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人文:桂平金田蚂蝗桥的历史记忆——清道光年间广西的蝗灾

 浔州鑫森淼焱垚 2022-03-27

前文《桂平人文: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一张旧相片,讲金田蚂蝗桥旧事》说到,金田这座蚂蝗桥的建设历史,那本篇题目中的清代广西蝗灾与这桥有什么关系呢?蚂蝗的“蝗”与蝗灾的“蝗”能扯上什么关系呢?

都知道,这两种动物,对于日常农业生产生活,还是有不少坏处的。蝗灾指的是蝗虫造成的灾祸,古语云:蝗虫过境,片绿不剩,农作绝收,都是大概率的事情;而蚂蝗主要在水中生活,以人和动物的血液,体液为生,严重的,还会让人生病。

桂平金田的罗蛟水中,古时候水里蚂蝗众多,人畜涉水而过,十有八九会被蚂蝗吸上,这景象,想想都肉麻,所以人们在河上建桥后,就有了蚂蝗桥这名字流传。但是,在时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桥的名称还是有所改变的,如现在有说改叫新河桥了。不过,翻看桂平地方史籍,看到还介绍了这么一段,蚂蝗桥曾有一段时间改名叫买蝗桥

这买的可不是蚂蝗,而是蝗虫!蚂蝗桥上买蝗虫,这有什么故事呢?

《桂平县志》说,道光十三年,桂平“患蝗”,宣二里(现金田)一带特别严重,于是,本地乡绅出头,在蚂蝗桥头出资“捐买”蝗虫。通俗的讲,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灭蝗保粮,当地的有识之士,乡绅们出钱,让人们去捉蝗虫来蚂蝗桥头换钱。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人们认知里,就有了“蚂蝗桥头有人买蝗虫”的说法,“买蝗桥”的称谓也就传扬开来了,取代了蚂蝗桥的叫法可以说也是一种积功德的表现。

但是,从自然生态学来说,一般蝗虫这种生物的生活习性,喜欢生活于环境比较干燥的地区,历史上很多关于蝗灾的记载,十有八九都发生在北方地区,相对潮湿的南方各省,不是蝗虫最佳的生存地,当然,蝗虫不是说没有,但能形成“灾”,就很少见了。

那道光年间,从地理条件来说,属亚热带气候的桂平,蝗灾是怎么发生,人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其实,包括桂平在内,广西区域很多县都发生过蝗灾,远的不说,就说历史记载比较清晰的清代,蝗灾一直在发生,但比较集中,大面积发生的,则在是在清道光,咸丰两朝。据各地地方志记载到的蝗灾统计,两朝统计加起来就多达150次以上,其中,最严重的,是道光十三年到十五年,咸丰元年到五年这两个时期,当时受蝗灾面积很广,危害最大,涉及到的县份很多,个别县还连续三年都受蝗灾,如平南,来宾,武宣三县。

不过广西发生的蝗灾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这些蝗虫基本上都是由广西以外的地方飞来,前面说了,广西的高湿环境并不适合蝗虫繁殖长驻,所以,说白了,这些蝗虫就是来广西找吃的,属于过境蝗灾。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广西的治蝗工作目标,与传统的黄淮地区的治蝗工作目标是不同的。黄淮是蝗虫滋生地,当地重要的治理手段,讲究的是“斩虫除根”,见一只杀一只,见虫卵要清除,工作量非常大,也很艰难。而广西的治蝗工作,则主要是扑灭或是驱逐出境就可以了。

但是,在古代社会,因为时代环境,人们对自然界的事情缺乏科学的认知,对于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无法理解与认识,常常遇上了也没办法应对的,很容易的也就归诸于神力所致。像蝗灾,就理解为神的安排,求神拜佛向天祈祷就是最常见的方式了,慢慢的就形成了求神驱蝗的风俗。

求神嘛,在古代社会里,遇到不同的事情,一般都是建各种庙各种寺,每座寺院,庙宇供奉相关的神祗,遇到事了,就进不同的寺庙进行相关的祭祀活动。那和蝗灾有关的庙宇,一般是八蜡庙和刘猛将军庙。

八蜡庙里进行的祭祀活动,一般和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有关系,保佑风调雨顺,少虫少害,祈愿收成丰裕,总之庙里的神管理的事情很多,涵盖的范围很广;而刘猛将军庙,就比较单一专职了,这位刘猛将军神主要就干一件事,就是驱蝗,专门对付蝗虫的,也称之为蝗神,也有叫虫王,所以刘猛将军庙在民间就有很多种叫法,蝗神庙,将军庙,虫王庙等。

这种相关的祭祀活动,各种庙宇也是由官府主持,主导的,甚至拨款修建的。所以古代各地很多都建有八蜡庙,而刘猛将军庙则是发生过蝗灾的地方才会有,认为建了刘猛将军庙,供奉起来,蝗灾就会消除了,

因为广西不是蝗虫的主要繁殖区域,所以,以前是没有这种与蝗虫,蝗灾有关的庙宇的,从现在广西流传明清的地方志来看,广西最早的刘猛将军庙,是临桂县在雍正二年(1724年)建起来的,就那年前后,临桂县发生了蝗灾。作为一种治蝗工作,临桂县建起了广西第一座与蝗灾有关的刘猛将军庙。

还有一种说法,刘猛将军虽然在宋元时期,才慢慢被民间奉为驱蝗的神,真正被广为天下所建庙供奉,则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据说这年天下大旱,到处闹蝗灾,急于解决问题 的雍正皇帝无意看到“每有蝗蝻之害,土人虔祷于刘猛将军庙,则蝗不为灾”,所以制定了一道上谕,“饬各直省建刘猛将军庙”,要求各省府州县立坛庙致祭,从此成为官府层面的祭祀活动,灭蝗措施之一。

所以,广西地界上,临桂县(当时桂林府城)首先响应,也就建起了广西第一座刘猛将军庙(蝗神庙)。但是,广西在时代中,地理上,都是很少发生蝗灾的地区,所以,这刘猛将军庙一开始也并没有在各州县普遍建设起来。

直到道光十四年前后,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下,广西大规模发生了蝗灾,据相关学者研究,道光年间的90次的蝗灾,这一年特别多,这不说县县有,总体来说也是受到很严重的蝗灾了,有的地方志还有“蝗虫入境,飞空蔽日,田禾被食。。。”的记载。这种情况下,各地对于治蝗工作就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最实际的,当然是花大量人力物力去捉蝗虫,灭蝗虫,鸣锣响鼓的驱赶蝗虫了。更有甚的,像桂平金田就是这样了,为了鼓励人们去灭蝗,地方出钱让百姓们“以蝗换钱”,这才有“蚂蝗桥”变成“买蝗桥”的故事了。

从官府层面来说,为了应对这种蝗灾,阻滞蝗虫飞来或是驱出境,除了组织人们实地灭蝗外,进行祭祀蝗神刘猛将军就成为手段之一了。但本地原来就没有这样的神庙或是习惯的,那怎么办?于是有的地方就应急式的在现有的庙宇中,如城隍庙,文昌宫,伏波庙等等,增设刘猛将军神位。

以桂平为例,之前估计也发生过蝗灾,但不是很严重,或是偶发,所以也没有专门的庙宇与神位供奉蝗神。但道光十三,十四年后,县境内爆发了很严重的蝗灾,犹以新圩(现金田)最为严重,所以在府城文昌阁中,增加了刘猛将军的神位进行祭祀。

到道光十六年(1836年)时,浔州官府又把刘猛将军神位单独移请出来,专门新建一座庙宇供奉,叫将军庙(即现工人文化宫一带)。

同样,就是这三两年间,广西很多县份都陆继的建起了专门的刘猛将军庙,也是这种蝗神庙建设的高潮期,如阳朔,灌阳,苍梧,贺县,贵县,平南,容县等等都建有,从侧面也说明,道光年间这些县份也是受到蝗灾比较严重的地方。

而其他没有什么记录的县,不是说没受蝗灾或是不重视蝗灾,更多的是受灾轻,甚至没见过蝗灾,所以也就没有建这种专门的庙宇了。有过影响的地方,也就最多是临时的增设蝗神位,过后就被历史慢慢淡化,不怎么提起了。

不过,在历史发展中,刘猛将军庙在地方统传中慢慢发生变化,对老百姓来说,他也不再是单一功能的神,不再是只有“驱蝗”的法力,而被人们附赋予“普佑”功能,像求平安,求富贵之类民间美好愿望,也会有人向他许愿,“是神都管三分用”,这就是传统祭祀文化中潜移默化的一种改变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