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河上二十八座桥

 玉韫珠藏 2018-07-30
2012年,历时半年,完成了从外白渡桥到北新泾大桥的苏州河市区28座桥的拍摄,并附带河畔10个河畔景点 共计拍摄毛片5000张。 这些桥承载上海历史。
苏州河,旧称吴淞江。苏州河是黄浦江最大的支流,它源于江苏太湖,向东经江苏省吴江市、吴县、昆山市和上海市境内的青浦、嘉定、普陀、长宁、静安、闸北、虹口、黄浦等区县,全长125.2公里。苏州河在上海市境内有53.1公里,一般把真北路桥(北新泾大桥)上游的称为吴淞江;真北路桥下游(直到外白渡桥后流入黄浦江)称为苏州河。 苏州河古时曾名金泽、松陵江、笠泽、松江,其入海处称“沪渎”。
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华亭府为松江府后,始称吴淞江。上海开埠后,英国人认其可上通苏州,因名苏州河。
在上海开埠之前,苏州河(吴淞江)是一条没有桥的河。苏州河南岸和北岸形成繁华萧寂的对照。那时,两岸的人们舟楫往来,河道边众多的渡口便是印证。
1735年雍正年间,苏州河有了最早的“桥”,但是是座浮桥。位置就在今天的新闸路桥。
19世纪中后期,苏州河上掀起了第一波造桥运动。当年,南岸租界人满为患,城市急切地需要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迫切需要在苏州河上架设桥梁。
有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联络了英商宝顺洋行大班韦勃、兆丰洋行大班霍格等12个股董,发起组织“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耗资1.2万银元,于1856年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建成了一座横跨苏州河的木桥,取名为“韦尔斯桥”,桥长450英尺,宽23英尺,桥中间设有一座吊桥,遇有大船过往时,须拉起活板。这时的韦尔斯桥还叫白渡桥,因为凡是过桥的中国人均要留下过桥税。
1873年由工部局出面,又在附近建了一座木桥。因桥在外滩公园旁,故定名为“公园桥”,俗称外摆渡桥,因为中国人过桥不再交钱,又称“白渡桥”。 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今天的下承式钢桁梁结构桥。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陆续建设,将北岸和南岸连成一体,上海城市由此拓展,苏州河也演变为城市内河。
从北新泾至黄浦江,苏州河现存28座桥,北新泾以西吴淞江有11座桥。
东段 从外白渡桥到西藏路桥,大都已是百年身,始建于上世纪初。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西藏路桥,四座典型的欧式风情,与两岸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中段 从乌镇路桥至长寿路桥,大多是近些年新改建的桥梁。计有乌镇路桥、新闸路桥、成都路桥、恒丰路桥、普济路桥、长寿路桥等6座桥梁,桥梁强调交通功能,桥体外部线条简洁明快。
西段 从昌化路桥至中山路桥,大多为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里所建。昌化路桥、江宁路桥、西康路桥、宝成路桥、武宁路桥、曹杨路桥、校园桥、凯旋路桥、中山路桥,4强家角桥.,古北路桥.,芦定路桥,真北路桥.,共有13座桥。
从1856年在苏州河第一座正式桥梁至今已经过去了160年了,苏州河上大大小小新新旧旧的28座桥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为上海的兴盛起到了不能替代的作用。几乎每座桥梁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每座桥梁都是一座社会和人文博物馆。

一 真北路桥

真北路桥从跨苏州河的角度是二座中环立交桥,中间是真北路桥三桥过河,但到了北岸又并为一中环高架路了。早在1932年在现真北路桥的西边建有一木桥,名北新泾桥。1964年拆除木桥,移至现桥址。该桥采用上海正在推行的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艺,建设长80.4米,宽10米(其中车行道7米)的钢筋混凝土桥。仍以北新泾桥命名。1992年结合北新泾地区排水工程,对真北路和桥梁进行改造。

二 泸定路桥

南通长宁区威宁路天山路口,北通普陀区泸定路云岭东路口。
与原大渡河人行桥改建为城市次干道一样,泸定路桥也是为了上海外环高架路、中环高架路和内环高架路之间增加南北通行的城市次干道,加速上海出入江浙等地的交通能力。也可以说是中环髙架路的配套工程。
上世纪90年代,北岸的泸定路不仅是一条小路,而且南端只过云岭东路未到苏州河边。南岸的威宁路虽北至苏州河边的长宁路,但只是天原化工厂边通向苏州河码头的一条厂用小路。2010年2月11日竣工通车的泸定路桥长491米,主跨57米一跨过苏州河。桥宽27.1米,设双向二车道,两侧各一条非机动车道和一条人行道。桥下苏州河堤岸扶栏很有特色,反映苏州河弯弯曲曲波浪起伏的情景。

三 古北路桥

南跨长宁区长宁路直通古北路天山支路口,北穿过普陀区长风生态园1、2号地块之间和光复西路宜通大渡河路。这里是苏州河“十八湾”的第九湾,地段名称周家桥。因以前此处有条苏州河支流李泾上的桥名周家桥而得名。
过去这一带行人过苏州河交通主要依靠强家角轮渡。上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距强家角渡口较远的行人交通不便的问题,在现古北路桥桥址的古北路和北岸的横马路光复西路之间建了一条钢筋混凝土可推行自行车的人行桥,定名大渡河路桥。桥长44米,标髙7.9米,桥宽4.7米。
本世纪初上海已经建成内环髙架路、外环高架路及规划兴建中环高架路骨干道路。这些骨干道路进出上海与江浙等地的车辆日益增长,为了使这些车辆在上海进得来出得去,在骨干道路之间建设几条次干道路是交通发展的廹切需要。为此市有关部门决定在真北路桥的东和西两则新建或改建几条次干道。大渡河桥改建为人车两用桥。
2007年4月一条横跨长宁区和普陀区全长735米主桥70米一跨过河4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两旁有较宽人行道的崭新桥梁提前3个月竣工通车。正式定名为古北路桥。

四 强家角桥

南通长宁区万航渡路北通普陀区光复西路的人行桥。
苏州河流经周家渡(现古北路桥)成S形到强家角桥,南岸西侧过去是强家角村。同时南岸的万航渡路在此南折与长宁路相接,这一地块就成近似三角形状,所以又称三角场。这二个地名沿用至今。北岸至华东师范大学一带的地名至今还称“渡口”。现在居委会名称就叫渡口居民委员会。
强家角桥是由小木船渡口演变而来的。早在清道光七年(1827年)南岸强家角村富裕人士为了便于开垦开发苏州北岸相对比较低价的土地,捐资建造强家角渡口,设施相当简陋,两岸设木质牵引大转盘,人力用绳索牵引拉动木船过河。虽很落后又影响过往船只安全通行,但比原用小船驳运方便了些。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上海沦陷,人工拉船渡口就从此停运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燃煤小火轮渡船。建国后强家角轮渡逐步纳入市轮渡公司统一管理。1962年改造为铁壳电动轮渡船。
1997年12月16日市有关部门投资375万元建设的强家角人行桥建成通行,强家角渡从此撤销。成为苏州河上原7个轮渡中最后一个撤消而载入上海城市历史。

五 中山路桥(内环高架路桥)

中山路桥是一桥历史悠久,而内环高架路桥则相对比较年轻。但两者关系十分特殊,内环高架路环着中山东、南、西、北路的上空建设,它与内环高架二条路是共同跨越苏州河。 现在是中山路3号桥东和西二桥中间夹着内环高架路桥再加上东西两侧管道线桥架是“五龙”过苏州河的壮观场面。
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决定环租界的半周建设南起龙华路,北达交通路的中山路,1930年竣工,长13公里,宽27米,车行道7.5米,全部煤渣路面。其中过苏州河的桥,从北算起是第三座轿,所以定名为中山路3号桥。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时,中山路3号挢被日军炸毁。上海沦陷后,日伪当局又在原址修建了一座军用桥。随后又在西侧另建了一座人行桥,形成平行双桥。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两桥都已损坏严重,1946年进行了大修和加固。並将黄浦滩路、南黄浦滩和里马路改名为中山一路和中山南路。从此中山环路的格局初步形成。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为了防止解放军利用中山路3号挢顺利进入市区,对中山路3号挢进行狂轰滥炸,使东西两桥的桥面全部被毁,並将东桥的3桥孔、西桥的4桥孔炸毁。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和军管会即组织解放军部队、地方施工力量对中山路3号挢全力抢修,重建桥墩、重配大梁、重铺桥面。1958年起拆除老桥,重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桥。1960年建成。
1994年10月内环竣工通车。内环高架路过苏州河的同时,结合对中山路3号桥东西两桥及过河管道架进行彻底改建。从而形成“三桥並行”“五龙过河”的格局。

六 凯旋路桥

1915年辛亥革命后不久的民国政府交通部,就着手建设沪杭铁路。为了使火车通过苏州河,就在现桥址建了座钢结构桥梁。由于是供火车通行的桥梁,也可供行人步行通过,所以就称其为“铁路桥”。 与其並行的道路名陕西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凯旋路。
铁路桥是根据铁路需要建设的,所以桥面很低,涨潮时较大船只不能通过。但勉强使用了80多年。
1997年后沪杭线改由外围通行,原来的铁路不再通行铁路。有关方面就会同铁路部门和有关区规划建设轨通交通线。当时称为“明珠线”,即3号线。这是上海第一条轨道髙架线。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在现址并列新建了一座贯通凯旋路和凯旋北路的桥梁,定名凯旋路桥,于2000年建成。

七 华政(校园)桥

位于区内苏州河中部,苏州河经曹杨路桥之后就进入盘形大转弯,这一地段就称为盘湾。华东政法学院内跨苏州河的专用桥梁。原圣约翰大学为连接苏州河两岸的校园,便于师生往来,于民国23年建成木桥一座。荣德生曾为之捐款。木桥几经修缮,保留到华东政法学院建立后。
1967年木桥破损不堪,影响通行安全,才不得不拆除。两岸人员往来要绕道铁路桥(现为凯旋路桥)通行。由于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无人来顾及校园桥的事。
新桥建于1980年8月,钢筋混凝土单悬臂双面拱梁结构,长44.6米,宽4.3米。西南堍有引桥,东北侧建有简易铁板踏步,仅供人行往来。
2009年经上海海事局批准改名华政桥。是华东政法大学联系南北校区的专用桥。也是长宁区万航渡路经华东政法大学及华政法到普陀区光复西路的人行桥。


八 江苏路桥

南与长宁区江苏北路相接,北与普陀区曹杨路相通。南引桥跨过万航渡路;北引桥跨过光复西路。
早在清代晚期此处就设有木摆渡船的渡口,名曹家渡,此名相传至今。1928年在原达丰纺织印染厂、崇信纱厂企业家杨杏堤先生等发起并捐款下,在此处建了一座木桥。因桥南西侧有座道观三官堂,故木桥名三官堂桥。又因桥南东侧为曹家渡渡口,所以又称曹家渡 桥。
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该桥被日军炸毁,随后修复。1949年3月,桥西侧另建一座木桩木面5孔临时木桥,称“曹家渡西桥”,原桥遂称“东桥”。
新中国成立后,曹家渡东、西木桥多次被加固修理。1950年,东桥改为人行桥。当时苏州河上自外白渡桥至中山路三号桥的18座桥梁中,以曹家渡西桥为最低,梁底标高5.75米。船只由东向西,往往过了东桥,过不了西桥。1957年,市政工人修理西桥,将中孔标高提升20厘米。1976年,在东桥址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永久性大型桥梁,1980年竣工通车。1985年进行过大修,重建钢筋混凝土栏杆及平钢板伸缩缝,更换并铺砌人行道石板,以确保行人及车辆行驶安全。


九 武宁路桥
南至长寿路北至光新路。
解放前此处与现在的宝成桥一起统称谈家渡。这里称西谈家渡,宝成桥那里称东谈家渡。
1955年市有关部门考虑到普陀区苏州河两岸经济发展以及外省市车辆由中山西路进入上海市区的需要,开始建设武宁路(从中山西路到长寿路)及武宁路桥,于1956年6月武宁路和武宁路桥同时建成通车。
1967年结合武宁路的南北延伸,对武宁路桥进行改建,桥面拓宽至25米。
2000午拓宽武宁路,使之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干道。与之同时改建武宁路桥为三跨钢结构箱形截面连续梁。桥面宽达39米。设6快2慢和双向人行道。通行能力大为提高。但桥面装饰和照明都是实用型。
2008年普陀区人民政府为了迎接世博会在上海召开,决定对武宁路桥从长寿路到东新路长960米的桥面和引桥全面进行重新装饰。借鉴法国塞纳河亚历山大三世桥式样,将武宁路桥改装为欧化桥。现在的武宁路桥是苏州河上最具个性化的观赏性景观桥。


十 宝成桥
宝成桥南与普陀区叶家宅路相连,北与普陀区横向通行的光复西路相接的人行桥。
最早此处是小木船渡口,名谈家渡。1931年,由苏州河北岸的崇信纱厂杨杏堤等人捐资建造,为五孔木质行人桥,因桥南岸接宝成弄(今叶家宅路),故得名“宝成桥”,主要供工人上下班用。
1937年八一三战火中被日军炸毁,1938年修复。以崇信纱厂和东华纱厂首字命名为“崇东桥”。桥址在原谈家渡口,故又名谈家渡木桥。上海解放后,有3000多名职工的崇信纱厂等于1954年就成为上海首批公私合营企业。木桥由市政工程部门进行修缮。
1971年,市有关部门决定拆除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桩基,成为苏州河上唯一的一座双曲拱梁人行桥。该桥长45米,宽5.1米。


十一 镇坪路桥
苏州河在镇坪路与南岸常德路之间的那段,过去都统称为小沙渡。车和人的交通主要依靠江宁路桥和西康路桥。两岸之只有一条横贯两岸公共管道过河并兼宣传用的长架。
市有关部门在2004年就作出规划在普陀区的常德路与普陀区的镇坪路之间建设一座能通行4车道的新桥。为日益增长的南北交通压力及江宁路的减负。2007年起实施,2009年7月9日竣工通车。镇坪路桥长660米,主桥210米,一跨过河。桥西设机动车道4条,非机动车和人行道各2条。桥梁建设和装饰包括灯光配备都比较现代化。

十二 西康路桥

西康路桥南接普陀区西康路,北通横向通行的普陀区光复西路的人行桥。
苏州河流经西康路桥处有一个河湾名清水湾。南岸有块凸出的土地称半岛,那里有一个小木船摆渡口,名为小沙渡。
早在清光绪十五年(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就扩展到小沙渡湾南岸一带。190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筑路命名小沙渡路,1943年汪伪政府改名西康路。有了道路又有苏州河岸线,当时货物运输主要依靠水路,所以许多中外企业到小沙渡南北开设工厂,南岸有中国第一个电风扇厂华生电扇厂、江苏药水厂及印染厂,北岸有1914年6月建造的福新第三靣粉厂等。一个农田村落很快成为工业集中地块。因此小沙渡一带是中国工人阶级诞生的摇篮之一。
上海解放后小沙渡一带苏州河两岸成为沪西工业区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两岸交通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为此有关部门于1981年决定撤销渡口,建了钢筋混凝土桥,命名西康路桥。为人行桥,自行车上下须推行。在当时机动车辆很少,镇坪路桥尚未开建的情况下,西康路桥对于构通南北交通、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只能人行的西康路桥就远远不能适应客观需要。但是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西康路桥很难在功能上有大的拓展。为此市有关部门决定于2007年在西康路桥西的常德路与镇坪路间建造有4条机动车道的镇坪路桥。

十三 江宁路桥

苏州河在昌化路桥上溯绕过指姆型的清水湾到达江宁路段。
江宁路原名戈登路。以前与北岸以摆渡船来沟通南北人员往来。1922年当时的北洋政府筹集资金在江宁路对岸建造我国第一个中央造币厂。造币厂的建成对以后建桥是有力的推动力,但又建在对岸江宁路正面,为以后建设大型桥梁设置了难题。上海工务局于1929年在江宁(戈登)路与造币厂之间建造一座5孔木桥。命名造币厂桥。俗称洋钿(银元)桥。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造币厂桥早已破损不堪,为此停止使用。在北岸桥西首约20公尺处重新建造一座木质排架简支梁桥。长50.62米,宽5.49米。並改名为江宁路桥。
1968年文革期间,拆除木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南仍为通江宁路,桥北则跨过光复西路和上海造币厂与光新路接通,桥长321米,其中主桥为68米。桥宽19米。其中车行道14米,人行道各宽2.5米。
江宁路桥虽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毕竟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产物,先天不足。
2011年12月2日起对江宁路桥进行封闭,实施拆除重建。2013年3月完成。

十四 昌化路桥

苏州河河从长寿路桥上溯就进入普陀区境内。此段有9道湾的14公里河道和21公里岸线,还有18个小岛和半岛。
长寿路桥东岸引桥下横马路就是昌化路了,但水路则要绕过一个大三角“朱家湾”约2公里多才能到达昌化路莫干山路桥口的昌化路桥。河道两岸过去有许多著名的纺织、面粉、杋械等工厂。解放前昌化路原名归化路。在苏州河河口与对岸潘家湾之间设了一个木船摆渡的渡口名谈家渡,作为交通工具。
上海解放初期,建了一座宽约4米长50米的7孔木桥,名归化路桥,以解燃眉之急。
由于“归化”二字有对少数民族不敬之词,1957年随同原迪化路改名乌鲁木齐一起,归化路改名为昌化路,桥名也改为昌化路桥。昌化路桥两岸的许多工厂都是国计民生重要企业,都谋求有更大发展。对交通运输也提出了更髙要求。加之苏州河水上运输日益繁忙。这座木桥不仅年久失候,而且跨度小、净空低。多次发生航行船只撞桥事故。为避免发生重大事件。市有关部门决定拆除重建,交通疏散到邻近的江宁路桥通行。
1974年3月建成桥长48.98米,宽13。7米钢筋混凝土中承式肋拱桥。车行道8.6米,两侧人行道各为1.5米。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和社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有关部门决定拆除狭窄的老桥重建新桥。 于2001年9月建成通车。桥虽未加长,然加宽到24米,宽度增加了75%。而且采用防锈蚀强度髙的新型材料,并在灯光、装饰等方面加以美化。

十五 长寿路桥

上海解放后,普陀的长寿路靠近苏州河一带是上海重要工业基地。但与上海东部杨浦、闸北工业区和上海火车北站的联系,只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广肇渡(天目路原名广肇路)渡口,依靠渡船沟通东西交通。严重阻碍这一重要地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市民出行。1951年拓宽长寿路昌化路至苏州河的路面並撤广肇渡新建长寿桥。车行道14。5米的长寿桥于1953年建成。总投资376万元。占当年全市财政总支出18675万元的2%。

十六 普济路桥

普济路桥北通闸北区普济路和桥南静安区海防路连接。所以也有称为海防路桥的说法。
历史上,普济路(解放前名通济路)与海防路之间只有小摆渡船。1996年为了分流因长寿路桥扩建工程行人等的通行问题而动工新建此桥的,1997年10月竣工的人行桥,。
200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把包括普济路桥在内苏州河上17座桥的整治和攺造工程列为年度十大实事项目之一,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对普济路桥运行全面整治和改造。实际上是拆桥重建。抬髙并加宽把桥面改三跨过河为一跨过河。形成桥长423.33米(主要是2009年延长的引桥)主桥车行道宽7米的人行和非机动车二用桥。


十七 恒丰路桥


恒丰路桥前身最早是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建的木桥,名为汇通桥,俗称新木桥。到1914年该桥桥身破损严重,租界工部局欲拆除重建。由于事先未与有关华商等协调妥当,采取强行拆桥,引起冲突致3名工人跌入苏州河死亡,激起民愤。就停止拆桥重建改为修理后勉强使用。但由于木桥桩柱有的己经腐朽,以致1927年发生了该桥倒塌事件。
倒塌事故发生后,当年又重建木桥,虽改名为恒丰路桥,但老百姓仍习惯地称他叫麦根路桥或舢舨厂桥。抗日战争胜利后,木桥已破旧不堪。1947年动工建新桥,1948年建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孔、长52.7米桥梁。
194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就是通过此桥进入上海市区的。

十八 成都路南北高架桥

与苏州河上其他桥是大不同的。其他桥都是独立建筑物,一般桥都有引桥、坡度、桥孔、跨度等形态。但成都路桥是因为建南北高架没路应幸而生的,只是上海南北高架路上的一个节点。除桥下有条50多米宽的苏州河,桥上东西两侧有人行道和上下桥堡外,与南北高架路其他有上下车匝道的路段并无多大区别。所以既可以说是桥,因为他具备桥的特征;也可以说南北髙十八 成都路南北高架桥
成都路桥的形成和形态架路的一段,机动车辆直通过桥时没有上下桥感觉。
由于南北高架路穿过苏州河到成都北路,而造就了这座崭新的成都路桥。此桥是南北高架道路工程中唯一跨越苏州河这条较大河流的桥梁。又有通向成都北路新闸路北的上下匝道。桥宽55.5米,其中车行道49.5米,两旁行人道各3米。宽度不仅在苏州河上绝无仅有,还超过黄浦江上的许多大桥。其长度按设计为三跨主桥65米,前后二跨各44米,共153米。

十九 新闸桥

新闸桥桥名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有新闸二字而无“路”字。
1735年清政府在此建了一座石水闸。由于福建路水闸建在前,逐称老闸,此闸就称为新闸。以后效法老闸,在石闸上铺设抽板浮桥,以便行人在无船只通行时行走。
清同治元年即1862年巡抚李鸿章主持改建三孔吊桥新闸,中间那孔木板桥面系有铁链,两岸设有盘车,有大船来即用盘车将桥板吊起。
清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商董徐鸿逵等募集资金改建石磴木桥。
宣统二年即1910年,由于老桥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行人尤其人力车辆的通行,由闸北巡警总局提出申请经费改建新型木桥。由于辛亥革命兴起,巡警总局长姚继之挟卷建桥款白银32000两潜逃,被迫停工。拖延到1915年才复工,民国五年即1916年建成上部为穿过式钢桁架拱形梁架,下部为木桩基重力式平台,长60.35米宽6.1米,载重量为3吨的新闸桥。
1927年该桥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大修。
鉴于新闸路年久失修已成危桥,1999年11月起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新闸桥进行重建,拆除老桥,改建贫成长70米宽16.5米水中不设墩53米钢梁直跨对岸,为非机动车人行桥。

二十 乌镇路桥

乌镇路桥连接闸北乌镇路和黄浦新闸路。
最早建乌镇路桥是1929年建的6孔木桥。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1948年重建为新型大木桥,桥长60.35米,宽9.4米。198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但仍只能通行人和非机动车。
1997年1月因桥发生安全问题而拆除。1998年11月起重建,于1999年5月建成长60.35米,宽9.4米钢筋混凝土简支架一桥梁。
由于桥南通向新闸路并非直通而是横通新闸路,桥堍又隔着南苏州路,引桥坡度问题难以解决。重建后的乌镇路桥只能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机动车辆仍然不能通行。2009年5月起有关部门对该桥进行整体综合改造工程,拓宽北向直通的乌镇路,南岸截断了南苏州路,有效地解决引桥坡度问题。这项得大于失的综合改造工程完成后乌镇路桥能承载20吨机动车辆通行


二十一 西藏路桥
西藏路桥原名泥城桥,又名自来火厂桥,与浙江路桥一样历史上有过不雅的名称:新垃圾桥。过去公共租界地区的路名、桥名都是外文外语,上海人搞不清楚,就以这一地段原有地名或特点起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名称, 现在的乍浦路桥称二摆渡桥,四川路桥称邮政局桥,河南路桥称天妃宫桥,山西路桥称盆汤弄桥,福建路桥称老闸桥,而浙江路至西藏路那段苏州河岸线,是租界集中的垃圾堆场和垃圾外运码头。浙江路桥先建钢筋混凝土桥先得垃圾桥之名,西藏路桥后建就称新垃圾桥,浙江路桥也改称为老垃圾桥了。
最旱在此处建木桥是清代咸丰三年即1853年。1899年上海租界工部局将当时苏州河的支流泥城浜填平筑路有了泥城路即今天的西藏中路, 并在泥城路上建了一座长47.7米,宽9.14米木桥。
1922年工部局对此桥大改造。拆除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因桥南堍有英商煤气公司,当时上海人把煤气称作自来火,故而桥名就叫自来火丆桥。
1942年此桥进行加固拓宽,形成长68.28米,宽18.2米,最大承载重号称百吨的干线桥梁。
结合西藏中路至人民公园段综合改造,从2003年起拆去具有61年历史永的老西藏路桥,重建一座长100米,宽40米双向6车道现代化桥梁。新桥的装饰也较到位。既保持其原有风格又含现代化元素,提高了桥的使用功能。
西藏路桥有着特有的历史功勋。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同年10日26日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中校谢晋元为了掩护凇沪会战失败的88师从上海西撤,率领400余名士兵据守四行仓库,同日军作了殊死战斗。十余名士兵战死,三十余名士兵负伤。毙敌200余,伤敌无数。 为了纪念谢晋元,将原满洲路改为晋元路,将原陕北中学改名晋元中学。1983年4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虹桥万国公墓重建谢晋元墓。

二十二 浙江路桥

浙江路桥历史上有过不雅的名称:垃圾桥和老垃圾桥。 它仅比外白渡桥迟一年建造的钢结构桥梁,使用至今有超百年历史:而且其外型酷似外白渡桥,只是狭窄些而已。所以称它为垃圾桥,是因为桥建在苏州河南岸垃圾码头邻近。后来建了现在的西藏路桥,俗称新垃圾桥,浙江路桥也就称为老垃圾桥了。
最旱在此处建桥是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上海租界工部局建了一座步行木桥。1887年木桥有毁损又因太狭窄不适应需要,遂拆除旧桥,改建一座宽5.19米石礅木桥。
1906年11月起工部局对此桥大改造。拆除木桥改建成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桥下基础结构为木桩重力式桥台。桥长59.74米,宽13.9米。桥面铺设电车单轨,1908年建成。英商电车公司的5路、6路有轨电车从此桥通过。
1924年为使浙江路桥能够双向通行有轨电车,将木板桥面改为铺设钢筋混凝土桥面,并架设双轨设施。
解放后有关部门对浙江路桥进行多次维修和加固。1974年对该桥进行较大改造:一是加髙桥台,升高桥面增高净空;二是拆除有轨电车轨道,改为通行无轨电车;三是将人行道改为慢车道,桥东西两侧加建人行道。1986、1993、1997年又对该桥进行大修和加固。
2008年起结合迎接世博会在上海召开,有关部门对浙江路桥又进行加固、部件更换、除锈涂装、重铺路面等,于2009年1月完成。并改进了交通管理,机动车辆改为单向通过桥梁。 2016年又对其进行了移位大修。

二十三 福建路桥

福福建路桥最早名称为老闸桥。因为早在清代康熙十四年即公元1675年在桥址附近的苏州河上建了一座三洞水闸。后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又在三里外的今新闸桥处建水闸,起名新闸,福建路那水闸就称为老闸。水闸建成后在闸坝上铺设木板浮桥供行人通行。早在300多年前在50多米宽的苏州河上就有了桥的雏形,所以说福建路桥是古老的。
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建成木桥。
1946年因老闸桥损坏严重,拆除重建长61.6米新木结构桥,并更名为福建路桥。直至上海解放。1966年因木桥破损不堪,不得不拆除,改建长71.4米、宽11.58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于1968年建成人车二用桥。是上海苏州河上唯一一座在“文革”初期那个动乱年代由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运行仅十一年就成危桥而拆除,25年后再重建成现在的桥。
2007年底建了近4年才竣工通车。 重建后的福建路桥仍然是南通福建中路北京中路:北达福建北路天潼路。主要是将桥宽从9米拓宽到20米,增加一倍多。其中车行道从原來的6米,拓宽到14米,两边各设3米人行道。

二十四 山西路桥

上世纪三十年代公共租界在盆汤弄(今山西路)设老闸巡捕房,工部局即在苏州河上建了一座木桥,名为盆汤弄桥。“盆汤”是上海方话,称浴室为“混堂”或“盆汤”。过去山西路上公用浴室较多,加之路较窄小所以称为盆汤弄。
以后几经修缮,为六孔人行木桥。此桥保留到上海解放。后随着盆汤弄改名为山西路,木桥也易名山西路桥。1956年木桥已破损不堪,加之城建部门要在苏州河修建防汛堤岸,就拆除该木桥。由于山西路东有河南路桥西有福建路桥,当时行人不多,因而未重建。
2006年6月河南路桥开始拆除重建。考虑到在重建过程中可能影响行人过河,因而在修筑河南路便桥的同时新建了山西路人行桥。于2007年底建成。 山西路桥是全钢结构桥。在苏州河水中不见桥墩,钢梁一跨过51米河面。虽为便民人行桥,但建造得非常坚固美观。是嵌在河南路桥和福建路桥二座钢筋混凝土车行桥之间的一条玉带。

二十五 河南路桥

河南路桥亦称三摆渡桥。1843年在这里设置过渡口,人称“三摆渡”,1885年建造了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被叫作“三摆渡桥”。
1883年拆除重建仍为木桥,因在此期间桥北西侧新建了一座寺庙天后(妃)宫,所以新木桥又称天后(妃)宫桥。后几经重修再建,但木桥终究易损,不能适应需要。1925年拆除木桥,攺建为长64.46米,宽18.2米3孔钢筋混凝土翅式带悬桥。于1927年建成。因桥堍下建有天后宫,故又称“天后宫桥”。
新中国建立后,河南路桥继续发挥构通苏州河南北交通的作用。上世纪60年代市有关部门对此桥作过整修。
但是河南路毕竟是上海市区主要南北干道之一,年近耄耋河南路桥通过能力已不能适应日益频繁的车流、人流的需要,同时桥的通航高度、桥面灯光设施及装饰已明显落后。为此从2006年6月起对该桥进行拆除重建。为了不影响19路无轨电车等正常通行,在拆除老桥之前先在桥西侧建一条钢结构便桥。2009年1月19月重建后的河南路桥宣告建成通车。桥面宽度从原来的4车道拓宽为6车道。与改造后的河南中路和河南北路基本适应,通航高度提升60厘米。桥面灯光设施等也明显改善。八十岁老桥重新容光焕发。

二十六 四川路桥

四川路桥桥址原为二坝郎渡口。1878年租界工部局在此处建造3.66米木桥,名里外渡桥、又名白大桥。不到五年木桥损坏,工部局又于1883年重建9.45米宽的新木桥。1922年木桥又损坏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于1923年建成。因桥北堍有1922年建成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故名邮政局桥。
1943年改名四川路桥至今。四川路桥长70.97米,宽18.2米,核定载重量也是10吨。
四川路桥将是九十高龄的老桥,仍然是上海苏州河上重要桥梁之一。

二十七 乍浦路桥

乍浦路桥是外白渡桥上游248公尺处横跨苏州河北连接乍浦路南通虎丘路和圆明园路一座三孔桥。
上海开埠后,传教士文惠亷集资在苏州河今乍浦路段处建造了一座浮桥。1873年租界工部局改建为固定的木桥。由于该桥位于外白渡桥之内,故称为“里摆(白)渡桥”、“二摆(白)渡桥”。
1927年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长72米、宽18.1米,载重量10吨的现代化桥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该桥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

二十八 外白渡桥

1856年,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 处,建成了一座横跨苏州河的木桥,取名为“韦尔斯桥”,桥长450英尺,宽23英。,桥中间设有一座吊桥,遇有大船过往时,须拉起活板。这时的韦尔斯桥还不是白渡桥,凡是过桥的中国人均要留下“买路钱”—过桥税。 此桥又是苏州河口最外的桥,因此称外白渡桥。与后来建造的二摆渡桥(乍浦路桥)以示区别。
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今天的钢桁梁结构下承式桥,载重20吨,桥长106.7米,车行道宽11.2 米,两侧各有一条3.6米宽的人道,
上海外白渡桥是苏州河上一座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桥。 解放后外白渡桥仍然是上海标志性建筑物。承担着繁重的车辆通过任务。
2007年外白桥已经到了100年的使用期限,经过整体移到工厂大修,仍在为上海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