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声指南

 朱墨茵 2022-03-27

​相声入门学习指南

第一章 相声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相声的起源

相声,是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北京,一般认为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而成,以引人发笑给人愉快为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可分为单口相声(一人表演、对口相声(二人表演)、群口相声(三人以上)。过去主要用北京话说讲,后来又出现了以当地方言为主要特点的“方言相声”。

相声形式简单、表演活泼、讽刺性强而深得民心,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相声”一词的由来,理论界总结出“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而且体到相声的形成和成长阶段,正是从“象声”向“相声”过渡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

“象声”又称“隔壁相声”,早在明代即已盛行,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有这样的表述:围设青绫好隐身,象声--妙于真。谁知众口空嘈杂,绝技从无第二人。

清嘉庆初年印行的《燕台口号一百首》里有“听象声”的记载:

漫说南人辨北音,瞽儿词调未分明。张来布幔藏身处,板登安排听象声。

《红楼梦》中,薛宝钗斥责薛蟠:“你不用做这些象生儿了!”这里里的“象生儿”一词,泛指模拟别人的言行。乾隆年间,蒋士铨《京师乐府词》中有《听象声》一篇,这里描写的是两个表演的“隔壁象声”“一人外立一中藏”。外立者不会口技,只是帮助敛钱,有时也顺口搭言,类似对口相声的捧哏。“象生儿”可能是从“隔壁象声”到对口相声的过渡。

由模拟口技的“象声”演变成单口笑话,应是相声的初始状态。20世纪初,北京的相声艺人在天桥“撂地”作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就是学点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河里游的,草窠里蹦的,学点各地方言,横竖嗓音以及各种小买卖的吆喝。”可见这里还有明显的口技痕迹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明场表演口技“明春”的艺人,有张昆山(百鸟张)、朱凤山(人人乐)等。朱凤山除一般模拟以外,他所编演的带有情节、人物的《五子闹学》《合家允乐》等,可以说已经从口技演变为相声了。

此后,汤金澄于30年代末在西单商场“撂地”作艺,与张杰葬、高德明、戴少甫、绪德贵被誉为“笑林五杰”。汤金澄的表演既有模拟各种声音的口技,又有幽默诙谐的插科诨,生动地体现了从“象声”向“相声”的过渡形态。至此,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已逐步发展成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乃至对口相声、“群活”综合为一种艺术形体,从而完成了由“象声”到“相声”的嬗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