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三百二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3-26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二卷目录

 孝经部汇考二
  唐元宗孝经注解〈御制序〉
  陆德明孝经释文〈自序〉
  宋邢炳孝经注疏正义〈自序 傅注序〉
  司马光孝经指解〈进序〉
  范祖禹古文孝经说〈进序〉
  朱子孝经刊误〈跋尾〉
  史绳祖注解孝经〈魏了翁题跋〉
  陆秀夫编正孝经刊误〈自序〉
  元吴澄校正孝经定本〈自题 张恒跋〉
  董鼎孝经大义〈熊禾序〉
  明吕维祺孝经本义〈自序〉
 孝经部汇考三
  汉书艺文志〈孝经〉
  隋书经籍志〈孝经〉
  唐书艺文志〈孝经〉
  宋史艺文志〈孝经〉
 孝经部汇考四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孝经〉
  宋郑樵通志〈孝经〉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孝经〉

经籍典第三百二卷

孝经部汇考二

唐元宗孝经注解

一卷按《元宗御制序》。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
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馀,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逾,远源流,盖别近观。孝经旧注舛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剪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卲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同异,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教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陆德明孝经释文 卷
《德明自序》。孝经者,孔子为弟子曾参说孝道,因明天子庶人五等之孝,事亲之法,亦遭焚烬,河间人颜芝为秦禁藏之,汉氏尊学芝子贞出之,是为今文。长
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凡十八章,又有古文出于孔氏壁中,别有闺门一章,自馀分析十八章,揔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作传,刘向校书,定为十八。后汉马融亦作古文孝经传,而世不传,世所行郑注相承,以为郑元案,郑志及中经簿无唯,中朝穆帝集讲孝经云:以郑元为主检孝经注,与康成注五经不同,未详是非。
江左中兴孝经论语共立郑氏博士一人。

古文孝经世既不行今随俗用郑注十八章本
宋邢炳孝经注疏正义一卷
《炳自序》。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尚以辞高旨远。后学难尽讨论,今特剪截元疏,旁引诸书,分义错
经会合,归趣一依讲说次第解释,号之为讲义也。宋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邢炳等奉敕较定。谨序。
《傅注序》。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之德,生不偶时,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乱,礼乐崩颓,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居下
位者褒贬无作。孔子遂乃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虑虽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冀。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故《孝经》纬曰: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是知孝经虽居六籍之外,乃与春秋为表里矣。先儒或问夫子,为曾参所说,此未尽其旨归也,盖曾子在七十弟子中孝行最著,孔子乃假立曾子为请益问答之人,以广明孝道。既说之后,乃属与曾子,洎遭暴秦焚书并为煨烬,汉膺天命,复阐微言孝经,河间颜芝所藏,因始传之于世。自西汉及魏历晋宋齐梁注解之者,迨及百家。至有唐之初,虽备存秘府,而简编多有残缺,传行者唯孔安国郑康成两家之注,并有梁博士皇侃义疏,播于国序,然辞多纰缪,理昧精研。至唐元宗朝,乃诏群儒学官俾其集议,是以刘子元辨郑注有十谬七,惑司马坚,斥孔注多鄙俚不经,其馀诸家注解皆荣华,其言妄生穿凿,明皇遂于先儒注中采摭菁英芟,去烦乱,撮其义理,允当者用为注解,至天宝二年,注成颁行天下,仍自为八分御札勒于石碑,即今京兆石台孝经是也。〈成都府学主乡贡傅注奉石撰〉
司马光著孝经指解一卷按《光进序》。圣人言则为经,动则为法。故孔子与曾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及传授滋久,章句寖差,孔氏之人,畏其流荡失真,故取其先世定本,杂虞夏
商周之书及论语,藏诸壁中,苟使人或知之,则旋踵散失,故虽子孙不以告也。遭秦灭学,天下之书扫地,无遗汉,兴河间人颜芝之子,得孝经十八章,儒者相与传之,是为今文。及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古文始出,凡二十二章,当是之时,今文之学已盛,故古文排根,不得列于学官,独孔安国及后汉马融为之传,诸儒党同疾异,信伪疑真,是以历载,累百而孤学沈厌人无知者。隋开皇中,秘书学生王孝逸,于陈人处得之,河间刘炫为之作稽疑一篇,将以兴坠起废,而时人已多讥笑之者。唐明皇开元中,诏议孔郑二家,刘知几以为宜行孔废郑,于是诸儒争,难蜂起卒行,郑学及明皇自注,遂用十八章为定,先儒皆以为孔氏避秦禁而藏书,臣窃疑其不然,何则?秦科斗之书废绝已久,又始皇三十四年,始下焚书之令,距汉兴才七年耳,孔氏子孙岂容悉无知者,必待共王,然后乃出,盖始藏之时,去圣未远,其书最真,与夫他国之人,转相传授,历世疏远者,诚不侔矣。且孝经与尚书俱出壁中,今人皆知尚书之真,而疑孝经之伪,是何?异信脍之可啖,而疑炙之不可食也?嗟乎!真伪之明皎若日月,而历世争论不能自伸,虽其中异同不多,然要为得正此学者,所当重惜也,前世中孝经多者五十馀家,少者亦不减十家,今秘阁所藏,止有郑氏明皇及古文三家而已,其古文有经无传案,孔安国以古文时无通者,故以隶体写尚书而传之,然则论语孝经不得独用古文。此盖后世好事者,用孔氏传本更以古文写之,其文则非,其语则是也。夫圣人之经,高深幽远,固非一人所能独了,是以前世并存百家之说,使明者择焉。所以广思虑重,经术也。臣愚,虽不足以度越前人之胸臆,窥望先圣之藩篱,至于时有所见,亦各言尔志之义,是敢辄以隶写古文,为之指解,其今文旧注,有未尽者,引而伸之,其不合者,易而去之,亦未知,此之为是,而彼之为非,然经犹的也,一人射之,不若众人射之,其为取中多矣。臣不敢避狂僭之罪,而庶几于先王之道,万一有所补焉,
范祖禹古文孝经说一卷
《祖禹进序》。古文孝经,二十二章,与《尚书》《论语》同出于孔氏壁中,历世诸儒,疑眩莫能明,故不列于学官。今文十八章,自唐明皇为之注,遂行于世,二书虽大
同而小异,然得其真者,古文也。臣今窃以古为据,申之以训说,虽不足以明先王之道,庶几有万一之补焉。臣谨上。
朱子孝经刊误一卷
按朱子孝经刊误跋尾。熹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
之沙随程可久,丈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亦以为此书多出后人附会,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察,其说固已及此,又窃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书之言,可发此书之旨者,别为外传,顾未敢耳语,录孝经非圣人之言,且如先王有至德,要道此是说得好处,然下面都不曾说得切要处著,但说得孝之效如此,如论语中说孝,皆亲切有味,都不如此士庶人章说得更好,只是下面都不亲切。陈氏曰:抱遗经于千载之后,而能卓然悟疑辩惑,非豪杰特起独立之士,何以及此,后学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拟议也。
史绳祖注解孝经一卷
《魏了翁题跋》。朱文公著孝经刊误,公之子在尝举元槁以遗余,余既锓梓,与学士共之史,庆长又以告余曰:昔者绳祖尝集先正名贤,孝经注解,今愿得刊
误,为之章指,余举以𢌿之俾,得汇次成,编则又以黄直卿孝经本旨及所辑洙泗论孝合为一书。呜呼!此民生日用之常,后王降德之本,而由之不知,观是书者,其亦知所发哉。
陆秀夫编正孝经刊误一卷
《秀夫后序》《孝经》一书,古文不可得而考,见所可考者,汉世艺文志,颜氏、刘氏、司马氏编次之文而已,要之,皆古文之旧也,秀夫幼而读之,莫觉其非,长而疑
焉,涉猎载籍罔非是,是莫敢有所与,既入仕,滥次西藏勾当,得朱元晦刊误一编,而玩味之,夫然后心目开朗,欣欣然若有所得,于是与在馆诸同志因元晦之议,从而删削次第之,然非敢以粟丝己意妄有所参涉于其间,以得罪于先正,庶几是经灿然可复,而元晦刊正之功不泯,圣世以孝治天下之化,或不能无少助云陆秀夫识。
元吴澄校正孝经定本一卷
《吴澄题辞详》《孝经》之为书,肇自孔曾一时问答之语,今文出于汉初,谓悉曾氏门人记录之旧已不可知。武帝时,鲁共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得古文《孝经》,以
为秦时孔鲋所藏。昭帝时,鲁国三老始以上献刘向卫宏,盖尝手校。魏晋以后,其书亡失,世所通行,惟今文孝经十八章而已。隋时,有称得古文孝经者,其间与今文增减异同,率不过一二字,而文势曾不若今文之从顺,以许慎《说文》所引,及桓谭新论所言,考正又皆不合,决非汉世孔壁中之古文也。宋大儒司马公酷尊信之,朱子刊误,亦据古文,未能识其何意。今观邢氏疏说,则古文之为伪审矣,又观朱子所论,则虽今文亦不无可疑焉者,疑其所可疑,信其所可信,去其所当去,存其所当存,朱子意也。故今特因朱子刊误,以今文古文校其同异,定为此本,以俟后之君子。
《张恒跋》。吴先生隐居临川山中,大臣荐之,授文翰之职,未行,促命下驿遣上京师,会有求为代者,先生即南还,今年夏次广陵郡,学访道诹经者,日至,恒往
受业焉,恒尝问孝经何以有今文古文之别,先生曰:黄帝时,仓颉始造字。周宣王时,史籀因仓颉字更革为大篆。秦始皇时,李斯因史籀字更革为小篆,仓颉字谓之古文,秦人以篆书繁难,又作隶书,取其省易,专为官府行文书而设,自此人趋简便,习隶者众,习篆者寡,公私通行,悉是隶书,经火于秦而复出于汉,当时传写只用世俗通行之字。武帝时,鲁共王坏孔子屋壁,得孔鲋所藏《书》《礼》《论语》《孝经》,皆仓颉古文字,后人称汉书隶书传写之经为今文,以相别异云尔古文书。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事不及施行,安国没后,其书无传。东莱张霸诡言受古文书。成帝时,徵至校其书,非是汉志所载武成之词,即张霸伪古文书也。东晋梅赜于伏生今文书外增多二十五篇,今行于世,果真孔壁所藏者乎?古文礼五十六篇,内十七篇,与今文仪礼同馀三十九篇,谓之逸礼。郑元注仪礼,礼记屡尝引用,孔颖达作疏之时犹有,后乃燬于天宝之乱,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与鲁论语齐论语为三古文,孝经二十三章,与今文孝经为二。魏晋而后不存。隋人以今文孝经增减数字,分析两章,又伪作一章,名之曰古文孝经,其得之也,绝无来历左验隋经籍志。及唐开元时,集议显斥其妄,邢炳正义,具载详备可考,司马温公有古文孝经指解,盖温公资质厚重,于孝经今文尚且笃信,则谓古文尤可尊也,而不疑后出之伪,朱子识见高明,孝经出于汉初者,尚且致疑,则其出于隋世者何足深辨也?而刊误姑据温公所注之本,非以古文优于今文而承用之也。恒又问:孝经果可疑乎?先生曰:朱子云:孝经出于汉初,左氏未盛行之时,不知何世何人为之也。窃谓孝经虽未必是孔门成书,然孔鲋藏书时已有之,则其传久矣,礼家有七十子,之后弟子所记二戴,礼记诸篇多取于彼。其间纯驳相杂公谷左氏等书,称道孔子之言者亦然,孝经殆此类也,亦七十子之后之所为。尔中有格言,朱子每于各章注出,而小学书所纂孝经之文,其择之也精矣。朱子曷尝尽疑孝经之为非哉?学者岂可因后儒之傅会,而废先圣之格言也。他日,先生之子文谓小年读孝经时,先生整齐诸说,归于至当附入己见,补其不足,𢌿文肄之。恒于是借观旧稿,就以笔受请于先生。先生曰:此往年以训稚子,不欲传之,故未尝示人也。恒再三请乃许,就得录本而求者,沓来应之,不给,同门诸友共为锓木以公其传,而所闻师说并记于其后云大德。癸卯十月甲寅朔门人河南张恒记。
董鼎孝经大义一卷
《熊禾序》。孔子之学,惟曾氏得其宗,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经传章句,颇亦相似,学以《大学》为本,行以《孝经》为先,自天子至庶人一也,《尧典》一篇,《大学》
《孝经》之准也,自克明峻德,以至亲睦九族,极而百姓之昭,明万邦之于变,《大学》之序也。孝之为道,盖已具于亲睦九族之中矣,何也?一本故也。自是舜以克孝而徽五典,禹以致孝而叙彝伦,伊尹述成汤之德,一则曰立爱惟亲,二则曰奉先思孝,人纪之,修孰大乎?是文武周公帅是而行备,见于礼记所载,上而宗庙之享,下而子孙之保,其为孝,蔑有加焉。功化之盛,至使四海之内,人人亲其亲,长其长,一鳞毛、一芽甲之微,无不得所。呜呼!二帝三王之教可谓大矣。《孝经》一书即其遗法也,世入春秋皇纲解纽,孔子伤之,三复昔者,明王孝治之言,思之深望之切矣。诚使天子公卿躬行于上,凡礼乐刑政之具壹,是以孝为本,则斯道也,固天性之自然,人心之固有一,转移间王道,顾不易,易乎惜也,徒托之空言,而仅见于门人记录之书也。书存而道可举,虽不能行之一时,犹可诏之来世,今此经之可考者,不过汉艺文志而已,而其篇次则颜注古文二十二章,孔壁所藏本也。今文一十八章,河间王所得颜芝本,而刘向之所参较者也,要之出于诸儒附会,皆非曾氏门人所记旧文矣。唐元宗开元,敕议意非不美,而司马贞浅学陋识,并以闺门一章去之,卒启元宗无礼无度之祸,而其所制序文,至以礼为外饰之所资,仁义为后来之渐,有不知所谓,因心之孝者,果何所因而又何自而萌乎?学之不讲,德之不修,一至于此,桓桓文公特起,南夏平生精力,用功易四书,为多至此书,则仅成刊误一编,注释大义,犹有所未及。噫!人子不可斯须忘孝,则此经为天子至庶人一日不可无之书,章句已明,而文义犹阙,顾非一大欠事乎?盖尝有志汇集诸家传注,以明一经而未果,一日余友胡庭芳携其高弟董真卿,访予云谷山中,手携孝经大义一书,取而阅之,则其家君深山先生董君季亨父所辑也,其书为初学设,故其词皆明白而切实,熟玩之,则义味精深,又有非浅见謏文所能窥者,族兄明仲敬为刊之书,塾以广其传,此岂惟学者修身齐家之要,而有国有天下者,亦岂能外是而他有化民成俗之道哉?噫!滕五十里国耳,其君一用之至,于四方草偃风动,一时行事犹班,班有三代之风,学问之功用,固如此,晋武魏文亦天资之美者,惜诸臣无识,不能有以启道,而充大之悠悠,天壤此经之废,盖千五百馀年,人心秉彝,极天罔坠,岂无有能讲而行之者?诚有以二帝三王之心为心,则必以二帝三王之教为教矣。仁人心也,学所以求仁,而孝则行仁之本也。语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愚何幸,身亲见之,岁在乙巳阳复之月,前进士武夷熊禾序。峕大德之九年也。
明吕维祺孝经本义一卷
《维祺自序》《孝经》《春秋》作,盖尧舜以来,帝王相传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本也。此义不明,而天下无学术矣,学术荒,而天下无德教矣。韩愈有言:尧以
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而不言是为何物,程子曰:传孔子之道者,曾子一人而已。而不言所传为何事,《孝经》非孔子之传曾子者乎?今夫天地浑然气耳,而天地之性存焉,元气混沌,孝在其中,父子之道,天性也。性之德有四,而仁为长,大伦有五,而仁之于父子为切人之行有百,而孝为原大哉,孝乎天,不得无以为经,地不得,无以为义,人不得,无以为行,帝不得,无以治天下国家。昔者尧之时,雍本于亲,睦舜之风动,本于克谐,以至三代帝王,莫不以孝为治天下之本,世衰道微,大义日晦,孔子欲以此道治天下,而道不果行,乃作孝经,以传曾子,意者谓尧舜以来,相传之心法,与治天下之大经大本,不可一日不明于天下后世。而曾子笃实有孝行,故传曾子,以递传于今。其意与春秋相表里,乃或火于秦,纷于汉唐,伪于炫邵,黜于安石,于是训诂家各书所见,非狃承学,即争窜易,不然亦祗于家庭问视之一节,求之而不知其为,帝王相传之心法,与治天下之大经大本,遂使本旨大义,愈不明于天下,后世而明王之治,罔闻富强刑名之学,竞起邪慝祸乱。呜呼!有如天子躬行此道。于上公卿辅之。以教诸侯大夫士庶人,即尧舜之时雍风动,岂在远哉?惜乎徒托之空言,而不获实见诸行事也,故孔子自言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夫五经不可无春秋,犹法律之不可无断例也;春秋不可无孝经,犹洪水之疏瀹决排,不可不归诸海也。子舆氏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孝经》成,而察于天地,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其道一也。大哉,孝经乎!参两仪,长四德,冠五伦,纲维百行,总会六经,继二帝三王之统,以传天下后世,然则尧舜之传,是孔曾之传,宗其物事,盖可思已,昔元隐士钧沧子尝言:圣人之经,安得竟废?不行五百年,必有明王在上,兴起振作,表章是经。今天子天纵大孝,同揆尧舜而拳,拳谕士人习孝经,以宋黜孝经之年,计之适符五百之斯,岂非天哉?愚不敏学,识浅昧猥以沉淹潜贯有年,乃敢折衷群言,窃取大义,盖欲发明孔子传尧舜以来相传之心法,与治天下之大经大本而不规,规于家庭,问视之一节,或以孔曾传孝之本旨大义,不甚刺谬,而于经文,一字不敢移易,慎之也,诚躬逢圣,天子特加意表章,颁之学官,而躬行于上,以明教化于下,由是大义明而学术正,学术正而德教兴,天地之气,吾之元气,天地之性,吾之至性,尧舜之亲睦克谐,吾本也,尧舜之钦明温恭,吾本之本也。则凡古明王之以孝治天下者,其仰参天经,俯察地义,幽通神明,远光四海,皆不越。因心得之,而又何屑乎?富强何繁乎?刑名何忧乎?邪惑祸乱明乎此。而帝王治天下大经大本,与其所以相传之心法,庶不晦于天下后世,而学者之从事于孔曾之传者,亦可以知所本矣。

孝经部汇考三

《汉书·艺文志》孝经

孝经古文孔氏一篇。〈注〉二十二章,师古曰:刘向云:古文字也,庶人章分为二也。曾子敢问,章为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
孝经一篇。〈注〉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长孙氏说二篇。
江氏说一篇。
翼氏说一篇。
后氏说一篇。
杂传四篇。
安昌侯说一篇。
五经杂议十八篇。〈注〉石渠论。
《尔雅》三卷二十篇。〈注〉张晏曰:尔,近也;雅,正也。
小尔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弟子职一篇。〈注〉应劭曰:管仲所作,在管子书。
说三篇。
《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注〉臣瓒曰:《孝经》云续莫大焉,而诸家之说,各不安处之也。师古曰:桓谭新论云: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馀字。

《隋书·经籍志》孝经

《古文孝经》一卷,〈注〉孔安国传。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孝经》一卷,〈注〉郑氏注。梁有马融、郑众注《孝经》二卷,亡。《孝经》一卷,〈注〉王肃解。梁有魏散骑常侍苏林,吏部尚书何晏,光禄大夫刘卲、孙氏等注《孝经》各一卷,亡。《孝经解赞》一卷,〈注〉韦昭解。
《孝经嘿注》一卷,〈注〉徐整注。
《集解孝经》一卷,〈注〉谢万集。
《集议孝经》一卷,〈注〉晋中书郎荀勖撰,亡。
《集议孝经》一卷,〈注〉晋东阳太守袁敬仲集。梁有《孝经皇义》一卷,宋均撰;又有晋给事中杨泓,处士虞槃佐、孙氏,东阳太守殷仲文,晋陵太守殷叔道,丹阳尹车引,孔光各注《孝经》一卷;荀勖注《孝经》二卷;宋何承天、费沈,齐光禄大夫王元载,国子博士明僧绍,梁五经博士严植之,尚书功论郎曹思文,羽林监江系之,江逊等注《孝经》各一卷;释慧始注《孝经》一卷;陶弘景《集注孝经》一卷;诸葛循《孝经序》一卷。亡。

《孝经》

一卷,〈注〉释慧琳注。梁有晋穆帝时《晋孝经》一卷,武帝时《送总明馆孝经讲》《议》各一卷,宋大明中《东宫讲》,齐永明三年《东宫讲》,齐永明中《诸王讲》及贺玚讲、议《孝经义疏》各一卷,齐临沂令李玉之为始兴王讲《孝经义疏》二卷,亡。
《孝经义疏》十八卷,〈注〉梁武帝撰。梁有皇太子讲《孝经义》三卷,天监八年皇太子讲《孝经义》一卷,梁简文《孝经义疏》五卷,萧子显《孝经义疏》一卷,亡。
《孝经敬爱义》一卷,〈注〉梁吏部尚书萧子显撰。
《孝经私记》四卷,〈注〉无名先生撰。
《孝经义》一卷
《孝经义疏》一卷,〈注〉赵景韶撰。
《孝经义疏》三卷,〈注〉皇侃撰。
《孝经私记》二卷,〈注〉周弘正撰。
《千文孝经述义》五卷,〈注〉刘炫撰。
《孝经讲疏》六卷,〈注〉徐孝克撰。
《孝经义》一卷,〈注〉梁扬州文学从事太史叔明撰。梁有《孝经元》《孝经图》各一卷,《孝经孔子图》二卷,亡。《国语孝经》一卷
右十八部,合六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自天子达于庶人,虽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义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国家,化天下,故能不严而顺,不肃而成。斯实生灵之至德,王者之要道。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皆名其学。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闺门》一章,其馀经文,大较相似,篇简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元,其立义与元所注馀书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于梁乱。陈及周、齐,唯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劭于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讲于人间,渐闻朝廷,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諠諠,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本,而秘府又先无其书。又云魏氏迁洛,未达华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唐书·艺文志》孝经

《古文孝经》孔安国《传》一卷
刘卲《注》一卷
《孝经》王肃《注》一卷
郑元《注》一卷
韦昭《注》一卷
孙熙《注》一卷
苏林《注》一卷
谢万《注》一卷
虞盘佐《注》一卷
孔光《注》一卷
殷仲文《注》一卷
殷叔道《注》一卷
徐整《默注》二卷
车引《讲孝经义》四卷
荀勖《讲孝经集解》一卷
皇侃《义疏》三卷
何约之《大明中皇太子讲义疏》一卷
梁武帝《疏》十八卷
太史叔明《发题》四卷
刘炫《述义》五卷
张士儒《演孝经》十二卷
《应瑞图》一卷
贾公彦《孝经疏》五卷
魏克己注《孝经》一卷
任希古《越王孝经新义》十卷
《今上孝经制旨》一卷。元宗。
元行冲《御注孝经疏》二卷
尹知章注《孝经》一卷
孔颖达《孝经义疏》卷亡。
王元感注《孝经》一卷
李嗣真《孝经指要》一卷
平贞慎《孝经议》卷亡。徐浩《广孝经》十卷浩称四明山人,乾元二年上,授校书郎。
《孝经》类二十七家,三十六部,八十三卷。失姓名一家,尹知章以下不著录六家,一十三卷。
兵家类

员半千《临戎孝经》二卷

《宋史·艺文志》孝经

《古文孝经》一卷,〈注〉凡二十二章。
郑氏注《孝经》一卷
唐明皇注《孝经》一卷
元行冲《孝经疏》三卷
苏彬《孝经疏》一卷
邢炳《孝经正义》三卷
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一卷
《古文孝经指解》一卷
赵克孝《孝经传》一卷
任奉古《孝经讲疏》一卷
张元老《讲义》一卷
范祖禹《古文孝经说》一卷
吕惠卿《孝经传》一卷
吉观国《孝经新义》一部,〈注〉卷亡。
家滋《解义》二卷王文献《详解》一卷
林椿龄《全解》一卷
沈处厚《解》一卷
赵善湘《孝经义》一卷
张师尹《通义》三卷
张九成《解》四卷
朱熹《刊误》一卷
黄干《本旨》一卷
项安世《孝经说》一卷
冯椅《古孝经辑注》一卷
《古文孝经解》一卷
袁辅《孝经说》三卷
王行《孝经同异》三卷
《孝经》类二十六部,三十五卷。〈注〉袁辅《孝经说》以下不著录二部,六卷。
兵家类

李远《武孝经》一卷
农家类

贾元道《大农孝经》一卷
小说家类

郭梁辅《武孝经》二卷
《女孝经》一卷,〈注〉侯莫陈邈徐郑氏撰。
皇甫松《酒孝经》一卷
《佛孝经》一卷,〈注〉旧题名鹗,不知姓。
师系《元道孝经》一卷
《正顺孝经》一卷

孝经部汇考四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孝经

孔安国
马融
郑众
郑元
王肃
苏林,字孝友,陈留人,魏散骑常侍。
何晏,字平叔,南阳人,魏吏部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刘卲,字孔才,广平人,魏光禄勋。一云刘熙。
韦昭,字弘嗣,吴郡人,吴侍中领左国史高陵亭侯。为晋讳,改为曜。
徐整
谢万
孙氏,不详何人。
杨泓,天水人。东晋给事中。
袁宏,字彦伯,陈郡人,东晋东阳太守。
虞槃佐,字弘猷,高平人,东晋处士。
庾氏,不详何人。
殷仲文,陈郡人,东晋东阳太守。
车引,字武子,南平人,东晋东阳尹。
荀昶,字茂祖,颍川人,宋中书郎。
孔光,字文泰,东莞人。
何承天,东海人,宋廷尉卿。
释慧琳,秦郡人,宋世沙门。
王元戴,字彦,运大〈阙〉人,齐光禄大夫。
明僧绍。
右并注《孝经》皇侃,撰义疏,先儒无为音者。

《宋·郑樵·通志》孝经

古文《孝经》一卷。〈注〉孔安国传,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古文《孝经旨解》一卷。〈注〉司马温公。
秦人焚书,《孝经》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皆名,其学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闺门一章,其馀经文大较相似,篇简阙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或云郑元非也,其义与郑元所注馀书不同。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于梁乱,陈及周齐惟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劭于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义疏,讲于人间,渐闻之,朝廷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生諠哗,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氏旧本也。
右古文二部二卷

《孝经》

一卷,〈注〉郑氏注。

《孝经》

一卷,〈注〉王肃注。

《孝经》

一卷,〈注〉刘卲注。

《孝经》

一卷,〈注〉韦昭注。

《孝经》

一卷,〈注〉孙熙注。

《孝经》

一卷,〈注〉苏林注。《孝经》一卷,〈注〉谢万。

《孝经》

一卷,〈注〉虞盘佐。

《孝经》

一卷,〈注〉孔光。

《孝经》

一卷,〈注〉殷仲文。

《孝经》

一卷,〈注〉殷叔道。

《孝经》

一卷,〈注〉释慧琳。

《孝经》

一卷,〈注〉唐明皇。

《孝经》

一卷,〈注〉袁克己。

《孝经》

一卷,〈注〉尹知章。

《孝经》

一卷,〈注〉王元感。
《孝经嘿注》一卷,〈注〉徐整。
《集议孝经》一卷,〈注〉荀勖。
《集议孝经》一卷,〈注〉晋东阳太守袁敬仲。
《孝经集解》一卷
右注解,二十部二十卷。

《孝经义疏》十八卷,〈注〉梁武帝。
《孝经义疏》一卷,〈注〉赵景韶。
《孝经义疏》三卷,〈注〉皇侃。
《孝经讲疏》六卷,〈注〉徐孝克。
《孝经义》一卷。
《古文孝经述义》五卷,〈注〉刘炫。
《孝经义》一卷,〈注〉梁扬州文学从事太史叔明。
《孝经敬爱义》一卷,〈注〉萧子显。
《孝经私记》四卷。
《孝经私记》二卷,〈注〉周弘正。
宋大明中,《皇太子讲义疏》二卷,〈注〉何约之。
《孝经发题》四卷,〈注〉太史叔明。
《孝经新义》十卷,〈注〉任希古。
《御注孝经》二卷,〈注〉元行。冲
《孝经疏》五卷,〈注〉贾公彦。
《孝经指要》一卷,〈注〉李嗣。真
《孝经义疏》〈注〉孔颖达卷亡。
《孝经正义》三卷,〈注〉宋朝邢炳。
《孝经简疏》一卷,〈注〉张崇文。
《孝经疏》一卷,〈注〉苏彬。
《孝经讲疏》一卷,〈注〉任奉古。
《右义疏》二十一部,七十二卷。

《孝经释文》一卷,〈注〉陆德明。
右音一部一卷。

《演孝经》十二卷,〈注〉张士儒。
《广孝经》十卷,〈注〉徐浩。
《国语孝经》一卷,〈注〉魏氏迁洛,未达华语,孝文命侯,伏侯可悉陵,以裔言译《孝经》之旨,教国人。
《右广义》三部二十三卷。

《孝经·勾命决》六卷,〈注〉宋均注。
《孝经·援神契》七卷,〈注〉宋均注。
《孝经内事》一卷
《孝经纬》五卷,〈注〉宋均注。
《孝经杂纬》十卷,〈注〉宋均注。
《孝经·元命包》一卷。
《孝经·古秘援神》二卷。
《孝经·左右握》二卷。
《孝经·左右契图》二卷。
《孝经·雌雄图》三卷。
《孝经·分野图》二卷。
《孝经·内事星宿讲堂七十二弟子图》一卷。
《口授图》一卷。
《应瑞图》一卷。
谶纬之学,起于前汉,及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汉时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惟孔安国、毛公、王璜、贾逵独非之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已后,又重其制。隋炀帝发使,四方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有其学,至唐惟馀《书》《易》《礼》《乐》《春秋》《论语》《孝经》七纬,《诗》二纬,共九纬书而已。
右谶纬十四部,四十三卷。
《孝经》六种,六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孝经

《孝经》

一篇十八章。
《隋志》河间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千八百七十二字。刘歆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

《杂传》四篇。
蔡邕明堂论,引魏文侯孝经传,盖杂传之一也。

说三篇,
《周礼》注,引《孝经》说,盖纬言书非是之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