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洋桥,洋人设计的桥

 新用户8926AVU2 2022-03-27

洋桥,位于丰台区东部,南三环西路北侧,本是19世纪末修建的一座横跨凉水河上的铁路桥,现已成为地片名,泛称附近地域。

文章图片1

洋桥立交桥

洋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修建津卢铁路时,为避免引起漕粮官吏和北运河船户的反对,不经通州,而到丰台卢沟桥。但由于其目的地仍是直达北京,因此又引出一条支线至右安门外马家堡。修建这条支线时,在铁道横跨凉水河处修建了一座铁路桥,桥共3孔,上承式钢板梁,水泥桥墩,桥面置铁道枕木,以通列车和行人。

但为什么称其为“洋桥”呢?这还得从津卢铁路工程的总工程师金达说起。金达(C.W.Kinder),英国人,原为开平煤矿工程师,后受李鸿章委托任唐胥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唐胥铁路,工程完工后得到了李鸿章的信任,在其后修建开平铁路、津沽铁路、关东铁路时都被聘为总工程师,为清末铁路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名声显赫。清政府拟建京津之间铁路,成立津卢铁路局,也聘请其为总工程师,主持工程建造。金达在修建唐胥铁路时,为该工程首次确定了1.435米的轨距(该轨距为国际通用标准),清末大部分铁路均采用这种轨距,后被清政府公布为中国的标准轨距,沿用至今。他还是“龙号”机车的设计者。

文章图片2

金达雕像

当时的中国人对外国人均称为“洋人”,并将进口物品或仿造外国物品称为“洋货”,有洋枪、洋场、洋行、洋车、洋钱、洋火等名词,直到现在仍有洋房、洋烟等称谓。因金达是马家堡桥梁的设计师,故名“洋桥”。

20世纪30年代,拆除原有钢桥后留下了水泥桥墩和桥台,当地居民将木板搭在其上组成简单的木桥,供人通行,后发展成可通行马车的木面桥。1949年10月,由市建设局工程总队施工,将其改建成正式的木面桥,宽6米,两侧安装木栏杆,可通行汽车。1951年,为配合疏浚凉水河工程,拆除了原有两个桥墩,仍保留桥台,改建成6孔木桥,长22米,宽7米,无人行道,各孔跨径3.5~3.85米,设计荷载汽车10吨。1955年扩建洋桥,彻底拆除旧混凝土桥台,扩建成10孔全木结构桥梁,长42米,宽仍为7米,其中车行道宽5.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后由于车行道太窄,造成行车不便,于1956年9月拆除人行道,并修复桥面铺装。1962年9月,将洋桥改建为一座5孔钢筋混凝土板梁桥,桥梁上部结构为简支钢筋混凝土板梁,下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方形桩,桥面两侧安装混凝土栏杆,设计荷载为汽车13吨,拖车60吨,桥长39米,各孔跨径均为6.82米,桥宽8米,其中车行道宽7米,于1963年1月建成通车。此后由于上下游河床受破坏严重,桥面、桥桩等部位因年久失修而腐烂、出现安全隐患,于1988年将旧桥拆除重建,仍名洋桥。新桥共5孔,每孔跨径9.03米,桥孔净高3.5米,桥长59.15米,宽9米,其中车行道宽8.4米,上部结构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下部结构为混凝土灌注桩墩台,两侧安装混凝土栏杆,设计荷载汽车20吨,挂车100吨,沥青混凝土桥面。

1990年9月修建南三环路时,又在马家堡东路上修建了两座桥梁,因位于洋桥地区,故均命名为洋桥。南侧的一座位于马家堡东路与南三环路交汇处,为南三环主路上的一座二层不完全互通式大型公路立交桥,每孔跨径15米,上部结构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结构为混凝土灌注桩墩台,桥孔净高3.5米,桥长140米,宽27米。车行道宽24米,中间设宽2米的隔离台,双向共6车道,两侧步行道各宽0.5米。设计荷载为汽车20吨,挂车100吨,沥青混凝土桥面,钢制栏杆。北侧的一座位于马家堡东路横跨凉水河处,桥共5孔,每孔跨径15米,上部结构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下部结构为混凝土灌注桩墩台,桥孔净高3.5米,桥长80米,宽39.2米,设计荷载为汽车20吨,挂车100吨,沥青混凝土桥面,混凝土栏杆。

文章图片3

洋桥北里小区

1983年洋桥附近开始征地拆迁,1985年开始建设住宅小区,由北京市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开发建设,宣武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等单位承建,征用了部分田地,相继建成了洋桥北里、洋桥西里、洋桥东里等住宅小区,形成了今天洋桥周边较大规模的居住群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