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习俗

 济宁大狮子 2022-03-26
久红档案祝大家新年快乐!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家庭,除汉族外还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人们长期以来共同生活,相互交流影响,从而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上呈现出许多相同之处。作为中国最为普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佳节。春节不仅是汉族的第一大节,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据记载的材料统计,春节成为包括汉族在内的三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其中32个少数民族普遍过春节。可见春节在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当然,各民族由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春节习俗。

图片
万事如意,大吉大利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它做'大年'。蒙古族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婚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互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图片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图片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图片

藏族——藏历新年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图片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大年初一妇女被免除所有的家务活动,以示对妇女在过去一年中的辛劳的感激之情。除夕日,每户人家的门前会立起一棵青松,表示除旧迎新、免祸消灾;堂屋的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松针,用于坐在上面吃年饭。除夕夜,成年男子必须通宵达旦地守夜。守夜时,几位男子聚在一起,边饮酒边谈论家族往事等等,现在也有玩扑克的。守夜的目的主要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同时也是为了挑回第一担水,在天亮之前做好饭菜,以便一旦天明就可用餐。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图片

图片

壮族——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还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又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也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与汉族一样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除夕晚上,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
图片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年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大年初一清晨,布依族的姑娘们争先恐后到井里挑'新年水',又称'聪明水'。人们认为,谁先挑到第一担水,就会在这一年中得到幸福。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图片

图片

朝鲜族——朝鲜族的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仰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图片

满族——年节将近时,满族群众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满族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八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图片

侗族——侗族喜欢在春节期间举办'芦笙会'。这种活动一般由两个附近友好的村庄协商举行。如果甲村到乙村去举办'芦笙会'。这种活动一般由两个附近友好的村庄协商举行。如果甲村到乙村去举办'芦笙会',那么,乙村的乐队就先在村头吹奏着芦笙迎接,见面后,乙村先奏起'迎宾曲',甲村再吹'见面曲',然后,跟着乙队欢欢喜喜到乙村,饮宴之后,芦笙会就开始了。
图片

瑶族——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图片

图片

白族-—云南的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图片

图片

傣族——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图片

黎族——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图片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图片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