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蓟门桥,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

 新用户8926AVU2 2022-03-27

蓟门桥,位于海淀区东南部,是北三环中路上的一座大型立交桥,得名于桥北侧不远处的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

文章图片1

蓟门烟树图

“蓟门烟树”原称“蓟门飞雨”,具体位置在金代的中都城内,其由来与辽圣宗耶律隆绪有关。据史书记载,有一天深夜辽圣宗到大悲阁中避雨,他望见窗外蓟门附近的雨景,急风厉闪,雷雨交加,令人难忘,因而命名为“飞雨”。但后来蒙古军队攻破金中都,将中都城付之一炬,雄雄大火将大悲阁也一并带入历史,使得“蓟门飞雨”这一景观消失。明代永乐年间,翰林院大学士胡广等人将燕京八景绘成图卷,题诗于其上,鉴于“蓟门飞雨”已不存,因而改为“蓟门烟树”。“蓟门烟树”之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益所作的《秦城》诗中:“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烟树远依依。秋空莫射南来雁,纵遗乘春更北飞。”诗中表达了诗人客居北方,思念南归的惆怅情怀。

关于“蓟门烟树”的具体位置,过去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热点话题,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对立观点:一种说法即认为是在金中都内。此类观点认为“现在宣武区白云观的西墙外,原有一高丘,有可能即是古代蓟丘的遗址。”金朝刘迎在其《寄题蓟丘僧房》诗序中提到:“僧房即白云观,变名长春宫,原有土丘,丘西北侧掘得古残城西北隅,知此丘即蓟丘。”解放后,在高丘周围还曾出土了一些战国时代的陶片,可以作为佐证。由于蓟丘在蓟城城门外不远(蓟城就是得名于蓟丘),而蓟门烟树必定是在蓟门附近,所以蓟门应该就在此地。另外据《金史》记载,金代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完颜雍曾对臣下说:“朕前诣兴庆宫,有司请于蓟门,朕恐妨市民生业,特从他道。”还有人考证,蓟门的具体位置就在今牛街北口附近。

文章图片2

乾隆皇帝作蓟门烟树诗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在元大都“土城”处。明朝永乐年间,胡广等人曾对“燕京八景”各景点的位置、得名原因做过详细的论证,认为蓟门在元大都的西北隅。清代乾隆皇帝也将“蓟门烟树”的景址定在此地,并御制碑文、赋诗。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蓟门烟树,旧有楼馆并废,但门存二土阜,旁多林木,蓊翳苍翠,今已无存,惟御制碑独立。”御制碑高约3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长方形须弥式碑座,镌刻二龙戏珠图案,僧帽形碑首,刻雷纹。石碑正面刻乾隆御笔“蓟门烟树”四字,背面刻乾隆御题七律诗一首:“十里轻杨烟霭浮,蓟门指点认荒丘;青帘酒今何少?黄土埋人即渐稠。牵客未能留远别,听骊谁解作清游?梵钟欲醒红尘梦,断续常飘云外楼。”

其实,对于蓟门烟树的具体景址,早已无追究的必要。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各个景点也会发生变化,如同自然界中的万物一样,有一个出现、兴盛、衰退、湮没的过程。旧的景点逐渐消失,新的景点不断涌现,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因此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努力创新,开辟新的景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图片3

蓟门烟树石碑

位于蓟门桥北侧的黄亭子也是得名于“蓟门烟树”,它本是乾隆皇帝所立御制蓟门烟树石碑的碑亭,位于元大都土城遗址上,其四角包砖,外壁涂红漆,亭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故俗称为黄亭子。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变时被八国联军毁坏。现此地名由于实物不存,也已濒临消失。

为保护“蓟门烟树”遗址,北京市园林局于1982年整修台基,1985年于高台四周建汉白玉精雕石栏杆,又以“蓟门烟树”石碑为中心,兴建楼台亭榭,又借景于元大都土城遗址,遍植林木,高台南侧城墙上开一门,眉刻“蓟门”,辟为公园。西侧引水成渠,命名为蓟门公园,现已成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海淀段的一部分。

蓟门桥由东西两座上下行主桥组成,东桥横跨西土城路,桥长27米,西桥横跨小月河(元大都护城河),桥长35米。蓟门桥位于北三环西路上,建于198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座双层菱形苜蓿叶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桥,桥高5米,总长127米,宽33米。共设八座地下人行通道将行人与车辆分离,确保交通畅通和行人的安全。蓟门桥旁有居民住宅小区,命名为蓟门里小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