
《像文玉篇》三十卷。〈注〉唐释隐力。
《玉篇解疑》三十卷。〈注〉赵利正。
《类篇》四十五卷。〈注〉司马光等。
《字类叙评》三卷。〈注〉侯洪伯。
《要字苑》一卷。〈注〉谢康乐。
《括字苑》十三卷。〈注〉冯干。
《要用字苑》一卷。〈注〉葛洪。
《常用字训》一卷。〈注〉殷仲堪。
《字属篇》一卷。〈注〉贾鲂。
《要用杂字》三卷。〈注〉邹里。
《周才字录》〈阙〉卷。
《曹产字苑》〈阙〉卷。
《文字要记》三卷。〈注〉王义。
《解文字》七卷。〈注〉周成。
《文字集略》六卷。〈注〉梁阮孝绪。
《字宗》三卷。〈注〉薛立。
《文字谱》一卷。
《释文》十卷。〈注〉江邃。
《御览字府》〈阙〉卷。
庾元威《字府》〈阙〉卷。
《文字志》三卷。〈注〉王愔。
《文字要说》一卷。〈注〉王氏。
《难字要》三卷。
《览字知源》三卷。
《字源偏旁小说》三卷。〈注〉东林生解。
《字旨篇》一卷。〈注〉郭训。
《桂苑珠丛》一百卷。〈注〉诸葛颖。
《桂林珠丛略要》二十卷。
《俗语难字》一卷。〈注〉隋王劭。
《杂字要》三卷。〈注〉隋李少通。
《杂字书》八卷。〈注〉僧正度。
《文字整疑》一卷。
《正名》一卷。
《纂文》三卷。〈注〉何承天。
《纂要》六卷。〈注〉颜延之。
《文字释疑》一卷。
《今字辨疑》三卷。〈注〉李少通。
宋世良《字略》一卷。
《文字指归》四卷。
《字海》一百卷。〈注〉唐武后。
《干禄字书》一卷。〈注〉颜元孙。
《广干禄字书》一卷。〈注〉娄机《佩觿》三卷。〈注〉郭忠恕。
《稽正辨讹》一卷。
《龙龛手鉴》四卷。〈注〉燕僧智光。
《文字释训》三十卷。〈注〉梁僧宝志。
《李行中字源》〈阙〉卷。
《开元文字音义》三十卷。〈注〉唐明皇。
张有《复古编》二卷。
《学古编》二卷。〈注〉吾衍。
《偏傍小说》〈阙〉卷。〈注〉林罕。
倪镗《六书类释》〈阙〉卷。
汪藻《古今雅俗字》〈阙〉卷。
许谦《假借论》一卷。
《六书正讹》四卷。〈注〉周琦。《经典分毫正字》一卷。〈注〉唐欧阳融。
王球啸《堂集古录》二卷。
《六书本义》十二卷。〈注〉赵撝谦。
《声音文字通》十二卷。〈注〉赵撝谦。
《六书故》三十三卷。〈注〉戴侗。
《字潫博义》二十六卷。
《六书统》二十卷。〈注〉杨桓。
《六书溯原》十二卷。〈注〉杨桓。《从古正文》六卷。〈注〉黄谏。
《六书精蕴》六卷。〈注〉魏校。
《六书索隐》五卷。〈注〉杨慎。
《六书练證》五卷。〈注〉杨慎。
《六书总要》五卷。〈注〉吴元满。
《谐声指南》一卷。〈注〉吴元满。
《六书略》五卷。〈注〉郑樵。
《古俗字略》七卷。〈注〉陈士元。
《同文备考》〈阙〉卷。〈注〉王应电。
《音书考源》一卷。
《声韵》四十一卷。〈注〉周研。
《声类》十卷。〈注〉魏李登。
《韵集》十卷。
《韵集》六卷。〈注〉晋吕静。
《四声韵林》二十八卷。〈注〉张谅。
《韵集》八卷。〈注〉段弘。
《群玉典韵》五卷。〈注〉段弘。
《文章音韵》二卷。〈注〉王该。
《韵略》一卷。〈注〉阳休之。
《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注〉李概。
《纂韵抄》十卷。
《四声指归》一卷。〈注〉刘善经。
《四声》一卷。〈注〉沈约。
《四声韵略》十三卷。〈注〉夏侯咏。
《韵篇》十三卷。〈注〉赵氏。
《音谱》四卷。〈注〉李概。
《韵英》三卷。〈注〉释静洪。
《切韵》五卷。〈注〉陆慈。
《音韵》二十卷。〈注〉萧钧。
《唐韵》五卷。〈注〉孙愐。
《韵铨》十五卷。〈注〉唐武元之。
《韵英》五卷。〈注〉明皇。
《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注〉颜真卿。
《切韵》十卷。〈注〉唐李舟。
《切韵指掌图》一卷。〈注〉司马光。
《五音类聚篇海》十五卷。〈注〉金韩孝彦。
《贯珠集》八卷。
《玉钥匙门法》一卷。《辨体补修加字切韵》五卷。〈注〉唐僧猷《唐广韵》五卷。〈注〉张参。
《唐切韵》五卷。
李韵《要略》一卷。〈注〉李邕。
《雍熙广韵》一百卷。〈注〉宋勾中正等详定。
《集韵》十卷。〈注〉丁度等修。
《礼部疑韵》二十卷。
宋朝重修《广韵》五卷。〈注〉陈彭年。
《五音广韵》五卷。〈注〉吴铉。
《景祐韵》五卷。
《五声韵谙》五卷。〈注〉张有。
《五书韵总》〈阙三字〉卷。〈注〉高衍孙。
《礼部韵略》五卷。〈注〉王洙等修。
《书学正韵》三十六卷。〈注〉杨桓。
《杂文字音》七卷。〈注〉王延。
《押韵释疑》五卷。〈注〉欧阳德弘。
《正字韵纲》四卷。〈注〉宋魏温甫。
《书林韵会》一百卷。〈注〉蜀孟昶。《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注〉黄公绍。
《韵谱》三卷。〈注〉宋杨俊。
《韵会定正》四卷。〈注〉元孙吾与。
《辨嫌音》一卷。〈注〉阳休之。《异字同音》一卷。
《證俗音》三卷。〈注〉张推。
《證俗音略》一卷。〈注〉颜悯楚。
《器用名目韵》五卷。〈注〉薛尚功。
《韵补》五卷。〈注〉吴栻。
《转注古音略》五卷。〈注〉杨慎。
《古音馀》五卷。〈注〉杨慎。
《古音附录》五卷。〈注〉杨慎。
《古音丛目》五卷。〈注〉杨慎。
《古音猎要》五卷。〈注〉杨慎。
《古音略例》一卷。〈注〉杨慎。
《古文韵语》二卷。〈注〉杨慎。
《奇字韵》五卷。〈注〉杨慎。
《韵林原训》二卷。〈注〉杨慎。
《五音切韵枢》三卷。〈注〉柳曜。
《切韵指元论》三卷。〈注〉王宗论。
《切韵指元疏》五卷。〈注〉僧鉴言。
《归字图》一卷。〈注〉刘守锡。
《三十六字母图》一卷。〈注〉僧守温。
《四声等第图》一卷。〈注〉僧宗彦。
《定清浊韵》一卷。〈注〉僧行庆。
《音诀》八卷。〈注〉郭逸。
《古文官书》一卷。〈注〉卫恒。
《古文奇字》二卷。〈注〉郭显卿。
《汗简》八卷。〈注〉郭忠恕。
《纂古》一卷。〈注〉崔希裕。
《尚书古字》一卷。
李商隐《古字略》一卷。
裴光远《集缀古文》一卷。
赵婉章《古字略》一卷。
张揖《集古文》一卷。
《义云章》一卷。
《禹碑》一卷。
《石鼓文》一卷。
郑樵《注石鼓文》一卷。
王应麟《注石鼓文》一卷。
苏轼《注石鼓文》一卷。
《峄山碑》一卷。
《秦望山碑》一卷。
《天发神谶碑》一卷。
《碧落碑》一卷。
《诅楚文》一卷。
张平《子碑》一卷。
《古文字训》二卷。
《集古四声韵》五卷。〈注〉夏竦。
《广古四声韵》五卷。〈注〉赵克继。
《古篆分韵》二十五卷。
《籀史》二卷。〈注〉翟耆年。
《隶释》二十七卷。〈注〉洪适。
《隶续》十卷。〈注〉洪适。
《隶纂》十卷。〈注〉洪适。
薛尚功《钟鼎款识》二十卷。
薛尚功《广钟鼎韵》七卷。
薛尚功《象形奇字》一卷。
《钟鼎篆韵》三卷。〈注〉王楚。
杨钧《钟鼎篆韵》五卷。《古篆礼部韵》五卷。〈注〉释守隆。
吾衍《周秦刻石释音》一卷。
吾衍《钟鼎韵》一卷。
宣和《博古图》三十卷。
吕大临《考古图》十卷。
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
《四体书势》一卷。〈注〉晋卫恒。
《杂体书》九卷。〈注〉释正度。
《古今篆隶杂字体》一卷。〈注〉萧子政。
《汉隶字源》六卷。
《隶释》十卷。〈注〉刘球。
《古今篆隶训诂名录》一卷。
《古今字图杂录》一卷。〈注〉隋曹宪。
杨黼《篆隶宗源》二卷。
《圣章草》一卷。〈注〉蔡邕。
《飞龙篇篆草势合》三卷。〈注〉崔瑗。
《法书目录》六卷。〈注〉虞和。
《五十二体书》一卷。〈注〉萧子云。
《书品》一卷。〈注〉庾肩吾。
《笔墨法》一卷。〈注〉颜之推。
《粗纸笔墨疏》一卷。
《书后品》一卷。〈注〉李嗣真。
《书谱》一卷。〈注〉徐浩。
《古迹记》一卷。〈注〉徐浩。
《书断》三卷。〈注〉张怀瓘。《书则》一卷。〈注〉张景元。
《书指论》一卷。〈注〉褚长文。
《法书要录》十卷。〈注〉张彦远。
裴行俭《草书杂体》一卷。
王氏《八体书范》四卷。〈注〉王方庆。
《书祖》一卷。〈注〉张怀瓘。
《书法药石论》一卷。〈注〉张怀瓘。
《六体论》一卷。〈注〉张怀瓘。
《御制评书》一卷。〈注〉唐太宗。
《有唐名书评》一卷。
《临书关要》一卷。〈注〉僧应之。
《字学要录》一卷。
《授笔法》一卷。
《古文篆隶体书记》二卷。
《辨字图》一卷。
《叙书》四卷。
《怀素传》一卷。〈注〉陆羽。
《书禁经》一卷。
《传授记》一卷。
《纂髓》六卷。〈注〉郑惇方。
飞白《书录》一卷。
《金壶记》三卷。〈注〉僧适之。
《隶书决疑赋》一卷。
《书品》十卷。
王逸少《笔势图》一卷。
《续书评》一卷。〈注〉吕总。
《法书》一卷。〈注〉蔡希综。
《古今书人优劣评》一卷。〈注〉梁武帝。
《述书赋》三卷。〈注〉窦永撰,窦泉注。
《古来能书人名》一卷。〈注〉王僧虔。
《隶书正字赋》一卷。〈注〉石怀德。
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卷。
蔡氏《口诀》一卷。
《书隐法》一卷。
《墨薮》五卷。
《古今书法苑》十卷。〈注〉宋周越。《书评》一卷。
《笔体论》一卷。〈注〉虞世南。
《笔法要诀》一卷。〈注〉李阳冰篆。
《笔法》一卷。〈注〉羊欣。
《笔经》一卷。
《海岳书史》一卷。〈注〉米芾。
《书法钩元》四卷。〈注〉苏子启。
《书谱》一卷。〈注〉孙过庭。
《续书谱》一卷。〈注〉姜夔。
《宝章待访录》一卷。〈注〉米芾。
《翰墨志》一卷。〈注〉宋高宗。
《字学新书》一卷。〈注〉刘惟志。
《东观馀论》十卷。〈注〉黄伯思。
《广川书跋》十卷。〈注〉董逌。
《书学会编》四卷。
《宝真斋法书赞》六十卷。〈注〉岳珂。《法帖谱系杂说》二卷。〈注〉曹士冕。《法帖释文》十卷。〈注〉石苍舒。《法帖释文》十卷。〈注〉刘次庄。
右书

《九章算术》二卷。〈注〉徐岳、甄鸾重述。
《算术》十六卷。〈注〉杜忠。
《算术》二十六卷。〈注〉许商。
《缀术》六卷。〈注〉祖冲之。
《九章算术》十卷。〈注〉刘徽。
《九九算术》二卷。〈注〉杨淑。
《九章别术》二卷。〈注〉徐岳、甄鸾。
《算经》二十九卷。〈注〉岳、鸾。
《九章六曹算经》一卷。〈注〉刘徽。
《九章重差图》一卷。〈注〉刘徽。
《九章重差》一卷。〈注〉刘向。
《九章算术》九卷。〈注〉徐岳。
《九章算经》九卷。〈注〉甄鸾。
《九章杂算文》一卷。〈注〉刘祐。
《九章算术注》九卷。〈注〉李淳风。
《算经》三卷。〈注〉谢察微。
《缉古算术》四卷。〈注〉王孝通。
《五经算术》二卷。〈注〉甄鸾注。
《九章推图经法》一卷。〈注〉张峻。
《算经要用百法》一卷。〈注〉徐岳。
孙子《算经》二卷。
赵𢾺《算经》一卷。夏侯阳《算经》一卷。
张丘建《算经》二卷。
又三卷。〈注〉李淳风。《数术记遗》一卷。〈注〉徐岳。
《五经算术》二卷。〈注〉李淳风注。
《算经易义》一卷。〈注〉张续。
张去斤《算疏》一卷。
黄钟《算法》三十八卷。
《算律吕法》一卷。
《众家算阴阳法》一卷。
董泉《三等数》一卷。
五曹《算经》五卷。〈注〉甄鸾。
又五卷。〈注〉韩延、夏侯阳。
韩延、夏侯阳《算经》一卷。
《九经术疏》九卷。〈注〉宋泉之。
《海岛算经》一卷。〈注〉刘徽。
又一卷。〈注〉李淳风。
《七经算术通义》七卷。〈注〉阴景愉。
《周髀算经》二卷。〈注〉李淳风。
五曹、孙子等《算经》二十卷。〈注〉李淳风。
《算经表序》一卷。
《一位算法》二卷。〈注〉江本。
《得一算经》七卷。〈注〉陈从运。
《心机算术括》一卷。
龙受益《算法》二卷。
《周易轨限算》一卷。
《新易一法算轨九例要诀》一卷。〈注〉龙受益。
《乘除算例》一卷。
《法算细历》一卷。
《量田要例算法》一卷。
《颍阳书》三卷。〈注〉邢和璞。
《求一指蒙元要》一卷。〈注〉李绍谷。
《周髀算经音义》一卷。〈注〉李籍。
《求一算法九例》一卷。
谢经《算术》三卷。
《九章算经音义》一卷。〈注〉李籍。
《算法敩古集》二卷。〈注〉贾宪。杨辉《九章》一卷。
《算术百颗珠》一卷。
《算法透帘草》一卷。
《通原算法》二卷。
《数学九章》九卷。〈注〉宋秦九韶。
《测图海镜》十二卷。〈注〉元李冶。
《益古衍段》三卷。〈注〉李冶。
《勾股等六论》一卷。〈注〉唐顺之。
《婆罗门算法》三卷。
《婆罗门阴阳算历》一卷。
《婆罗门算经》三卷。
右数

《少仪外传》二卷。〈注〉吕祖谦。
《童蒙训》一卷。〈注〉吕祖谦。
《弟子职五书》一卷。〈注〉张时举。
《蒙训》四十四卷。〈注〉王应麟。
《小学绀珠》十卷。〈注〉王应麟。

《小学》

四卷。〈注〉朱熹。
《小学集说》六卷。〈注〉程愈。
《小学集成》十卷。
《小学通义》十卷。
《小学注疏》十卷。〈注〉四十三图附。
《小学资讲》十二卷。〈注〉夏煦。
《小学纂疏》四卷。〈注〉元李成己。
《小学纂释》十卷。〈注〉吴懋谈。
《小学句读》六卷。〈注〉陈选。
《小学章句》四卷。〈注〉王云凤。
《古文小学》九卷。〈注〉湛若水。
《小学启蒙》十卷。
《养正群书》一卷。〈注〉元熊大年。
《养蒙大训》十二卷。〈注〉熊大年。
《六艺纲目》一卷。〈注〉舒天民。
《发蒙宏纲》二卷。〈注〉徐橐。
《童子习》一卷。〈注〉朱以贞。
《蒙求》三卷。〈注〉唐子瀚。
《蒙求补》〈注〉八卷。〈注〉徐子光。
《事类蒙求》九卷。〈注〉黎献。
《名物蒙求》一卷。〈注〉方逢辰。
《续蒙求》八卷。〈注〉宋舒津。
《左氏蒙求》三卷。〈注〉宋王舜俞。
《两汉蒙求》十卷。〈注〉刘班。
《十七史蒙求》二卷。〈注〉王令。
《宋蒙求》二卷。〈注〉范镇。
《南北史蒙求》十卷。
《班左诲蒙》三卷。〈注〉程俱。
《家塾蒙求》二十五卷。〈注〉孙应符。
《宗室蒙求》三卷。〈注〉孙应符。《幼学须知》五卷。〈注〉孙应符。
右近世蒙书

古者八岁入小学,习六甲,四方与书,数之艺成,童而授之经,迨其大成也。知类通达,靡所不晰,而小学始基之矣。《尔雅》津涉九流,标正名物,讲艺者莫不先之于是,有训故之学,文字之兴,随世转易,讹舛日繁三苍之说,始志字法,而《说文》兴焉。于是有偏傍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孙炎沈约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保氏以数学教子弟,而登之重差夕桀勾股与之章,并传而乡三物备焉,于是有算数之学,盖古昔六艺,乘其虚明,肄之以适用,而精神心术之微寓焉矣。古学久废,世儒采拾经籍格言作,为小学以补亡,夫昔人所叹,谓数可陈,而义难知今之所患在,义可知而数难陈,孰知不得其数则影响空疏?而所谓义者,可知已顾世所显,行不能略也。今悉次于篇,以备小学。

小学部总论

宋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小学类

古者教学之法,八岁而入小学,以习六甲,四方书数之艺,至于成童,而后授经儒者,究极天地人神事物之理,无所不通,故其学有次第,而后大成焉。《尔雅》出于汉世正名命物讲说者,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文字之兴,随世转移,易务趋便省久,后乃或亡其本,三苍之说始志字法,而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傍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异,秦汉以来,学者务极其能,于是有字书之学,先儒之立学,其初为法,未始不详而明,而后世犹或讹失,故虽小学不可阙焉。

洪迈容斋四笔小学不讲

古人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周官保氏之职,实掌斯事厥,后浸废。萧何著法太史试学童,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史,以六体试之,吏人上书字,或不正辄,有举劾。刘子政父子校中秘书,自史籀以下,凡十家序为小学,次于六艺之末,许叔重收集篆籀古文诸家之学,就隶为训注,谓之说文。蔡伯喈以经义分散传记,交乱讹伪,相蒙请刊,定五经备体刻石,立于太学门外,谓之石经。后有吕忱又集《说文》之所漏略,著《字林》五篇,以补之。唐制国子监置书学博士,立《说文》石经,字林之学,举其文义,岁登下之,而考功礼部课试贡许以所习为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大历十年,司业张参纂成五经文字,以类相从,至开成中,翰林待诏唐元度又加九经字样,补参之,所不载。晋开运末,祭酒田敏合二者为一,编并以考正,俗体讹谬,今之世不复详考,虽士大夫作字,亦不能悉如古法矣。韩子曰:凡为文辞宜略识字。又云:阿买不识字,颇知书八分,安有不识字而能书?盖所谓识字者,如上所云也。予悉张氏田氏之书,择今人所共昧者,漫载于此,以训子孙。本字从木,一在其下,今为大十者非。休字象人息于木,阴加点者非。美从羊从大,今从火者非。字古者以车战,故军从包下车,后相承作军,义无所取,看字从手,凡视物不审,则以手遮目看之,作看者非。扬州取轻扬之义,从木者非。梁从木,作粱者非。乾有干虔二音,为字一体,今俗分别作字音虔,而乾音干者非。尊从酋下寸,作尊者非。奠从酋从丌,作奠者非。夷从弓从大,作夷者讹。耆从旨,作老下目者讹。漆泰黍黎下并从水,相承省作小,今从小,从小者讹。泱冲况凉盗并从水,作者讹。饥饥二字,上饥字谷不熟,下饥字则饿也,今多误用。至于果刍韭之加草,冈加山携之作携,锄作锄,恶作恶,霸作伯,笋作笋,髭须加髟,或从水。秘从禾,简作蕳,宝从尔,趋从多衡,合从角从大,而从鱼启从又,及弋肇从文,彻从去,粗作,虫作虫,堕许反俗作隳,又以为惰憣作幡怪,为怪关为。炙从夕,閒从日,兹合从二元而作兹,升作,辈从北,妒从户,奸为奸从毒,吝作𠫤,冤上加点,邻作邻,牟从午,互作,舌从千,盖作盖,京作,皎从日,次从,鼓从皮,潜谮僭从替,出作二山,从与游于以方为才,皂为皂,为曷,匹为疋,收作,叙作叙,卧臣从人,而以人为卜,改从戊己之己,而以为,凡作凡,如是者皆非也。

性理大全小学

程子曰:古人虽胎教与保傅之教犹胜,今日庠序乡党之教古人自幼学耳,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而不见异物,故易以成就。
古之人自能食能言而教之,是故大学之法,以豫为先,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意虑偏好生于内,众口辨言铄于外,欲其纯全,不可得已。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当,故养正者,圣人也。朱子曰:自入小学时,已自知许多事了。至入大学时,只要做此工夫。今人全未曾知此,古人只去心上理会,至去治天下,皆自心中流出,今人只去事上理会,古人小学中礼乐射御书数都学了,及长只理会穷理致知工夫,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实难,但须庄敬诚实立其基本,逐事逐物理会道理,待此通透意诚心正了,就切身处理会,旋去理会礼乐射御书数,小学却未当得敬,敬已是包得小学,敬是彻上彻下,工夫虽做得圣人田地也,只放下这敬,不得如尧舜也,始终是一个敬。
尝训其子曰:起居坐立务要端庄,不可倾倚,恐至昏怠。出入步趋,务要凝重,不可票轻,以害德性。以谦逊自牧,以和敬待人,凡事切须谨饬,无故不须出入,少说閒话,恐废光阴,勿观杂书,恐分精力,早晚频自,点检所习之业,每旬休日,将一旬内书温习数过,勿令心少有放佚,则自然渐近,道理讲习易明矣。
古人于小学存养已熟,根基已深厚,到大学只就上面点化些精彩,古人自能食能言,便已教了。一岁有一岁工夫,到二十时,圣贤资质已自有二三分,大学只出治光彩。如今失了小学工夫,只得教人且把敬为主,收敛身心方下工夫。
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
东莱吕氏曰:教小儿当以何为先?曰:先教以恭谨不轻,忽不躐等读书,乃馀事。今之有资质者,父兄便教以科举之文,不容不躐等,皆因父兄无识见,至有以得一第便为成材者。
后生学问且须理会《曲礼》《少仪》《仪礼》等,学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及先理会《尔雅》《训诂》等文字,然后可以语下学而上达,自此脱然有得,自然度越诸子也。不如此是,躐等犯分陵邑,终不能成,孰先传焉?孰后倦焉?不可不察也。
西山真氏曰:小学之书先载胎教之法,而后以内则之文继之,此言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也。合《列女传》《内则》二篇观之,则小学之教略备矣。
薛瑄文集小学
朱子《小学》一书,理与事而已,内篇之立教明伦敬身,通论言其理也,稽古之立教明伦敬身通论,实之以事也。外篇嘉言之广,立教明伦敬身又以理言也,善言之实,立教明伦敬身又实之以事也。然理精也,本也;事粗也,末也。本末精粗,一以贯之,其小学之书乎!舍小学四书五经宋诸儒性理之书不读,而先读他书,犹恶睹泰山而喜丘垤也,藐乎!吾见其小矣。

吴梦祥文集语录

《须用循序》:熟读小学四书,本文令一一成诵,然后读五经,本文亦须烂熟成诵,庶几逐渐有入,此个工夫须要打叠岁月方成,苟欲早栽树,夜遮荫,则非吾所知也。

小学部纪事

《宋史·道学朱熹传》:所著有《小学书》行于世。〈按小学部纪事惟载
朱子小学馀俱见字学典悉不采录

《冯去非传》:父椅,家居授徒,注《小学》等书。
《金史·忠义完颜陈和尚传》:太原王渥文章论议与雷渊、李献能相上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自居禁卫日,人以秀才目之。渥授以《孝经》《小学》《论语》《春秋左氏传》,略通其义。
《元史·吴澄传》: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先是,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反覆训诱之。
《欧阳元传》: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
《儒学传》:萧㪺制行甚高,真履实践,其教人,必自《小学》始。所著有《小学标题驳论》,行于世。
韩择,字从善,奉元人。其教学者,虽中岁以后,亦必使自《小学》等书始。或疑为陵节勤苦,则曰:人不知学,白首童心,且童蒙所当知,而皓首不知,可乎。
熊朋来,宋咸淳甲戌,登士第,隐处州里间,生徒受学者,常百数十人。取朱子《小学》书,提其要领以示之,学者家传其书,几遍天下。
《明外史·黄润玉传》:润玉以小学四书诸经注家,或遗或误,乃撰书补注。
《儒林传》:刘观尝云:《小学》一书,虽老不可离。
郑伉往师吴与弼,与弼曰:此间工夫,非旦夕可竟虑误子生平。伉曰:此心放逸已久,求先生复之,敢欲速乎?乃授《小学》,日体验于身心,然后得闻四子六籍之要。
蔡元伟授罗田教谕迁德安知县,每退食,取《小学》《近思录》诸书,默识体验,即升堂亦袖以出,曰:非敢忘之。诚虑心官少放行事过差,以此当严师耳。
徐师曾,字伯鲁,登嘉靖癸丑进士,锐意穷经,撰《小学史断》行于世,
贺钦,字克恭。成化二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钦学不务博涉,专读《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谓为学不必求之高远,在主敬以收放心而已。
吕楠,字仲木,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所著有《小学》等书
《溧阳县志》:史敬武,字彦刚,元末抱道僻处,以小学书教其子,子名制凶,负大力,壬辰之乱,团义勇捍乡族,孙仲和兄弟三人相友爱,作宜乐堂以居,皆前人小学之教也。
《黟县志》:程文明,资性醇厚,六岁出继于叔家,贫力作好诸子小学,叔氏奇之,生平言动一以小学为法,尝戒人曰:细行不谨,终累大德。晚与弟庠生文运白首相对,极天伦之乐,年九十有五,卒遗命以小学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